張利民 代欣祖
摘 要:以一道勻變速直線運動習題為例,列舉了多種解法,幾乎涉及全部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引導學生真正跳出題海,避免重復機械的勞動,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一題多解;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4134(2021)23-0054-02
在物理復習時,可能不同教師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但都離不開習題,習題是主要內容之一.如何才能高效復習呢?筆者認為,習題不在于多,也不在于難,而在于精,通過教師在典型題的有效點撥,實現(xiàn)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一題多解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它可以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活躍學生的解題思路,開闊視野,鍛煉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靈活運用各種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加深對物理過程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在復習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之效.這難道不正是我們教學所需要的嗎?本文通過一道勻變速直線運動例題進行說明.
例題 一質點從靜止開始做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已知它在第3秒內的位移是10m,求該質點加速度a的大小.
提醒學生注意:明確題干條件,分清研究過程,畫出過程草圖(如圖1),選擇合適的過程作為研究對象,確定相應的研究方法(公式),明確公式中每個字母的物理含義.
解法1:用位移公式x=v0t+12at2求解.
以第3秒為研究對象,則x第3=v2t第3+12at2第3
其中t第3=1s,v2=2a,x第3=10m.所以有10=2a+12a×12,即可解得a=4m/s2.
解法2:用速度位移公式v2t-v20=2ax求解.
以第3秒為研究對象,則有v23-v22=2ax第3,其中v3=3a,v2=2a,x第3=10m.
所以有(3a)2-(2a)2=2a×10,即可解得a=4m/s2.
解法3:用第幾秒內位移與前幾秒位移的關系求解.
根據(jù)運動位移關系可知,x第n=x前n -x前n-1,有x第3=x前3-x前2,其中x前3=12at2前3=92a,x前2=12at2前2=42a.
所以有 92a-42a=10,可以解得a=4m/s2.
解法4:用平均速度等于中間時刻速度求解.
對于勻變速直線運動,某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于這段時間中間時刻的速度,在第3秒內的位移是10m,則有
第3秒內的平均速度為 v第3=xt=101=10m/s,
第3秒內中間時刻是第2.5秒,即第2.5秒的速度v2.5=10m/s.
又因v2.5=v0+at=2.5a,從而可以解得a=4m/s2.
解法5:利用平均速度等于初末速度的平均求解.
對于勻變速直線運動,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于這段時間內的初、末速度的算術平均值.
第3秒內的平均速度為 v第3=xt=101=10m/s,又因為v第3=v2+v32,結合v=v0+at知道v2=2a,v3=3a.
所以有 2a+3a2=v第3=10,可以解得a=4m/s2.
解法6:用速度與時間的比例關系求解.
對于初速度為0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其速度與時間成正比.
因第3秒內的平均速度為v第3=xt=101=10m/s,所以有v2.5=10m/s.
設第1秒末的速度為v1,因此有v1∶v2.5=1∶2.5,可解得v1=4m/s.
又 v1=v0+at=a,從而可以解得a=4m/s2.
解法7:用位移與時間的比例關系求解.
對于初速度為0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其位移與時間的平方成正比,即
x前1∶x前2∶x前3∶……=1∶4∶9∶……
所以x前2∶(x前2+10)=4∶9,由此可解得x前2=8m.
以前2秒為研究對象,有8=12a×22,可以解得a=4m/s2.
解法8:利用連續(xù)相等時間內的位移關系求解.
對于初速度為0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從t=0時刻起,連續(xù)相等時間內的位移之比滿足
x第1∶x第2∶x第3∶……=1∶3∶5∶……
所以結合題目所給出的條件有 x第1∶10=1∶5,由此可解得 x第1=2m.
以第1秒為研究對象,有2=12a×12,可以解得a=4m/s2.
解法9:利用相鄰相等時間內的位移差求解.
對于勻變速直線運動,其相鄰的相等時間內的位移差等于定值,即
Δx= x第2-x第1=x第3-x第2=x第4-x第3-……=aT2,其中T為時間間隔.
又因為x第1∶x第2∶x第3∶……=1∶3∶5∶……,所以 x第2∶10=3∶5,可解得x第2=6m.
從而Δx=x第3-x第2=10-6=4m.
根據(jù)Δx=aT2,將T=1s代入可解得a=4m/s2.
解法10:用逆向思維求解.
質點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時位移公式是x=v0t+12at2,若逆向思維,勻加速直線運動可以看作反向的勻減速直線運動,其位移為x=vtt-12at2.
以第3秒為研究對象,也就是x第3=v3t第3-12at2第3,
其中x第3=10m,v3=3a,t第3=1s.所以有10=3a×1-12a×12,即可解得a=4m/s2.
除了以上10種解法,也許還有其他解法,這都是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的具體運用,它們都是從物理公式角度進行求解的,其實,除了運用物理公式解決問題,運用圖像求解問題是另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
比如,首先畫出本題所述運動過程的v-t圖(如圖2),這其中又蘊含著多種解法.比如,利用在v-t圖像中速度圖線與橫軸圍成的面積等于位移進行求解.
由圖可知x第3=S梯形=b+c2×h,其中b=v2=2a,c=v3=3a,h=Δt=1s.因此有 2a+3a2×1=10,可以解得a=4m/s2.
結合圖像,還有很多其他解法,看似是重復,實則不同的解法是對前述公式的推導和論證,這必定加深了學生對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的理解.
解法多是好事,但教師需要對這些不同的解法進行歸納總結,對于此題目,教師需要提醒學生,解決問題時,一方面要明確研究過程,比如是第3秒還是前3秒;另一方面,需要厘清相應的已知條件,比如該過程的初速度為0還是不為0,等等;再者,對于運動學問題,通常需要畫出物體的運動過程草圖和相應的v-t圖像……我們不僅要言之有物,還要言之有理.
參考文獻:
[1]楊清源,王運淼,魏華.中學物理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楊清源,劉凌.試談研究物體運動的基本方法[J].中學物理,2021,39(07):42-45.
[3]楊清源.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三復習課的教學設計與分析——記“物理中的類比”課例的思考與設計[J].物理教學探討.2019,37(02):32-36.
[4]楊清源.在物理復習課中培養(yǎng)模型建構能力——以一節(jié)高三力學復習課的教學設計為例[J].中學物理,2021,39(03): 24-28.
(收稿日期:2021-08-28)
基金項目:北京市物理學會重點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WLXH201022).
作者簡介:張利民(1974-),男,湖北襄陽人,教育碩士,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物理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