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康德美學中自由游戲與美感的關系
        ——兼論鑒賞判斷的反思結(jié)構

        2021-11-29 06:05:54薛霜雨
        文藝研究 2021年3期
        關鍵詞:愉悅感先驗表象

        薛霜雨

        《判斷力批判》 中關于鑒賞理論的重要內(nèi)容可謂 “協(xié)調(diào)活動學說”。 此學說具有雙重結(jié)構①: 第一重結(jié)構涉及諸認識能力的協(xié)調(diào)一致, 考察想象力與知性如何相互激活以實現(xiàn)自由游戲②的問題; 第二重結(jié)構關乎自由游戲與美感③的協(xié)調(diào)一致, 處理二者的關系問題。 康德關于第一重結(jié)構的解釋被一些詮釋者評論為晦暗不明的, 以致存在一些闡釋上的分歧④。 暫不論人們對第一重結(jié)構的理解分歧, 正如康德所言, 我們還在研究較低級的問題: 協(xié)和一致是以何種方式被意識到的⑤? 這一追問直指對第二重結(jié)構的思考: 自由游戲與美感是如何協(xié)調(diào)一致的? 二者究竟是什么關系? 康德文本中對二者關系的解釋可分為因果解釋與同一性解釋, 兩種解釋又分別對應于雙重反思理論與單一反思理論。

        一、 自由游戲與美感的因果解釋

        認為自由游戲是美感得以產(chǎn)生的原因, 這是對二者關系的因果解釋。 康德文本中存在著支持此種解釋的說法: 鑒賞中諸表象力間的協(xié)調(diào)活動刺激 (affizieren) 了內(nèi)心狀態(tài), 想象力與知性的協(xié)和一致引起(bewirken) 了作為判斷的規(guī)定根據(jù)的感覺⑥; 想象力通過一個所予表象而無意中被置于與知性的相一致之中, 并由此喚起(erwecken)了愉快的情感⑦; 認識能力的協(xié)調(diào)一致包含著愉快的根據(jù)⑧, 后者只被放在一般反思的對象的形式中, 即主體內(nèi)一般判斷力的經(jīng)驗性運用中的合規(guī)律性(想象力和知性的統(tǒng)一)⑨。 由此可知, 自由游戲是美感得以產(chǎn)生的原因, 后者是前者作用的結(jié)果。

        不過, 第三批判中也存在著反對因果解釋的說法: 使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作為結(jié)果與某個作為其原因的表象先天地聯(lián)結(jié), 這是絕不可能的, 因為那會是一種因果關系,它只有借助經(jīng)驗本身才能被后天地認識到⑩。 盡管如此, 保羅·蓋耶仍然認為康德對自由游戲與美感的關系進行了因果解釋。 他指出, 第三批判中反對因果解釋的說法并非定論, 對愉悅感的反思最好被理解為一種對所予結(jié)果的原因的尋求, 康德使用了因果性術語描述愉悅?cè)绾萎a(chǎn)生自諸能力的和諧一致。 因果關系被否定的理由在于這種關系是后天的, 或許康德還被理解為否定了愉悅感及其對象的因果關系, 從而使得愉悅感與產(chǎn)生了它的內(nèi)心狀態(tài) (諸能力的和諧一致) 的關系未被觸及。 并且, 第12節(jié)中否定因果關系的理由毫無道理, 因為在第37節(jié)中康德聲稱道德判斷中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可以先天地與表象結(jié)合。 鑒賞判斷中被表象為先天的并非愉悅感與所予對象的關聯(lián),而是愉悅感的普遍有效性。 而 “我以愉快來知覺和評判一個對象, 這是一個經(jīng)驗性判斷” 為愉悅感與其對象、 內(nèi)心狀態(tài)的聯(lián)結(jié)敞開了可能性。 另外, 意志規(guī)定中的內(nèi)心狀態(tài)與愉悅感的聯(lián)結(jié)并非后者是前者的結(jié)果(與審美反應有某些類似), 但康德想說的或許是, 意志規(guī)定的內(nèi)心狀態(tài)不是心理事實, 而是意志規(guī)定的意識。 這并非是說意志的規(guī)定 (正如諸能力的和諧一致) 與愉悅感之間不存在因果聯(lián)系, 而是說在意志規(guī)定的情形中 (正如在諸能力和諧一致的情形中) 不存在愉悅感之外的由心理狀態(tài)獲得的意識?。 按照蓋耶, 鑒賞判斷涉及經(jīng)驗性判斷?, 我們以愉悅知覺和評判對象, 和諧一致、愉悅感、 審美對象三者的關系理應得到揭示。 而且, 康德反對因果解釋所據(jù)的理由并未一以貫之, 這種在鑒賞判斷中不被允許的后天關聯(lián)性卻在道德判斷中被接納了。 蓋耶用鑒賞判斷類比于經(jīng)驗性判斷與道德判斷, 以開啟因果概念對于解釋二者關系的可能性。 雖然他承認自由游戲與美感之間存在著一種反常的因果聯(lián)結(jié), 但這些特質(zhì)并未削弱康德關于二者關系因果本質(zhì)的解釋?。

