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鳳麗
(河池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廣西 河池,546300)
新生兒操作性疼痛主要指以保健為目的,由診斷、護理、治療所引發(fā)的疼痛。由于操作時可對新生兒產生持續(xù)性疼痛刺激,也會引發(fā)各種遠期不良影響,主要為生理反應、代謝水平變化或者認知改變、痛覺改變,因此需選取有效干預方式。為幫助新生兒健康發(fā)育本次研究主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其中主要干預方式分為藥物干預和行為干預、環(huán)境干預,通過多種方式緩解疼痛,改善遠期干預效果[1]。本次研究即從多方面對于具體干預方式進行分析。
操作性疼痛主要指診斷或者治療時所引發(fā)的短暫性疼痛。對于出現疼痛的若干學說進行分析時之后認為經典疼痛學說最科學,經典痛覺學說認為:脊髓丘腦索以及脊髓丘腦網狀結構均參與了痛覺信息傳導、調制以及感知。痛覺信息可通過神經回路之后由丘腦投射至額皮質以及軀體感覺皮質[2]。疼痛調節(jié)網絡結構內下丘腦傳遞的信息可有效刺激腦神經細胞,也可通過髓質細胞調控脊髓疼痛。操作性疼痛具體來源:新生兒足跟采血、肌肉注射、靜脈穿刺、口鼻腔吸痰、皮下注射、動靜脈置管、眼科檢查,護理過程中動作較為粗暴也會引發(fā)操作性疼痛。新生兒疼痛評估方式:生理指標,主要表現為呼吸以及心率增快,血壓持續(xù)提升。顱內血氧飽和度、氧分壓降低,外周血流逐步減少,出現瞳孔擴大以及掌心出汗等問題[3-4]。由于新生兒自主神經系統(tǒng)并不完善,因此也會出現心率、血壓指標變化,病理情況也并不相同,可使得測量結果失真,無法單純使用生理指標進行評估,必須聯(lián)合行為評估。行為評估,新生兒疼痛時常會出現哭鬧、面部表情改變以及肢體活動改變?,F階段廣泛認同的為哭聲、面部表情改變?yōu)椋嚎蘼暢掷m(xù)且高、頻繁。典型局部疼痛表情為眼睛緊閉、皺眉、嘴巴張開向兩側牽拉。
2.1 近期不良反應生理性不良反應主要包括心率以及血壓升高,顱內壓升高或者血氧飽和度降低等問題。同時新生兒軀體內激素、代謝水平產生改變,可引發(fā)高代謝狀態(tài),進而使得血糖水平過低或者過高,自身免疫力也會出現下降或者電解質失衡、代謝性酸中毒等問題,持續(xù)加重病情以及死亡率。對于小兒神經系統(tǒng)和免疫系統(tǒng)也會產生影響,可直接使得神經心理指數降低,且痛覺和痛行為也會出現異常。也有研究認為,疼痛可直接使得新生兒出現煩躁不安等問題,也有部分患兒會出現覺醒生物鐘改變[5]。
2.2 遠期不良影響新生兒持續(xù)經受疼痛刺激之后可產生痛覺改變或者產生慢性疼痛綜合征、軀體不適。新生兒在生活中也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學習困難、適應力差、認知障礙等問題,隨著問題加劇可直接影響小兒生活質量,部分小兒在成長過程中甚至會出現心理陰影,產生怯懦等心理問題。
3.1 環(huán)抱式母乳喂養(yǎng)環(huán)抱式母乳喂養(yǎng),新生兒和母親皮膚緊緊貼在一起,通過此種方式可有效調節(jié)新生兒觸覺和前庭以及運動感覺系統(tǒng),進而改善其行為狀態(tài),減少應激行為。新生兒觸覺刺激時不僅可使得新生兒充滿安全感,同時也可產生愉悅情緒有效緩解疼痛,進而幫助新生兒發(fā)育。有學者對于接受足跟采血篩查的足月新生兒進行對比分析時發(fā)現,通過環(huán)抱式母乳喂養(yǎng)可有效改善新生兒心率,縮短啼哭時間[6]。有研究認為母乳吸吮時可有效推遲哭鬧時間,由于母乳內甜味可有效刺激母乳內乳房以及其他成分,因此該學者認為母乳吸吮方式含有只止痛機制[7]。在為新生兒采血時通過環(huán)抱式吸吮母乳可有效減少疼痛,控制新生兒生理反應。
