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婭
摘要:閱讀是小學語文的重點內容,“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教學中更應該注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并借助于有效的閱讀手段,提升聽、讀、寫、說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問題,導致小學生閱讀能力低下,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該深刻探析小學生閱讀能力低下的原因,及時轉變教學策略、創(chuàng)新教學體系,采取多樣化措施,全面提升小學生的閱讀水平。
關鍵詞:小學生;閱讀能力;原因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幾乎占了整個語文教學的三分之二,閱讀教學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品質,還能擴大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當下閱讀教學的情況來看,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學生閱讀時間有限,教師教學方法偏差等,需要教師及時轉變閱讀教學方法、拓展閱讀內容,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小學生閱讀能力低下原因分析
(一)學生閱讀時間有限
我國當下部分小學生的課余時間都被繁重的課后作業(yè)所淹沒,導致學生閱讀時間十分有限,其所學的知識自然難以內化,學生的閱讀水平仍然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
(二)教師閱讀教學方式存在偏差
閱讀深受廣大語文教師的青睞,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語文教師能夠做到游刃有余進行文章和知識點教學,但對于閱讀材料的認知和閱讀教學目標上還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其在教學中出現一系列不正確做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教師在閱讀前沒有指導學生預習文章的生詞,沒有傳授學生有效的閱讀方法,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存在一定障礙,其次是在閱讀教學中,用默讀代替朗讀,用默讀的形式完成閱讀教學任務,最后是閱讀教學活動缺乏合理的設計,仍是將知識點的學習作為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
(三)學生缺乏閱讀興趣
閱讀教學課堂主體倒置,當下閱讀教學中教師占據絕對主導,閱讀教師更加傾向于完成任務,且教師缺乏有效的教學策略,學生無法獲取有效的閱讀技巧,及時閱讀教學目標完成,也會存在“過目即忘”的現象,且制約了課堂效率的提高。此外,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單一,教師采用“滿堂灌”方式,一種教法貫穿整個課堂,學生不愛思考,也不善于總結,導致師生缺少互動,課堂氣氛沉悶。
二、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對策
(一)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多媒體的“可視化”和“直觀性”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視頻和圖片展示,讓學生感知文章的“美”,有效培育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而實現學生閱讀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共同提升。例如在六年級上冊“草原”的教學時,老師首先可以這一課中的生僻字、形近字和多音字進行整理,將知識點勾選出來,讓學生在上課之前就已經對課本有一個初級了解,然后再利用多媒體、投影儀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講解,讓教學內容更加多元化。其次,小學很多文學作品都極具美感,然而由于以往教學手段的限制,讓學生觸摸不到這些“美”,無法近距離感知,而多媒體技術就能讓課文中的美感“可視化”“直觀化”,利用多媒體的視頻播放和圖片展示功能,讓學生深刻體悟到文章蘊含的美。比如在“北京的春節(jié)”的閱讀教學中,文中喧鬧的小街,堆著的爆竹紙皮,元宵幾百盞個新歌聲的琉璃燈,在以往中,都只能讓學生自行想象,但是利用多媒體技術,就能讓學生清晰的感受到“北京春節(jié)”這的熱鬧景象,讓學生在這樣的人文風景中,通過這樣一種教學方法,有效引發(fā)學生對“美”的探究和思考,實現學生審美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
2 注重課外閱讀,拓展閱讀面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很感興趣的一方面,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沒有統一性,因此他們的想象思維也都有各自的特點。老師在閱讀教學時,不能去壓制他們的個性化特點,要多加理解他們閱讀的多面性,而且每個學生在閱讀同一方面的文章時,如果有不同意見,老師也要多加尊重,并且通過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教會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讓他們進行多方面的閱讀,要耐心的輔導每一個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其次,課外閱讀也是閱讀的重點內容,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著重大意義。課外圖書的種類極多,例如有科幻類、故事類、情感類、懸疑類等等,老師可以定期組織觀后感演講,讓學生之間相互介紹作品,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保持對對方所讀書籍的好奇,自己也會主動去進行課外閱讀,無形中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
3 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與技巧
一個科學的閱讀方法,不但可以促進學生順暢的進行閱讀,還能提高閱讀效率。由于年齡的限制,小學生無法閱讀篇目很多的書籍,里面存在很多生字生詞,影響他們的閱讀質量,也無法感知文章蘊含的情感,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既要注重生僻詞匯的講解,也要注重培養(yǎng)他們在閱讀中的情感,與生活相契合,在課外,學生可以通過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通過聲音來刺激大腦,不僅鍛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更能將生活中的情感帶入到文章中,但是朗讀的速度較慢,不適合長篇類文章;遇到長篇類文章時,學生可以采用默讀法,包括“精讀”和“速讀”等,對于不同文章運用不同的手段,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注重閱讀量的把控,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
閱讀教學到底應該怎樣教,始終是語文教師備課中需要首要考慮的內容,而具體如何如何開展教學,則需要將課程標準作為依據,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其教學內容不能超出學生理解范圍以外。閱讀量過多,會讓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和畏懼心理。所以對于閱讀教學,教師要注意教學的循序漸進,把握閱讀量,再借助于關鍵詞進行引導,不能要求學生一下子就全部掌握,在教學中,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實現從易到難、從個別到全面的引導,給予學生足夠的字詞記憶和語句記憶時間,讓學生將高效的閱讀策略帶入到閱讀中去,逐漸提升其閱讀能力。
三、總結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需要教師從每一堂課中吸取經驗,從對課本提出的教學要求進行備課,到課程中的實際教學,再到課后練習,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老師認真對待。所以,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想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可以從多媒體輔助教學,傳遞學生正確的閱讀技巧等多樣化手段,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效培育其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榮貴.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86):19-20.
[2]張麗麗.關于小學生閱讀能力低下原因分析及對策思考[J].考試周刊,2015(A5):41.
[3]楊建雄.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低下原因分析及有效對策[J].知識窗(教師版),2019(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