        就鑒賞理論而言, 厘清自由游戲與美感的關系十分必要。 但因果解釋之所以遭到拒斥, 卻是由鑒賞判斷的反思性決定的。 在試圖消除因果解釋非法性的同時, 可能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第一, 鑒賞判斷能否類比于經(jīng)驗性判斷? 前者涉及了后者, 而因果解釋適用于后者: 例如感官判斷中佳肴刺激了感覺器官, 佳肴被判定為美味的, 佳肴與快適分別是前因與后果。 但第37節(jié)也強調(diào)鑒賞判斷是先天綜合判斷, 鑒賞不涉及刺激—反應的本能性機制, 審美愉悅與快適的愉悅十分不同(如第3節(jié)中的論述)。 第二,鑒賞判斷能否類比于道德判斷? 前者屬于反思性的判斷, 后者屬于規(guī)定性的判斷。 后者因其規(guī)定性與因果解釋相容, 故第37節(jié)中 “愉快 (在道德情感中) 是這個先天原則的后果” 這一看法能夠成立。 審美愉悅與善的愉悅分別涉及兩種判斷力的運作, 兩種愉悅十分不同 (如第4節(jié)中的論述)。 概言之, 類比論證可能遮蔽了鑒賞判斷與感官判斷、 道德判斷的區(qū)別, 同時也掩蓋了審美愉悅與快適的愉悅、 善的愉悅的差異。

        通過對因果解釋的討論, 我們看到, 自由游戲與美感之間能否容許以及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這是充滿爭議的。 不僅康德文本中存在看似自相矛盾的表述, 人們對此的思考也還不能令人滿意。 如果支持因果解釋, 我們該如何看待反對的立場? 我們?nèi)绾尾拍苡行У叵庖蚬忉尩姆欠ㄐ裕?如果反對因果解釋, 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那些支持這種解釋的文本依據(jù)? 面對這些問題, 我們倍感困惑, 以至于還不能立即給出題解。不僅如此, 康德文本中還存在著對二者關系的另一種解釋, 其作為對因果解釋的某種修正, 為我們澄清二者關系帶來了新的困難。

        二、 自由游戲與美感的同一性解釋

        對自由游戲的意識就是美感, 這是對二者關系的同一性解釋。 我們將借助鑒賞判斷的循環(huán)難題引出此種解釋。 關于鑒賞判斷, 一個著名的問題在第三批判第9節(jié)中被提出: 鑒賞判斷中愉悅感先于抑或后于對象的評判? 這是理解鑒賞判斷的鑰匙。 康德文本中存在這樣的回答: 首先, 正是被給予的表象中內(nèi)心狀態(tài)的普遍可傳達性, 它作為鑒賞判斷的主觀條件必須為這個判斷奠定基礎, 并把對對象的愉悅當作后果?; 其次,愉悅感不能先行, 否則此判斷就是感官判斷, 但協(xié)和一致的內(nèi)心狀態(tài)只能通過感覺被標明出來?, 鑒賞是通過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后天地做判斷?。

        愉悅感不能先于對象的評判, 但它標明了協(xié)和一致的內(nèi)心狀態(tài)的存在, 因而是判斷這種內(nèi)心狀態(tài)的條件。 如果將這一說法與因果解釋相結(jié)合, 難免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惑:以美感來標明自由游戲的存在, 后者又是前者得以產(chǎn)生的原因, 二者究竟是什么關系?當美感被理解為既是判斷自由游戲的內(nèi)心狀態(tài)的條件, 又是鑒賞判斷的根據(jù)?時, 美感的某種基礎意義得以凸顯: 愉悅感自身是對象產(chǎn)生了諸能力和諧一致的想法的根據(jù),而非相反?。 甚至可以說, 自由游戲的內(nèi)心狀態(tài)通過美感證明了自身的存在。 那么, 我們應在何種意義上理解美感相較于自由游戲的某種優(yōu)先性? 此外, 康德文本中還存在其他問題。 一個表象借助情感在內(nèi)心能力的活動上有所影響?; 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不僅是鑒賞判斷的根據(jù), 也是判斷的內(nèi)容?。 自由游戲是鑒賞判斷的基礎, 美感也是鑒賞判斷的根據(jù)。 由此, 鑒賞判斷的規(guī)定根據(jù)究竟是自由游戲還是美感? 由于美感同時是鑒賞判斷的根據(jù)和內(nèi)容, 那么“愉悅感不可先于對象的評判” 能否成立? 亨利·E. 阿利森將上述疑難視為無望地循環(huán)的 (hopelessly circular) 難題。 他指出, 首先, 需解釋當愉悅被視為鑒賞判斷的基礎或條件時, 它如何能夠是判斷的結(jié)果; 其次, 應說明判斷中審美愉悅?cè)绾文軌蚴莾?nèi)心狀態(tài)普遍可傳達性的結(jié)果?。

        學界對循環(huán)難題爭論不休。 問題很復雜, 但有一點可先確定: 無論如何不能將美感視為自由游戲的根據(jù), 因為以經(jīng)驗性的感性意識作為先驗表象的基礎, 這種解讀背離了康德美學的先驗性。 美感的確是自由游戲在經(jīng)驗中的證明, 但其只是判斷內(nèi)心狀態(tài)的條件, 而非內(nèi)心狀態(tài)的條件。 針對鑒賞判斷的規(guī)定根據(jù)究竟是什么的問題, 倘若不做非此即彼的回答, 而是嘗試將規(guī)定根據(jù)理解為既是自由游戲又是愉悅感, 這種論斷就將我們引向如下前提: 對自由游戲的意識就是美感, 這是對二者關系的同一性解釋。 若此命題能夠成立, 我們就不必陷在因果解釋的困境中了。 不過我們很快又看到,情況并沒那么簡單。 在此, 把“對自由游戲的意識” 記為A, 把 “美感” 記為B, 康德文本中存在兩種關系式: 1. A≠B; 2. A=B。 關系式1依然對應于因果解釋, 關系式2才揭示了二者關系的同一性聯(lián)結(jié)。