3.2 袋鼠護理袋鼠護理主要提出的時間為20 世紀80 年代初哥倫比亞,此種護理方式主要針對早產的新生兒,主要干預方式為:住院時即要求出生時體重較低、早產的新生兒和母親進行親密的皮膚接觸,不僅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大力倡導,同時我國也有學者提出護理方式優(yōu)勢。進行袋鼠護理時要求新生兒俯臥于母親胸前,充分感受母親心跳、呼吸節(jié)律起伏,溫柔的刺激嬰兒聽覺、前庭和感受器,進而有效改變疼痛傳導。有研究認為,采用袋鼠式護理時可有效緩解新生兒疼痛,同時也可緩解血氧飽和度以及心率指標[8]。也有學者認為,通過袋鼠式護理可有效緩解采血所引發(fā)的新生兒疼痛,進而為新生兒疼痛干預提供依據。數據證實使用袋鼠式護理時相比于傳統(tǒng)護理方式不僅可有效縮短新生兒啼哭時間同時也可通過皮膚刺激有效降低新生兒體力消耗,改善呼吸狀況。
3.3 撫觸安撫溫柔的撫觸不僅可充分滿足新生兒情感需求,同時也可有效消除新生兒孤獨和抑郁情緒。為新生兒進行靜脈穿刺操作之前,可將其摟入懷內,同時適當為其進行背部和頭面撫摸、胸腹撫摸、四肢撫摸,通過此種方式使得患兒精神放松。有研究對于接受撫觸和未接受撫觸的新生兒進行對比時發(fā)現接受撫觸的新生兒情緒平穩(wěn)且疼痛應激反應更小[10]。也研究對于各種干預方式進行分析時發(fā)現,對于接受靜脈抽血的新生兒進行對比時,未接受撫觸的新生兒哭鬧問題更為嚴重,因此可知在為新生兒進行護理時可適當為其進行撫觸,通過此種方式有效降低疼痛[11]。
3.4 音樂干預新生兒接受疼痛操作干預可引導其聽相對輕柔的音樂或者歌聲,主要為母親心跳聲或者女生的歌聲或者其他輕柔的音樂。有研究認為,通過音樂療法可使得丘腦內自主神經系統(tǒng)對于疼痛反應發(fā)生改變,也可有效調節(jié)網狀細胞激活系統(tǒng),促進大腦邊緣系統(tǒng)神經脈沖傳導,有效降低腎上腺素活性,減少腎上腺皮質醇激素釋放,提升人體對疼痛忍受力,有效降低經皮血氧分壓和生理性疼痛反應[12]。
3.5 非營養(yǎng)性吸吮新生兒口內放置安慰奶嘴,此種方式雖然新生兒并無奶水或者配方奶吸入,但卻可有效提升吸吮動作。通過吸吮可間接性刺激口腔觸覺感受提疼痛閾值,進而有效調節(jié)傷害性感覺傳導5-羥色胺釋放進而有效產生鎮(zhèn)痛效果[13]。有學者對于不同護理方式進行分析時提出,采用非營養(yǎng)性吸吮可有效緩解新生兒疼痛,其中新生兒哭鬧等均得到有效改善[14]。
3.6 蔗糖水以及葡萄糖水干預可通過刺激甜味覺激活內源性阿片進而有效產生鎮(zhèn)痛。進行護理時要求致痛操作之前口服12%~24%蔗糖水2ml,對于反復致痛操作使用24%蔗糖0.5~1ml持續(xù)性口服,通過此種方式也可有效產生鎮(zhèn)痛效果。有學者研究提出通過口服蔗糖水相比于單一劑量口服藥物鎮(zhèn)痛效果更好,但對于有危重疾病或者結腸炎等小兒則不適宜口服蔗糖水,最好聯(lián)合其他鎮(zhèn)痛措施干預[15]。口服蔗糖水時每天次數需控制在8 次之內,稀釋的蔗糖水存儲時間也需控制在24h 之內。有研究認為口服葡萄糖相比于其他鎮(zhèn)痛方式有安全、便捷等多種優(yōu)勢,對于嚴重患兒則可聯(lián)合其他藥物進行疼痛干預[16]。
3.7 藥物干預藥物干預時,芬太尼和嗎啡均為內源性阿片受體拮抗劑,同時也為新生兒常用阿片陣痛藥物。嗎啡屬于μ-阿片受體拮抗劑,可使用機械通氣的方式進行控制,具體使用劑量為,間斷性0.05~0.10mg/kg,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進行治療,使用范圍則為精神肌肉疾病或者足月兒,也可通過局部麻醉、鎮(zhèn)痛藥物、非類固醇藥物進行治療。
3.8 環(huán)境干預也有研究認為,患兒哭鬧也和周圍環(huán)境有較大關系,在為患兒進行操作時需保持外部環(huán)境良好,減少噪聲和光線刺激[17]。同時將室內溫度控制在適當水平,減少因燥熱或者寒冷引發(fā)的小兒哭鬧。有分析認為良好的環(huán)境干預措施,不僅可穩(wěn)定新生兒情緒,同時也可減少哭鬧等問題[18]。
綜上所述,新生兒操作性疼痛無法有效避免且可直接影響新生兒發(fā)育,為有效降低疼痛主要方式為藥物干預和護理干預,護理操作時不僅進行環(huán)境干預,也需通母嬰接觸或者音樂、環(huán)境等多方位干預進行控制,通過綜合干預可有效控制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