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晗萌
摘 要:《勸學》(節(jié)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是中學語文教材的經典篇目之一。由于原篇幅過長,教材編者在選錄時僅選取了其中一小部分。受教材學習提示的影響,《勸學》(節(jié)選)被解讀成一篇探討學習的意義、方法和態(tài)度的議論文,教師在教學時更加注重其工具價值,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其人文價值。基于上述情況,文章立足于語文教材對《勸學》(節(jié)選)的選錄情況和定位,探討《勸學》(節(jié)選)的教學策略,并對節(jié)選文進行思考。
關鍵詞:語文教學;《勸學》;節(jié)選;教學建議;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34-0064-03
語文教材中《勸學》(節(jié)選)是荀子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其中包含了豐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值得廣大學生深入學習。本文圍繞語文教材中荀子《勸學》(節(jié)選)的選錄情況和定位進行分析,闡述對《勸學》(節(jié)選)的教學建議,提出對語文教材中荀子《勸學》(節(jié)選)的看法與思考。
一、語文教科書對《勸學》(節(jié)選)的選錄情況
1912年,中華書局逐漸壯大起來,扭轉了商務印書館主導教科書市場的局面,使得語文教科書版本類型紛繁多樣,當時選編文章側重點的差異性造就了各家對經史子集的選錄也大不相同。當時的幾套教科書,不僅打破駢散界限,還突破集部限制,廣泛選入經、史、子部文獻。191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謝蒙、范源廉、姚漢章編寫的《新制國文教本》選錄了莊子《天下》、韓非子《說難》、荀子《勸學篇》和管子《弟子職》4篇諸子散文。其中《勸學篇》位于《新制國文教本》第四冊,這是《勸學篇》第一次并且是以完整版的形式被選入國文教科書。
改革開放以來,教材呈現(xiàn)多樣化發(fā)展趨勢。石筠弢在《教材多樣化簡論》中從三個方面就教材多樣化的本質展開了論述,他認為在現(xiàn)實情況下,教材體現(xiàn)出多樣性和共時性的特征,以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教材為具體表現(xiàn)。因此,為了適應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qū)經濟、文化和教育的不同狀況,語文教材編者結合各地區(qū)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編寫了魯人版、蘇教版、人教版、滬教版、粵教版等不同版本的優(yōu)秀語文教材。2019年,由教育部組織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語文教材開始在全國范圍內試行。這些教材都選錄了荀子《勸學》,但與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教材不同,這些教材的選文都是節(jié)選。
二、現(xiàn)行語文教材對《勸學》(節(jié)選)的定位
現(xiàn)行的語文教材都將《勸學》(節(jié)選)放在了必修課程中,從其所處單元及同單元其他篇目來看,教材編者將《勸學》(節(jié)選)定位為古代議論性的散文。從粵教版、滬教版、人教版教材的學習提示不難看出,編者對《勸學》(節(jié)選)的學習要求往往側重于其工具性的一面。其具體要求是:首先找到文中最重要的論點,進而探究文中荀子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以及從哪些方面來論述學習的,由此得出學習的意義,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等。根據教材對《勸學》的節(jié)選,并結合教材的學習提示,教材編者選取的這幾段都采用了明顯的對比和比喻論證方法,并且作者觀點十分明了清晰。
現(xiàn)行語文教材將《勸學》(節(jié)選)視為一篇邏輯嚴密的古代議論文,也就表明教材編者在對這篇文章的處理上更加側重于語文課程工具性的一面。這也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會按照議論文的教學模式去指導學生,找出論點、論據、論證,并且分析文章的結構等。從教學上來看,教材的節(jié)選合乎所規(guī)定的教學要求,但是過于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沒有對教材進行深層次的、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從全面培養(yǎng)和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上來看,其過于注重講解《勸學》(節(jié)選)的論證結構,而忽視了它的思想內容,這不僅與荀子想要表達的真正意圖和學習的終極目的相背離,也不利于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三、對《勸學》(節(jié)選)的教學建議
現(xiàn)行語文教材將《勸學》(節(jié)選)定位為古代的論說文,更傾向于該文的論說價值,對荀子真正勸學的對象和目的卻不十分清晰。因此,針對以上認識的模糊性,筆者認為在確?!秳駥W》(節(jié)選)基本教學任務完成的情況下,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對《勸學》(節(jié)選)的深入教學,包括勸學的對象、勸學的內容、勸學的目的、勸學的方式等四個方面。
1.明晰勸學的對象