        A≠B的證據(jù)可在康德文本中找到。 第一, 我們只能以感性的方式意識到和諧關系?,一種可感覺到的關系?。 其中對和諧關系的統(tǒng)一性感覺即對自由游戲的意識并非愉悅感: A≠B。 第二, 愉悅感是在合目的性游戲的自由情感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 其中自由情感即對自由游戲的意識產(chǎn)生了愉悅感: A≠B。 第三, 如果對所予表象的反思先行于愉悅感, 則這種主觀合目的性是當它于自己的結(jié)果中被感覺到之前就被思考了的?。 其中對所予表象的反思即對自由游戲的意識先行于作為其結(jié)果的愉悅感: A≠B。 A≠B蘊含一種因果關系: 在表象單一性的審美對象時, 我們反思到想象力與知性的和諧關系,對此關系的意識即對自由游戲的意識導致了美感。 A≠B又會讓我們陷入因果邏輯中。所不同的是, 因果解釋強調(diào)自由游戲激起美感; A≠B宣稱對自由游戲的意識導致美感。 依照A≠B, 鑒賞中存在兩種情感: 統(tǒng)一性的感覺與美感?。

        A=B的證據(jù)也能在康德文本中找到: 對主體諸認識能力的游戲中單純形式的合目的性的意識就是愉快本身?。 意即, 在對美的對象的反應中, 我們沒有兩種不同的感覺, 對統(tǒng)一或和諧一致的感覺就是愉悅感?。 A=B認為, 諸能力的協(xié)和一致是一種可感的和諧關系, 對和諧關系直接的感性意識就是審美愉悅; 美感理應是判斷自由游戲的內(nèi)心狀態(tài)的外部條件, 后者通過前者得以顯現(xiàn)。

        同一性解釋在漢娜·金斯伯格的康德詮釋中得到了進一步發(fā)揮。 她主張, 鑒賞所涉的心靈狀態(tài)具有自我指涉的結(jié)構: 諸能力的自由游戲和美的判斷是同一和同時的, 更確切地說, 康德關于自由游戲的說法只是對我們已認定為既是愉悅感、 又是對愉悅普遍有效性的判斷的東西的另一種表述, 愉悅自我保持的結(jié)構是維持當下心靈狀態(tài)的愿望或意愿?。 照此, 自由游戲、 愉悅感、 愉悅主體間性的判斷, 三者是同一的, A=B蘊含其中。 相近說法還有: 愉悅不僅是和諧一致的結(jié)果, 而且就是這種狀態(tài)維持下去的原因,向下推和向上溯的兩個序列所構成的循環(huán)微縮成一個點上的運動, 審美的合目的性對象的時間圖型就是一種典型意義上的同時性, 這個活動本身所展示出來的主觀狀態(tài)成為一種目的, 諸認識能力之間和諧一致的狀態(tài)既是目的, 同時也是實現(xiàn)這種目的的手段?。 這些解釋不無道理, 康德文本中存在相似說法: 這愉快有其原因性, 即保持(erhalten) 這表象本身的狀態(tài)和諸認識能力而沒有進一步的意圖, 我們留連 (weilen)于美的觀賞, 因為這種觀賞在自我加強和自我再生(selbst st?rken und reproduzieren)?; 關于主體狀態(tài)、 并使主體保持在同一狀態(tài)中的某種表象的原因性意識就是愉悅?。在一種自我指涉的意向性結(jié)構中, 美感的原因在自身之內(nèi), 它的維系得益于自我回返和自我確證。 同時, 想象力與知性不斷相互激活與協(xié)調(diào), 和諧一致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從而沒有進一步的意圖。

        相較于A=B, 因果解釋擁有更多的文本證據(jù)。 但A=B作為某種修正, 向我們指明了克服因果解釋所引發(fā)的困難的出路。 問題的關鍵在于, A=B能否成立? 毋庸置疑,愉悅感是一種具有自明性的感性意識, 但自由游戲或和諧關系是可感的嗎? 若自由游戲能夠被意識到, 那這種意識又如何能夠等同于美感? 這里存在著從先驗到經(jīng)驗的過渡困難。 由同一性解釋引發(fā)的新難題給二者的關系再次罩上了迷霧。

        三、 從兩種解釋看鑒賞判斷的反思結(jié)構

        在因果解釋和同一性解釋的討論中, 我們遺留了不少問題。 這些問題將我們進一步引向?qū)﹁b賞判斷反思結(jié)構的思考。 對二者關系的探討不可避免地要與對象的直觀形式、 合目的性原則、 愉悅主體間性的判斷?等要素糾纏在一起。 而這些要素間的關系,包括自由游戲與美感的關系, 都應在“反思”?中得以厘清。

        因果解釋蘊含著一種層級關系, 自由游戲與美感分屬于較高層與較低層。 基于自由游戲激起了美感或A≠B, 自由游戲與美感作為前后繼起的知覺的秩序是必然的: 知覺在領會中相繼而來的秩序是規(guī)定了的, 而領會就受到這一秩序的約束?。 自由游戲與美感分別是前因與后果, 審美對象的時間圖型是相繼性 (Folge)。 針對鑒賞判斷的反思結(jié)構, 蓋耶指出, 康德區(qū)分了評判(Beurteilung) 與判斷 (Urteilung), 前者指正在評判的活動, 后者指此活動的結(jié)果。 由此, 鑒賞所涉的反思具有雙重結(jié)構?。 第一重反思即對象的評判, 若其產(chǎn)生和諧的自由游戲便產(chǎn)生愉悅; 第二重反思即經(jīng)驗性判斷,基于愉悅的先驗來源要求愉悅對每個人都是必然的。 若無第一重反思中由對象的評判導致的愉悅, 第二重反思就毫無意義?。 換句話說, 第一重結(jié)構中非意向性反思產(chǎn)生了愉悅, 第二重結(jié)構中對愉悅的意向性反思將其確立為特定種類的愉悅?。 雙重反思理論對鑒賞判斷的分層處理消解了阿利森所謂的循環(huán)難題: 在美的對象中獲得的愉悅先于鑒賞判斷 (判斷的結(jié)果), 而非先于對象的評判 (正在評判的活動)?。 所以, 既不存在自由游戲與美感的循環(huán)論證, 也沒有美感與鑒賞判斷孰先孰后的問題。 依據(jù)因果解釋和A≠B, 自由游戲與美感在時間次序上前后相繼。 正因為對象的形式滿足于自由游戲的實現(xiàn), 自由游戲又激起了美感 (或?qū)ψ杂捎螒虻囊庾R導致了美感), 我們才能夠在初階反思中獲得美感, 進而在高階反思中獲知美感的先驗根據(jù), 最終對美感的主體間性做出判斷。

