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娟
摘 ?要:對晉語上黨片78個方言點的日母字讀音進行了考察,并根據(jù)上黨片日母的讀音特點,將其劃分為“兒系字”和“日系字”兩類。其中,“兒系字”的讀音類型有三種,分別是[?r]型、[??]型、[??]型;“日系字”的讀音類型有七種,分別是[?]型、[?]型、[z]型、[?]型、[?]/[z]或[?]/[z]型、[?]/[?]或[z]/[?]型、[l]/[?]型。在這一基礎上,對古日母讀音在上黨片方言中的演變路徑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晉語;上黨片;日母字;類型;演變
一、引言
關于晉語上黨片方言包含的地域范圍,學界的觀點稍有不同。本文依據(jù)于《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漢語方言卷》,將上黨片方言的范圍劃定為:山西省東南部的長治市、晉城市各市縣區(qū)(沁水縣城關以西除外)和臨汾市下轄的安澤縣,共計20個市縣區(qū)[1](P92)。其中,長治市下轄10縣、2區(qū)、1個縣級市,分別是:沁源縣、沁縣、武鄉(xiāng)縣、襄垣縣、黎城縣、平順縣、屯留縣、長子縣、長治縣、壺關縣、長治市城區(qū)、長治市郊區(qū)、潞城市;晉城市下轄4縣、1區(qū)、1個縣級市,分別是:陵川縣、澤州縣、陽城縣、沁水縣、晉城市城區(qū)、高平市;臨汾市下轄的只有安澤縣。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依據(jù)上黨片78個方言點的材料,其中,有66個方言點的材料來自筆者于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的調查結果,有12個方言點的材料借鑒了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如《長治方言志》[2]、《長子方言志》[3]、《陵川方言志》[4]、《屯留方言志》[5]、《晉城方言志》[6]、《沁縣方言志》[7]、《襄垣方言志》[8]、《武鄉(xiāng)方言研究》[9]、《高平方言研究》[10]、《長治縣方言研究》[11]、《上黨地區(qū)方言研究(陽城卷)》[12]、《晉語沁源縣王陶話語音研究》[13]等。關于文中所涉及的方言點的名稱,縣市名用五號字表示,鄉(xiāng)鎮(zhèn)名用六號字表示,例如:“陵川禮義”表示陵川縣禮義鎮(zhèn)。需要說明的是,本區(qū)有長治市和長治縣兩個行政區(qū),長治市下轄的2區(qū)分別表示為“長治市城區(qū)”“長治市郊區(qū)”,長治縣下轄的各鄉(xiāng)鎮(zhèn)則表示為“長治縣城區(qū)、長治縣西火”等。本文涉及的各市縣區(qū)及鄉(xiāng)鎮(zhèn)的行政名稱,以2014年時的相關規(guī)定為準。
根據(jù)晉語上黨片日母的讀音特點,我們把日母字分為兩類:一類是止攝開口三等字,這些字主要有“兒、爾、二、貳、而、耳、餌”,我們稱之為“兒系字”;其余的是第二類,我們稱之為“日系字”。下面,將對這兩類日母字分別進行探討。
二、兒系字的讀音類型
根據(jù)上黨片各方言點兒系字的音值,我們將其劃分為三種類型,它們分別是[?r]型、[??]型、[??]型。兒系字的讀音類型與分布狀況,具體如表1所示:
下面,我們就對以上各讀音類型進行舉例說明,具體如表2至表4所示:
三、日系字的讀音類型
根據(jù)上黨片各方言點日系字聲母的音值,我們將其劃分為七種類型,它們分別是[?]型、[?]型、[z]型、[?]型、[?]/[z]或[?]/[z]型、[?]/[?]或[z]/[?]型、[l]/[?]型。日系字的讀音類型與分布狀況,具體如表5所示:
下面,我們就對以上各讀音類型進行舉例說明,具體如下所示:
在以上各種類型中,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最后三種。
在日系字讀[?]/[z]或[?]/[z]類型中,沁源王陶的日系字讀音為[?]/[z],沁源王和的日系字讀音為[?]/[z]。兩地雖然音值不同,但分類的條件是相同的,都是以今韻母的開合為條件。以沁源王陶為例:今開口多讀[?],如:饒??35∣任???33;合口多讀[z],如:乳zuei413∣軟zu?413。
