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鈺瑩
(鶴壁市淇濱區(qū)天山小學,河南 鶴壁 458030)
對于每個人的學習生涯來說,小學階段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此時期不但是學生身體發(fā)展與儲備知識的重要基礎,還是其良好價值觀、道德觀以及世界觀逐步走向成熟的關鍵階段。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鮮明的心理特征,顯著的心理特征通常是簡單的且又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小學生始終持有較多的愿望與理想,另一方面他們通常會缺少具體的行動,并不會向著自己的愿望或是理想付出實際的行動或是努力。同時,處于小學生階段的學生,十分渴望受到來自教師、學生以及家長的肯定與表揚。但是由于目前大多數(shù)子女皆是獨生子女,加之家長對其的過分溺愛,導致很多小學生在家庭中具有較高的地位,做事說話更是以自我為中心,長此以往,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便會凸顯出來。
新課程標準的制定與實施,要求學校以及教師應注重小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而作為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之一,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就顯得愈發(fā)重要。首先,強化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推動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快速發(fā)展,且能幫助學生樹立起良好的生活與學習觀念。其次,注重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可以妥善地解決小學生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如情緒波動較大、不愛學習、抗挫折能力較差以及容易半途而廢等等。為其今后的學習、生活乃至工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新時期背景下,任何形式的小學教學工作,教師都應始終堅持以學生文本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提高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小學班主任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前,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所在班級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與學習需求,并根據(jù)此合理地設計教育的內(nèi)容與方法。例如,為了保證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與需求,班主任可以首先采用班級討論或是小組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講出真實的內(nèi)心所想。這是因為一些小學生更愿意與同學分享自己的想法或是困惑。其次,在學生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轉變身份,以傾聽者或是同齡者的身份參與到整個討論過程。以平等的身份加入討論中,可以打消學生的陌生感與懼怕心理,在使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心理需求的前提下,拉近師生間的關系,建立起深厚的師生感情,從而使更多的小學生樂于同班主任進行溝通與交流。
對于小學生來說,其在校的多數(shù)時間都是與班主任一起度過的,所以班主任應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平日的班級管理工作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載體之一,教師應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注重學生健康心理的融入。比如,在組織學生清理班級衛(wèi)生時,教師應向學生傳達“勞動是一種美德”的思想,打消其對勞動的抵觸心理,在正確心理的影響下,積極地參與到班級勞動活動之中,且積極地維護班級衛(wèi)生。其次,班主任應注重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因為良好的班級環(huán)境,是滋潤小學生良好心理狀態(tài)的溫床,有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最后,在班主任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時,應適當加入相互幫助、相互尊重等思想教育,幫助小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行為習慣與思想道德品質,輔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年齡普遍偏小,且心智發(fā)育尚不健全,所以學生相對比較脆弱且敏感。因此,班主任應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并根據(jù)實際的變化科學地調(diào)整教育的方法與內(nèi)容。比如,一些小學生可能無法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緒,喜怒哀樂往往會直接表現(xiàn)出來,這時就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一些細微表現(xiàn)對其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解讀。部分小學生可能在平日里表現(xiàn)得脾氣較好,但在某一特殊時期可能發(fā)生亂發(fā)脾氣、不聽管教等情況。當發(fā)生此現(xiàn)象時,班主任應及時對學生的行為以及心理波動進行詳細分析,找出誘因所在,并立即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工作,將不良的心理健康問題扼殺在萌芽之中,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與目標。
結束語:綜上所述,對于小學階段的教育工作來說,班主任不僅要完成對學生文化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工作,還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而使其得以全面且健康地成長。心理健康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小學班主任理應提高對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與心態(tài)變化,并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