        與此不同, 同一性解釋揭示了一種平級關系, 對自由游戲的意識就是美感, 二者處于同一層級。 A=B使得存在于知覺中的前后相繼性不被加到客體上, 它們作為同時實存的而得到表象, 且對一個現(xiàn)象的知覺就必須作為根據(jù)而使對另一現(xiàn)象的知覺成為可能?。 因此, 審美對象的時間圖型是同時存在(Zugleichsein), 自由游戲是美感的先驗根據(jù)。 針對鑒賞判斷的反思結(jié)構, 金斯伯格將審美反應解釋為同一體驗, 鑒賞所涉的內(nèi)心狀態(tài)呈現(xiàn)為自我指涉的單一結(jié)構。 這種單一反思理論主張: 若將鑒賞判斷理解為形式上的和自我指涉的判斷, 第9節(jié)中的循環(huán)就不再棘手?; 并且, 應將知覺著對象的心靈狀態(tài)視為普遍可傳達的, 此處心靈狀態(tài)無非是表現(xiàn)這一判斷行為 (即將心靈狀態(tài)視為 “普遍可傳達的” 之行為) 的心靈狀態(tài), 同時不需要對自我指涉結(jié)構的清晰意識, 相反, 判斷的行為通過特定的愉悅體驗向意識顯現(xiàn)?。 基于自由游戲、 美感、 美感主體間性的判斷的同一性與同時性, 鑒賞所涉的循環(huán)微縮成了單點 (single moment)?運動, 三者不存在時間意義上孰先孰后的問題, 循環(huán)難題迎刃而解。 金斯伯格將內(nèi)心狀態(tài)表征為現(xiàn)象學意義上同一而連續(xù)的直感體驗, 借助對象的合目的性或合規(guī)律性而實現(xiàn)的反思是自我指涉的意向性活動: 一方面, 美感不斷自我回返和自我確證, 由此不斷自我加強和自我再生; 另一方面, 想象力與知性持續(xù)地相互激活, 自由游戲綿延不絕。 根據(jù)單一反思理論, 自由游戲與美感不在因果序列中, 二者具有同一性與同時性, 應將前者視為后者的先驗根據(jù)或可能性條件。

        依據(jù)鑒賞判斷的反思性, 我們將兩種解釋引申至兩種反思理論, 以便更全面和深入地思考自由游戲與美感的關系。 然而, 因果解釋與雙重反思理論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 如上所述, 運用因果性概念解釋自由游戲與美感的關系, 這一操作的合法性有待澄清, 反思性的鑒賞判斷能否借助知性的動力學原理得到理解, 這本身還是一個問題。 其次, 因果解釋僅僅揭示了一種次階的因果關系, 即對美感的反思終止于自由游戲, 尚未通過更高階的反思將美感歸因于合目的性原則。 再次, 因果解釋主張自由游戲激起了美感, 但康德文本中缺少對此的先驗闡明, 這種解釋上的空缺容易導致心理學的解讀: 憑借諸能力的和諧一致導致了愉悅感, 二者以心理學的過程或機制關聯(lián)了起來?; 雙重反思理論試圖解釋美感得以產(chǎn)生的心理機制, 其有悖于美的批判反心理學的先驗方法?。 先驗美學的中心問題是美感的主體間性如何可能, 其任務是對美感進行先驗的闡明, 而非心理學的解釋。

        與此類似, 同一性解釋與單一反思理論也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 如上所言, A=B缺乏現(xiàn)象學意義上的明見性, 這里存在著從先驗到經(jīng)驗的過渡困難; 單一反思理論強調(diào)鑒賞中不必對自我指涉的意向性結(jié)構有清晰的意識, 但這里假定了我們能擁有心靈狀態(tài)的某種明晰性, 康德的確主張感覺是內(nèi)心狀態(tài)被獲知的方式, 雖然還不能說這是一種確切的知識?。 第二, 相較于因果解釋, A=B更能凸顯美感的主動性與自由性, 美感以自身為原因, 不斷自我加強和自我再生, 這使得作為先驗根據(jù)的自由游戲似乎并非必要; 自我指涉的意向性結(jié)構強調(diào)審美體驗的重要性, 不僅自由游戲并非必要, 愉悅的對象也被消除?, 故而雙重反思理論更能承擔體系建構中自然與自由之間的橋梁性工作?。 第三, A=B的平級處理不能凸顯鑒賞判斷的先驗根據(jù), 先驗-經(jīng)驗的層級關系并不明朗, 單一反思理論破壞了評判與判斷的區(qū)分?。 這種理論不能對不愉快的情感做出解釋?, 雙重反思理論反之。

        四、 自由游戲與美感的反思性聯(lián)結(jié)

        兩種解釋與兩種反思理論各有其理, 但都存在不足之處。 我們不禁要問, 自由游戲與美感究竟是什么關系? 問題再次回到了原點。 甚至, 我們還多了一重困惑: 鑒賞判斷的反思結(jié)構究竟是怎樣的?