在日系字讀[?]/[?]或[z]/[?]類型中,高平陳區(qū)和潞城店上的日母音值以今韻母的洪細為分類條件。如高平陳區(qū):韻母是細音的字,其聲母為[?];韻母是洪音的字,其聲母在各方言點中均讀[?]。
在日系字讀[l]/[?]類型中,陵川城區(qū)的日母音值也是以今韻母的洪細為分類條件。不過,在數(shù)量的分布上有所不同。陵川城區(qū)的日母字大部分讀[l],只有少數(shù)的幾個字讀[?],常用字中聲母為[?]的只有5個字:熱i??34∣日i24∣若i??34∣弱i??34∣褥ye?34。
從中古來源看,我們發(fā)現(xiàn),后三種類型的讀音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
在日系字讀[?]/[z]或[?]/[z]類型中,沁源王陶讀[z]的日系字主要來源于臻、山、通攝的部分字和遇攝字,假攝“惹i413”讀零聲母,其他攝的字都讀[?]。沁源王和讀[z]的日系字主要來源于曾攝和部分山攝字,其他攝的字都讀[?]。
在日系字讀[?]/[?]或[z]/[?]類型中,高平陳區(qū)和潞城店上的日系字讀音具有一定規(guī)律。高平陳區(qū)讀[?]的日系字主要來源于假、遇、深、山、臻、曾攝,讀[?]的主要來源于遇、效、流、咸、宕、通攝。潞城店上讀[z]的日系字主要來源于深、臻、曾等攝,讀[?]的字主要來源于假、遇、效、流、咸、山、宕、通攝。
在日系字讀[l]/[?]類型中,陵川城區(qū)大多數(shù)日系字都讀[l],只有來自山、臻、宕、通攝的少數(shù)字讀[?]。
四、討論
即使從全國范圍來看,上黨片方言日系字的讀音也是具有自身特色的,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點:
第一,在上黨片方言日系字中,約有1/3方言點的聲母都讀為[?],這些方言點主要分布在上黨片的核心地區(qū)潞安小片。這種讀音類型在晉語中是比較少見的。從已有材料來看,晉語中日系字讀為[?]的情況只有上黨片方言。晉語其他各片多讀各種形式的擦音,如[?]、[z]、[v]等。此外,據(jù)田文靜調查,日系字讀零聲母的情況在東北官話、膠遼官話、徽語、客贛方言、粵語中都有廣泛分布;而在北京官話、蘭銀官話、冀魯官話、中原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晉語、吳語、湘語中,只有個別點或個別字有讀零聲母的現(xiàn)象[14](P102)。
第二,上黨片有些方言點的日系字讀音分為兩類,其分類的依據(jù)不是今韻母的開合,而是今韻母的洪細。同時,兩類日系字的讀音都有不同的中古來源,如高平陳區(qū)、陵川城區(qū)。晉語中也有一些方言點的日系字讀音分為兩類,不過,其分類依據(jù)與上黨片方言不同,基本都是以韻母的開合為條件。
第三,陵川城區(qū)的日系字不僅以今韻母的洪細為條件分為兩類,更重要的是該方言點日系字有一類讀作[l]。這不僅在上黨片方言中是獨此一家,在其他晉語區(qū)也很少見到。田文靜指出,在部分北方官話與個別晉語中,日系字只在今合口呼韻母前讀[l],如官話中的山東臨清、濟南,晉語中的河北邯鄲,這與陵川城區(qū)的分類依據(jù)不同。少數(shù)方言中,所有的日母字都讀為[l],如官話中的山東博山、壽光、章丘,這也與陵川城區(qū)情況不同。田文靜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是詞匯擴散的結果[14](P108)。
關于漢語方言日系字讀音[?]的形成時間,學界已有較多研究,如高本漢[15]、王力[16]、張樹錚[17]、項夢冰[18]等。這些學者普遍認為,日母讀[?]屬于日母較為早期的一種讀音形式,它是由鼻音[?]直接弱化而來的。關于漢語方言日系字讀音[l]的形成過程,田文靜認為,日母首先經(jīng)歷了以下過程:[?]→[?]→[j]→[?],[?]又在圓唇元音[u]的影響下演變?yōu)閇l][14](P14)。