勸學的對象,也就是勸誰學習。荀子在《勸學》中提到:“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這句話的意思是,應該從做書生入手,一直到成為圣人結束。這是荀子對于勸學對象的觀點。在《修身》中這樣說道:“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圣人也。人無法,則倀倀然;有法而無志其義,則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類,然后溫溫然。”這段話意思是,愛好禮法從而能依照其規(guī)則做事情的,是士;意志力極其堅定同時又能夠身體力行去實踐的,是君子;思維上特別敏捷而又聰明有智慧且不會枯竭的,是圣人。人沒有禮法,就會無所適從;有禮法,卻不知其意義,就會局促不安,遵循禮法而又深明事類,精確把握它的具體規(guī)則,然后才能溫和可親,得心應手。按照荀子的態(tài)度和觀點,能看出他將人才大致分為了“士”“君子”“圣人”三類。就《勸學》(節(jié)選)而言,“士”提及3次,“圣人”僅1次,而對“君子”的論述達16次之多。在《修身》《非相》《儒效》和《哀公》等篇目中多次強調了對“君子”的培養(yǎng)及要求。由此可見,荀子非常重視對“君子”的培養(yǎng),以“君子”為理想化的人才。因此,在《勸學》(節(jié)選)中荀子勸學的真正對象應該是初級層次的“士”,培養(yǎng)和學習的目標應為中級層次的“君子”。在教學中,只有使學生真正明白荀子所要勸的對象,才算是理解這篇文章的開始。
2.掌握勸學的內容
勸學的內容,即學什么。荀子在《勸學》(節(jié)選)中就“學習的起始點是什么,在哪里開始的,又是在哪里結束的”這一問題展開討論。荀子曾多次提及《詩經》《尚書》《易經》《樂經》《春秋》這些儒家經典,他認為《詩經》《尚書》內容廣博,《樂經》傳達的是和諧之音,而《春秋》直書不諱,微言大義。荀子認為只有學習了這些經典才算真正掌握天地之間的大學問。如果拋棄這些經典不讀,不守禮法,就和禽獸沒有區(qū)別。荀子認為尊尚禮儀是除了崇敬良師外最便捷的學習途徑。例如,《勸學》(節(jié)選)中提出“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意思是即使學問不明了,只要尊崇禮法,也是有德行有修養(yǎng)的人;即便是滿腹經綸,能言善辯,但不崇尚禮儀,那也是沒有真實修養(yǎng)的淺陋書生??梢钥闯觯熳x精通經典才是荀子所要勸學的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增添荀子教學思想的內容,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詞句的字面意義,而且要讓學生理解其深層含義,這才符合教學的初衷。
3.明確勸學的目的
荀子認為只有將《禮》讀完才算學習結束,那么荀子所尊崇的“禮”究竟是什么?“禮”又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產生的?荀子在《禮論》中說:“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敝赋鋈松鷣砭褪怯杏模@是人的天性,同樣當欲望得不到應有的滿足時,就會進行索取,而索取如果毫無限度,沒有一定的規(guī)則,就會產生爭斗和戰(zhàn)亂,所以為了平衡人們的欲望和對外物的索取,“禮”便產生了。荀子所論述的“禮”與孔子“入則孝,出則悌”的“禮”有所不同,此處的“禮”更像是社會的規(guī)范制度。因此,《勸學》(節(jié)選)中反復強調的“隆禮”,更多的是結合了法的思想,強調的是外部社會的制約和約束對人自身發(fā)展的要求。從勸學的內容可以看出,學習這些儒家經典的實際目的是要“士”們學禮,尊禮,守禮,用禮去規(guī)范和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使得自己的行為能夠符合規(guī)范,進而達到“君子”或“圣人”的境界。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懂得學“禮”,“禮”不僅代表了我們個人的形象,也是全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更是中華民族蓬勃發(fā)展、生生不息的奠基石。
4.完善勸學的方式,
勸學的方式,也就是要如何學?!秳駥W》(節(jié)選)在開篇中就提到“學不可以已”,這說明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沒有盡頭的,需要不斷掌握知識,也是不能夠停止的。這句話也表明了荀子對于學習的看法和態(tài)度,學習不能只是浮于表面,要真正行動起來。原文中實際上表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方式。第一種是“善假于物”“學莫便乎近其人”。他的意思是,學習需要善于假借外物,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荀子主張“人性本惡”,只有通過后天禮儀的約束和培養(yǎng)才會變“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這種方式強調外物或外人的輔助。由此可見,常人和君子的天分并沒有什么不同,君子之所以能有所成就,是因為君子善于借助外部的力量。因此我們在教學時,同樣也要引導學生善于借助外物,身邊最親近的老師、同學以及各種工具書、媒介都是重要的資源,當學生心中有了目標,掌握了學習的方式,在未來的學習上就會事半功倍。第二種是要有“冥冥之志”“惛惛之事”這種專心致志、鍥而不舍的精神。相比較第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更加強調學習者對自身的要求。在教材的選文上以及實際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可以多為學生提供那些具有正能量,能給學生帶來啟發(fā)且又耐人尋味的文章。
四、基于《勸學》(節(jié)選)對節(jié)選文的思考
朱自清先生認為,對教材中的文言文的教學,其目的有二個。一是文言文的作用是給學生做寫作的范本和榜樣,供學生們研習,二是讓學生了解本民族的固有文化,了解歷史。第二個目的也可稱為古典的訓練。一個受教育的中國人,必須經過這種“古典的訓練”,才能成為一個受教育的中國人。“古典的訓練”更多的是指教材體現(xiàn)的人文性或思想性,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時??梢园l(fā)現(xiàn)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染后,文章會變得耐讀、厚重。朱自清先生的觀點既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同時又強調了其人文性。