        我們試圖以最能凸顯鑒賞判斷反思性特征的合目的性原則對自由游戲與美感進行分層厘定, 在此基礎上思考兩種解釋與兩種反思理論的相通之處。 鑒賞判斷 “X是美的”[51]是反思性的感性判斷, 主觀地以一種合目的性的眼光反思自然[52]。 首先, 反思性將鑒賞判斷真正區(qū)分于感官判斷、 認知判斷、 道德判斷。 X是美的, 并非由于X作為實在的對象因果地刺激了感覺器官 (如感官判斷), 也不是因為其中存在著概念的規(guī)定(如認知判斷或道德判斷), 而是因為X契合一種主觀目的。 其次, 我們憑借X獲得對主體內(nèi)自由游戲的先驗反思, 自由游戲是鑒賞判斷的先驗根據(jù), 想象力與知性按照合目的性原則持續(xù)地相互激活。 X之所以是美的, 也可說是因為X滿足于自由游戲的實現(xiàn)。再次, 鑒賞判斷對美感具有先天的構成性[53], 美感是先驗反思的經(jīng)驗確認, 合目的性原則使美感的主體間性成為可能, 對這種構成性關系的明示是鑒賞判斷先驗演繹的中心任務, 認知領域中合目的性只是調(diào)節(jié)性原則, 審美領域中它是主觀形式的構成性原則[54]。

        合目的性原則之下, 自由游戲與美感分屬于先驗層面與經(jīng)驗層面, 亦分屬于反思層面與表述層面[55], 二者的聯(lián)結(jié)通過反思得以實現(xiàn)。 在此, 反思意味著將特殊 (具體的審美感知) 聯(lián)結(jié)于普遍 (作為先驗根據(jù)的自由游戲, 更確切地說是合目的性的理性原則)。 在這種聯(lián)結(jié)工作中, 當康德把特殊 (具體的情感體驗) 確立為審美判斷的起點時, 實際上已接近于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還原了[56], 以至于兩種反思理論不約而同地對美感的意向性結(jié)構進行了分析, 因為自我給予、 明見性、 內(nèi)在性正是美感意識的基本特征。京特·菲加爾將康德美學評價為更具現(xiàn)代性的審美觀念: 康德將美解釋為 “去中心秩序” 的東西, 即不能一勞永逸地從概念上確定而只能反復理解的可感知秩序, 并且不能通過特定的概念規(guī)定來窮盡這種可感知性; 康德意義上的美學 (即便在現(xiàn)象學上進行修正) 為生活和世界的概念性描述提供了范式, 無關切的審美體驗可被描述為 “懸擱” 的非哲學體驗, 作為現(xiàn)象學的美學補充, 開辟了既不能還原到它的構成、 又不能被陳述為事實的現(xiàn)象學上的客觀性, 即在體驗中顯現(xiàn)自身的客觀性[57]。

        基于鑒賞判斷的反思性, 我們傾向于認為, 兩種解釋與兩種反思理論各有可取之處。 第一, 鑒賞的確涉及了兩種反思: 與X相關的經(jīng)驗反思和針對美感的先驗反思。 雙重反思理論對鑒賞所涉的反思給予了全面關注, 其不僅揭示了美感與X的反思性聯(lián)結(jié),也揭示了美感與自由游戲的反思性聯(lián)結(jié)。 與此相對, 單一反思理論看似只強調(diào)自我指涉的單一結(jié)構, 從而忽略了康德對兩類反思的區(qū)分, 然而, 單一反思結(jié)構實則只是將兩種反思視為同一反思的不同方向 (經(jīng)驗的和先驗的)。 其中, X并未被消除, 只是被懸置。 第二, 基于鑒賞判斷的反思性, 自由游戲與美感的關系并不符合因果圖型的標準, 故應將前者理解為后者的邏輯先在, 而非時間先在。 審美意識活動內(nèi)要素間的關系異于自然界事物前因與后果的相繼性關聯(lián)。 不過, 因果解釋與雙重反思理論雖然過度強調(diào)層級結(jié)構, 從而導致了要素間的相繼性解釋, 卻更好地凸顯了鑒賞判斷的先驗根據(jù), 這與單一反思理論重視先驗闡明的立場是一致的。 另外, 盡管無關切的愉悅撇除了對象的實存, 同一性解釋與單一反思理論看似忽視了兩類判斷的差別, 卻更好地凸顯了鑒賞判斷中審美感知的重要意義, 從而揭示了反思性感性判斷的實質(zhì)。 基于自由游戲、 美感與美感主體間性的判斷的同一性與同時性, 自由游戲與美感只是先驗層面與經(jīng)驗層面、 反思層面與表述層面的不同指稱, 由此可較好地理解自由游戲與美感何以不符合因果圖型的標準。

        并且, 兩種反思理論都在竭力化解循環(huán)難題, 有助于我們從多重視角理解鑒賞理論的重要問題。 依據(jù)鑒賞判斷的反思性, 我們嘗試對循環(huán)難題作出回應。 首先, 由于自由游戲與美感分屬于先驗層面與經(jīng)驗層面, 也分屬于反思層面與表述層面, 因此很難說孰更優(yōu)先。 先驗層面上主體內(nèi)層面比主體間層面更重要, 經(jīng)驗層面上主體間層面比主體內(nèi)層面更重要[58]。 其次, 由于諸認識能力以合目的性為原則進行協(xié)調(diào), 合目的性對美感具有構成性, 因而不存在自由游戲和美感究竟誰是鑒賞判斷的規(guī)定根據(jù)的問題。構成鑒賞判斷的規(guī)定根據(jù)的, 沒有任何別的東西, 而只有對象表象的無目的的主觀合目的性[59]。 認為自由游戲是規(guī)定根據(jù)沒有錯, 因為它是 “X是美的” 的先驗基礎的另一種表述; 認為美感是規(guī)定根據(jù)也沒有錯, 因為它是“X是美的” 在經(jīng)驗層面的反思效果。最后, “X是美的” 真正判斷的是X是否符合主觀目的, 美感不能先于對象的評判。 然而這種判斷在經(jīng)驗層面又是以作為效果的感覺 (Empfindung der Wirkung) 即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來確認的: X是合目的的, 所以它令人愉快; X不是合目的的, 所以令人不愉快。 由此, 美感既是判斷的根據(jù), 也是評判的對象。