筆者認為,以上有關日系字[?]和[l]的演變過程均不符合上黨片方言的讀音現(xiàn)狀。原因如下:第一,如果說上黨片方言日系字讀[?]是早期讀音的保存,也許可以勉強解釋上黨片有些日系字全部讀[?]的方言點,但不能解釋上黨片高平陳區(qū)、潞城店上、陵川城區(qū)3個方言點中為什么只有一部分日系字讀[?],另一部分字卻讀擦音或邊音。此外,在整個晉語區(qū)以及強勢語言的包圍下,如果說上黨片的少數(shù)方言點以自己的力量從早期開始日系字就全部讀作與周邊方言有明顯差異的[?],這個可能性也不太大。第二,如果認為上黨片方言日系字讀[l]的原因,是早期的[?]在圓唇元音[u]的影響下演變?yōu)閇l],則不能解釋為什么陵川城區(qū)日母拼[u]以外的韻母也讀[l]。
結合上黨片方言知莊章組的讀音情況,我們認為,上黨片方言日系字讀[l]和讀[?]均屬于晚起的形式??偟膩砜?,晉語上黨片日系字語音的演變路徑可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上黨片方言中,當日系字演變到[z]階段,[z]與某些韻攝(圖1中稱為“甲類韻攝”)相拼時,[z]受韻母的影響逐漸弱化,最終消失而變成零聲母。當[z]與另外一些韻攝(圖1中稱為“乙類韻攝”)相拼時,[z]受韻母的影響較小,暫時保留讀音。這一階段以潞城店上為代表。沿著這條道路繼續(xù)發(fā)展,與乙類韻攝相拼的[z]也逐漸變?yōu)榱懵暷?,最終日系字的聲母都讀為[?]。這一階段以長治市城區(qū)為代表點。高平陳區(qū)的演變路徑與潞城店上相似,只是日系字的具體音值略有不同。陵川城區(qū)與高平陳區(qū)的差別是,當[?]與乙類韻攝相拼時,舌位受韻母的影響而略向前移,最終形成舌尖中音[l]。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漢語方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侯精一.長治方言志[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5.
[3]高炯.長子方言志[M].太原:山西高校聯(lián)合出版社, 1995.
[4]金夢茵.陵川方言志[M].太原:《語文研究》編輯部, 1983.
[5]張振鐸,劉毅.屯留方言志[M].太原:山西高校聯(lián)合出版社,1991.
[6]沈慧云.晉城方言志[M].太原:《語文研究》編輯部, 1983.
[7]張振鐸.沁縣方言志[M].太原:山西高校聯(lián)合出版社, 1990.
[8]陳潤蘭,李唯實.襄垣方言志[M].太原:《語文研究》編輯部,1984.
[9]史素芬.武鄉(xiāng)方言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2.
[10]白靜茹,原慧艷,薛志霞,張潔.高平方言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11]王利.長治縣方言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
[12]吳斗慶.上黨地區(qū)方言研究(陽城卷)[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13]岳俊麗.晉語沁源縣王陶話語音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4]田文靜.古次濁聲母在漢語方言中的讀音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15][瑞典]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M].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6]王力.漢語語音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17]張樹錚.方言歷史探索[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18]項夢冰.客家話古日母字的今讀——兼論切韻日母的音值及北方方言日母的音變歷程[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