王榮生教授認為,作為“文學、文化的經典”,學生的學習任務是“熟知經典,透徹地理解課文本身,從而積淀為文學、文化的素養(yǎng)”?!秳駥W》(節(jié)選)這篇先秦諸子散文,流傳了兩千多年又多次被選入不同版本的教科書中,它可以被稱為“真正的經典”?!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倡學生能夠進一步提升有關于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而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實際上的落腳點是對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這也告訴我們,需要真正弄清楚什么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我們應該如何繼承和發(fā)揚。我們所說的經典文章能夠進入到學生所學的語文教材,并為學生所學習,這只能說是最表面、最簡單地傳承文化。所以,深層次、最有效地傳承文化最需要做到的是真正理解文化。正如《勸學》(節(jié)選),掌握這篇文言文的寫作技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更應該掌握的是荀子勸學的對象、內容、目的及方式。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荀子的思想主張和他所處的“百家爭鳴”的時代背景來進行教學,只有讓學生真正弄懂荀子勸誰學,學什么,如何學,才能夠完全吸收學到的知識,進而將其內化為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
結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對教材節(jié)選文,尤其是文言文節(jié)選文的教學,教師一定要了解文章作者的經歷才能解讀文章,它在一定程度上指導著教師的教學目標及教學方向。教師要對節(jié)選文仔細研究,判斷其是否符合當下課程標準的要求,是否真正將人文性和工具性統(tǒng)一,是否與當今時代的價值交相呼應,是否體現(xiàn)了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否能夠引起學生對文化傳承的反思。初高中的孩子正處于求知欲比較旺盛、可塑性強的時期,此時若能夠選擇一些啟迪學生心靈、引發(fā)學生思考的文章,就能夠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從而順其自然地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人文化的教學更能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學生在這其中會體會到對國家的自豪感、對社會的責任感、對家庭的幸福感。通過學習荀子的《勸學》可知,雖然作者用了多種手法在闡明觀點,在拓寬學生的思維上能夠發(fā)揮較大的作用,但是這些并不是教學的重點所在,不可一葉障目,以偏概全。學習文章,需要知人論世,需真正搞清楚選文作者寫作的目的以及表達的思想觀念,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五、結語
總之,《勸學》節(jié)選自《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的重要著作。對《勸學》的學習以及講解,不應局限在對文字的解釋和對修辭現(xiàn)象的辨析上,而應從為學生發(fā)展著想的角度不斷探索研究教材,這樣才能使《勸學》的人文價值得到體現(xiàn),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勸學》的內涵,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想境界,發(fā)揮經典著作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石筠弢.教材多樣化簡論[J].課程·教材·教法,2000(09).
[2]鐘繼剛,胡月潔.關于《勸學》的節(jié)選與誤讀[J].現(xiàn)代語文,2005(08).
[3]胡馨方,葉黎明.文言節(jié)選文《勸學》的教學問題分析[J].語文建設,2017(28).
[4]楊倞,耿蕓標.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Views and Thoughts on Xunzi's Encourage Learning (Excerpt) in Chinese Textbooks
Cheng Hanmeng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Abstract: Encourage Learning (excerpt) is the first article of Xunzi and one of the classic articles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Because the original length is too long, the textbook editor selects only a small part of it. Influenced by the learning tips of teaching materials, Encourage Learning (excerpt) is interpreted as an argumentative paper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methods and attitudes of learning. Teach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s instrumental value and ignore its humanistic value to a certain extent. Based on the above situation, based on the selection and positioning of Encourage Learning (excerpts) in Chinese textbook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eaching suggestions and thoughts on Encourage Learning (excerpts).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Encourage Learning; excerpts; teaching suggestions; cultural inheri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