        結(jié) 語

        在自由游戲與美感的反思性聯(lián)結(jié)以及對美感的意向性分析中, 反思都作為一種方法試圖將特殊的審美感知與普遍的理性原則聯(lián)結(jié)起來。 由此, 美感是感性與理性的會合點, 而美的科學所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對經(jīng)驗性和主觀性的情感進行理性化的改造[60]。

        康德體系中, 直觀與概念的區(qū)分呈現(xiàn)了事物的不同來源, 豐富了我們的認知, 但如何將二者調(diào)和起來也就變成了難題。 一方面, 直觀與概念作為兩個基本元素, 它們的區(qū)分是內(nèi)容與起源上的先驗區(qū)分; 另一方面, 兩個異質(zhì)元素又在一個體系中被綜合起來, 所以必須在二者的結(jié)合中思考問題。 無論以兩個元素還是一個體系來理解康德哲學, 都是不充分的: 前者忽視了元素間的結(jié)合, 后者忽略了元素間的差異。 從元素的區(qū)分與結(jié)合來看, 先驗美學面臨著如何在感性與理性的區(qū)分中將二者結(jié)合起來的問題。 就區(qū)分而言, 美感不是單純感性的, 也不是純粹概念的, 而應當是二者的結(jié)合。就結(jié)合而言, 美感不能全歸于感性(如快適), 因為它是蘊含著理性運作的有原則的情感; 美感也不能全歸于理性(如認知或道德因素), 因為它是一種反思性的情感。

        美的批判試圖通過反思將特殊的審美感知與普遍的理性原則聯(lián)結(jié)起來。 誠然, 由于這種聯(lián)結(jié)工作的復雜性與困難性, 以及康德文本的模糊性與歧義性, 人們在他留下的意義空間里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由此豐富和升華了我們對康德美學的理解。 然而,對于先驗美學的種種疑難, 康德早已在 《判斷力批判》 里做出如下辯解: “對于作為審美判斷力的鑒賞能力的研究……只是出于先驗的意圖來做的: 所以我自認為這一研究在缺乏那種目的方面也會得到寬容的評判。 但說到先驗的意圖, 那么它必須準備經(jīng)受最嚴格的檢驗。 然而我希望, 即使在這里, 解決一個如此糾纏著自然的問題的這種巨大困難, 可以用來為我在解決這問題時有某些不能完全避免的模糊性作出辯解, 只要這個原則被正確地指出、 足夠清楚地加以說明就行了……”[61]

        ① 按照康德, 協(xié)調(diào)一致 (Zusammenstimmung) 是雙重的: 部分對整體的 (質(zhì)料的或形式的); 原因?qū)Y(jié)果的。 后者是一種從屬關系的聯(lián)結(jié)。 參見科學院版 《康德全集》 (Immanuel Kant,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Hrsg. von K?niglich Preu?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Berlin: de Gruyter & Co., 1900-1955) 第15卷,第308頁, 簡寫為AK XV: 308。 文中出自該版 《康德全集》 的引文均按此格式標注, 其中對 《第一導言》中譯本進行轉(zhuǎn)述的引文均先標注中譯本出處, 并附原文卷次和頁碼。

        ② 在談到諸認識能力的交互活動時, 康德使用了如下表述: 協(xié)調(diào)一致、 協(xié)和一致 (übereinstimmung)、 比例化的情調(diào) (proportionierte Stimmung)、 和諧情調(diào) (harmonische Stimmung)、 自由游戲 (das freie Spiel) 等。自由游戲與協(xié)調(diào) (和) 一致, 前者側(cè)重于動作和過程, 強調(diào)一種動態(tài)感; 后者側(cè)重于狀態(tài)和結(jié)果, 強調(diào)一種和諧關系。 雖然康德文本中使用較頻繁的 “情調(diào)” (Stimmung) 一詞同時強調(diào)了動態(tài)性與關系性,但從中文表達來看, 這些意義并不明朗。 因此, 論文標題選取 “自由游戲” 用以指稱這種活動。 一方面,“自由” 凸顯了關系的和諧性; 另一方面, “游戲” 突出了活動的運動性。 在涉及康德詮釋者的論述時,我們將 “harmony” 譯為 “和諧一致”, 除此之外將根據(jù)語境使用以上表述。

        ③ 美感即無關切的愉悅 (Wohlgefallen ohne Interesse), 康德也用 “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 (Gefühl der Lust und Unlust) 來指稱審美情感。 文中對美感的別稱還有 “審美愉悅” “愉悅感”。

        ④ 保羅·蓋耶在 《再論諸能力的和諧一致》 一文中將詮釋者關于和諧一致的解釋分為三類: 前認識的、 復認識的和后認識的。 Cf. Paul Guyer “The Harmony of the Faculties Revisited”, in Rebecca Kukla(ed.),Aesthetics and Cognition in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162-193. 筆者曾探討協(xié)調(diào)活動學說的第一重結(jié)構。 詳見薛霜雨: 《康德鑒賞判斷的前認識疑難》,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20年第6期。

        ⑤ 康德: 《判斷力批判》, 鄧曉芒譯, 楊祖陶校,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第53頁 (KU: 68)。 第三批判間接引文均為對中譯本的轉(zhuǎn)述, 同時參考了德文本 (Immanuel Kant,Kritik der Urteilskraft,Hamburg: Felix Meiner Verlag, 2001, 簡稱KU)。 以下引文均先標注中譯本出處, 并附原文頁碼。

        ⑥???? 康德: 《第一導言》, 《冥河的擺渡者》, 鄧曉芒譯,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第152—153頁(AK XX: 223-224), 第160頁 (AK XX: 232), 第158頁 (AK XX: 229), 第152頁 (AK XX: 223), 第154頁 (AK XX: 224-225)。

        ⑦⑧⑨⑩????????[52][53][59][61] 康德: 《判斷力批判》, 第25頁 (KU: 33), 第32頁 (KU: 43), 第26頁(KU: 34), 第57頁 (KU: 72-73), 第52頁 (KU: 66), 第54頁 (KU: 669), 第131頁 (KU: 168), 第149頁(KU: 191), 第57—58頁 (KU: 73-74), 第58頁 (KU: 74), 第55頁 (KU: 70), 第131頁 (KU: 168), 第32頁 (KU: 42-43), 第242—243頁 (KU: 300-301), 第56—57頁 (KU: 71-72), 第4頁 (KU: 7)。

        ? Cf. Paul Guyer,Kant and the Claims of Tast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95-96.

        ? 經(jīng)驗性判斷 (empirische Urteile) 不同于經(jīng)驗判斷 (Erfahrungsurteil), 前者 (也稱 “知覺判斷”) 與感官判斷也不能完全等同。 嚴格說來, 只有不服務于認識的知覺判斷才能等同于感官判斷。 由于此處不涉及知識論的問題, 故未對知覺判斷與感官判斷進行嚴格區(qū)分。

        ???[64] Paul Guyer,Kant and the Claims of Taste,p. 96, p. 89, p. 90, p. 92.

        ?《第一導言》 中也存在將愉悅感視為鑒賞判斷的根據(jù)的說法, 詳見 《第一導言》, 第153頁 (AK XX:224)。 類似說法在另一處 (AK XV: 270) 也存在。

        ? Henry E. Allison,Kant’s Theory of Taste: A Reading of the 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ment,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111.

        ? 康德: 《判斷力批判》, 第53—54頁 (KU: 68-69)。 另一處 (AK XVI: 100) 也有類似的說法: 協(xié)調(diào)一致僅僅通過感性能力 (sinnliche Kr?fte) 被辨認 (erkennen) 出來。

        ? 蓋耶在 《康德與鑒賞的要求》 中舉了第三批判第53節(jié)中的例子: 聽音樂時產(chǎn)生雜多中的統(tǒng)一和整體的感覺, “愜意的自我享受” 是對這些感覺的意識的結(jié)果。 Cf. Paul Guyer,Kant and the Claims of Taste,p. 88.

        ?? Hannah Ginsborg,The Normativity of Nature: Essays on Kant’s Critique of Judgement,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pp. 29-30, 123, 43, p. 41.

        ? 周黃正蜜: 《康德哲學的感性之維》, 《浙江社會科學》 2017年第3期。 此段論述中出現(xiàn)了 “時間圖型”一說。 按照康德, 圖型無非是按照規(guī)則的先天時間規(guī)定。 基于直觀與范疇的異質(zhì)性, 二者的結(jié)合需要一個中介物即先驗圖型來實現(xiàn)。 因為先驗圖型作為先驗的時間規(guī)定既與范疇同質(zhì), 又與現(xiàn)象同質(zhì)。 在 “經(jīng)驗的類比” 中, 康德指出時間的三種樣態(tài)是持存性 (Beharrlichkeit)、 相繼性和同時并存。 詳見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鄧曉芒譯, 楊祖陶校, 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第139—143、 166頁。 Cf. Immanuel Kant,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Hamburg: Felix Meiner Verlag, 1956, S. 197-203, 230. 德文本簡稱KrV, 以下引自該著均先標注中譯本出處, 并附原文頁碼。

        ? Reflexion (reflexio) 與überlegung均可譯為 “反思 (反?。?, 但überlegung強調(diào)的是不同于經(jīng)驗反思的先驗反思。 《第一導言》 中存在對 “反思” 的兩層界說: 1. 反思將所予表象與其他表象進行比較和對照;2. 所予表象與自己的認識能力在一個由此而可能的概念的關系中進行比較和對照。 二者分別對應于第一批判中邏輯的反思與先驗的反思: 前者是一種單純的比較, 在其中被給予的表象所屬的認識能力被完全抽掉了; 后者包含著這些表象相互進行客觀比較的可能性依據(jù)。 參見康德: 《第一導言》, 第142頁 (AK XX: 211); 《純粹理性批判》, 第237頁 (KrV: 311)。 邏輯的反思針對的是所予對象與其他諸表象的關系, 因而這些表象被處理為同質(zhì)的; 先驗的反思針對的是所予對象與認識能力之間的關系, 以期達到對意識自身的自覺, 且真正的反思是對直觀和概念兩個異質(zhì)元素作出區(qū)分。

        ?? 康德: 《純粹理性批判》, 第178頁 (KrV: 244), 第194頁 (KrV: 263)。

        ? two-acts與one-act出自蓋耶論文。 Cf.Paul Guyer, “One Act or Two? Hannah Ginsborg on Aesthetic Judgment”,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Vol. 57, No. 5 (2017): 407-419. 在 《康德與鑒賞的要求》 中蓋耶就已指出, 鑒賞涉及兩類反思判斷。 Cf. Paul Guyer,Kant and the Claims of Taste,pp. 97-105. 為凸顯兩類反思理論與一類反思理論對鑒賞判斷反思結(jié)構的不同理解, 文中將two-acts譯為 “雙重”, 將one-act譯為 “單一”。 雙重 (兩類) 反思理論與單一 (一類) 反思理論皆非康德本人提出的, 而是詮釋者依據(jù)康德文本構建出來、 用于解釋鑒賞所涉的反思活動的學說。 雙重反思理論的支持者 (如蓋耶、 阿利森、 斯威特) 與單一反思理論的宣稱者 (如金斯伯格) 各持己見, 爭論不休。 由于篇幅有限, 本文對這些學說不做展開。

        ? Cf. Paul Guyer, “One Act or Two? Hannah Ginsborg on Aesthetic Judgement”,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Vol.57, No. 5 (2017): 408, 412.

        ????? Kristi Sweet, “Reflection: Its Structure and Meaning in Kant’s Judgement of Taste”,Kantian Review,Vol. 14, No. 1 (2009): 54, 66, 69, 69, 54.

        ?? Paul Guyer,“One Act or Two? Hannah Ginsborg on Aesthetic Judgement”,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Vol. 57,No. 5 (2017): 409, 408.

        ? Hannah Ginsborg, “Reflective Judgment and Taste”,Nous,Vol. 24, No. 1 (1990): 72.

        ?《判斷力批判》 中明確主張, 若按心理學的方法為判斷力的先驗原則尋找來源, 那就完全違背這些原理的意思。 參見康德: 《判斷力批判》, 第17頁 (KU: 22-23)。 先驗美學的反心理學立場顯而易見。 然而,一些康德美學的當代詮釋者認為先驗美學并未與心理主義劃清界限, 如蓋耶認為, 康德提供了審美愉悅的心理學解釋。 See Paul Guyer,Kant and the Claims of Taste,p. 9. 另一些詮釋者如伊夫·沙佩爾通過對康德美學的現(xiàn)象學解讀以克服其中可能存在的心理主義疑難。 See Eve Schaper,Studies in Kant’s Aesthetics,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79, pp. 53-70, 75. 康德美學的現(xiàn)象學詮釋者以對心理主義的拒斥為前提, 試圖維護美的批判的先驗性, 這一思路與胡塞爾以對心理主義的拒斥作為構建現(xiàn)象學體系的前提的做法有著深刻的親緣性。 參見胡塞爾: 《邏輯研究》 第一卷, 倪梁康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52—54頁。 馬丁·庫希對心理主義學術史進行了梳理, 交代了心理主義在哲學研究中的非法性是如何得到普遍承認的。 Cf. Martin Kusch, Psychologism, Stanford Encyclopedia,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psychologism/. 由此可知反心理主義的趨勢如何對康德哲學的當代詮釋者產(chǎn)生影響。

        ? Henry E. Allison,Kant’s Theory of Taste: A Reading of the 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ment,p. 72. Paul Guyer, “One Act or Two? Hannah Ginsborg on Aesthetic Judgement”,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Vol. 57, No. 5 (2017): 418.

        [51] 認知判斷 “一切物體都是可分的” 表明知識必定是概念間的構成關系。 然而, 我們很難說鑒賞判斷 “X是美的” 中主詞與謂詞之間存在著構成關系。 由于目的因的引入, “美的” 不再直接關聯(lián)于X, 而是關聯(lián)于一種反思過程, X與 “美的” 的關聯(lián)是間接的, 鑒賞判斷并非語義學或邏輯學上的判斷。 筆者曾在《康德鑒賞判斷之語義分析》 (《文藝理論研究》 2019年第2期) 一文中強調(diào), X與 “美的” 之間存在著構成關系, 這是不恰當?shù)恼f法, 特此更正。

        [54] 薛霜雨: 《康德鑒賞判斷的前認識疑難》。

        [55] 鑒賞判斷有兩個邏輯層次: 諸認識能力合目的性的和諧關系給出判斷的先驗根據(jù), 通過愉悅感在經(jīng)驗層面上對這一判斷確認。 詳見周黃正蜜: 《康德共通感理論研究》, 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 第98頁。

        [56] 戴茂堂: 《超越自然主義——康德美學的現(xiàn)象學詮釋》,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第97頁。 不少學者對康德美學的現(xiàn)象學特征進行了闡發(fā), 金斯伯格也是對鑒賞美學進行現(xiàn)象學解釋的代表人物。

        [57]《我永遠不可能成為海德格爾主義者——京特·菲加爾訪談》, 王宏健譯, 《哲學分析》 2020年第5期。

        [58] 周黃正蜜: 《康德共通感理論研究》, 第122頁。

        [60] 周黃正蜜: 《康德哲學的感性之維》。

        猜你喜歡
        愉悅感先驗表象
        找到工作的愉悅感
        基于無噪圖像塊先驗的MRI低秩分解去噪算法研究
        繪畫往事:表象的折射
        基于自適應塊組割先驗的噪聲圖像超分辨率重建
        自動化學報(2017年5期)2017-05-14 06:20:44
        透過表象看公式
        教你識破非法集資及傳銷的“十三種表象”
        缺覺與抑郁
        靈異小說中的愉悅感與敘事倫理美學闡釋
        談表象積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基于平滑先驗法的被動聲信號趨勢項消除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高清| 日韩制服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 欧美 综合 另类 中字|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2021| 一区二区三区观看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新 | 4444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 | 一卡二卡三卡视频| 无码无在线观看| 开心激情视频亚洲老熟女|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草莓视频成人| 中文字幕一二区中文字幕| 91视色国内揄拍国内精品人妻| 亚洲精品国产suv一区88| 国产高清无码在线| 又爽又猛又大又湿的视频| 久久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 a级毛片无码免费真人| 国产目拍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在线不卡av一区二区| 国产无夜激无码av毛片|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成人| 久草久热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av不卡免费在线| 国产国拍精品av在线观看按摩| 国产精品 精品国内自产拍| 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美女| 少妇裸体性生交|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日韩精品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丝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探花国产精品三级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一二三| 国产精品久久久国产盗摄| 91网站在线看|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天堂中文官网在线| 伊人久久网国产伊人| 区三区久久精品水蜜桃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