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靜
(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qū)幸福路小學 安徽 亳州 236800)
在新課標實施背景下,教學理論更加偏重“以學定教”,通俗的講就是依據(jù)小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年段認知水準、課前預習程度、對新知的情緒狀態(tài)等學習主體的基本情況確定教學的起點、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策略,確保每一位小學生都能夠得到最優(yōu)化發(fā)展。
1.1 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利于強化小學生學習動機。小學生年齡小、自制能力弱,如果對所學的語文知識缺少學習興趣,那么即使教師授課模式新穎,授課內容生動,也無法提升小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
而教師組織小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課前預習,科學設定授課模式與問題,讓小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讓小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從而有效強化了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動機。
1.2 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利于語文教學的有的放矢。教師提前一天為小學生布置課堂預習內容,然后第二天對小學生課前預習情況進行檢查,在此種情況下,有利于教師了解每一位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讓教師在授課階段可以抓住重點、難點,充分做到教學的有的放矢,提升語文課堂上的授課效果。
1.3 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利于拓展課外語文知識。在以往授課模式下,教師授課內容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無法幫助小學生拓展語文知識、拓寬語文思維能力。而教師開展課前預習,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語文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此種情況下,小學生就會利用休息時間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有效拓展了小學生語文知識,提升小學生語文學習素養(yǎng)。
1.4 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利于提升小學生自主探究能力?,F(xiàn)階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最為嚴重的問題就是小學生學習依賴心理強,事事都依賴教師,久而久之,就會讓小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思考能力、觀察能力都呈現(xiàn)出弱化趨勢,學習由“主動”逐漸轉向“被動”。而語文課前預習的開展,可以有效解決此種問題,小學生通過預習、自主探究問題,標記好不懂的知識,然后課上詢問,讓學習變得更加有針對性,也由“被動”轉向“主動”,從而讓小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升,保證了學習質量。
2.1 不斷激發(fā)學生對預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預習的興趣可以直觀地促進他們在心中的地位,傳統(tǒng)教師很少在講學時拋磚引玉,這導致他們對預習任務的態(tài)度一直不積極。在教學中,老師可以用趣味的任務來代替?zhèn)鹘y(tǒng)預習的任務,讓學生在不同預習的要求下,達到較好的預習效果。例如,教師可以把學生劃分為幾個組,每一小組抽出一名同學,每周都向各小組的同學們介紹他自己認為的更好的預習方法。通過此種方式,讓學生重視日常工作中的預習環(huán)節(jié),并能積極利用預習法,制定自己對應的預習方法,并向學生展示與交流的情況。除了鼓舞學生預習的興趣,還直觀地提高了學生預習的能力。
2.2 合理選擇預習內容。小學階段,學生學習拼音后,能通過自己的能力拼讀課文??墒且驗樾W生自身的特點,在學習之中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那么預習時也會面臨一定的困境。教師要從小學階段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這些特點入手,以立足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對預習過程和內容進行有效設計,這樣才能夠讓小學生的語文預習效果更加明顯。比如,教師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進行課文朗讀,可以讓學生形成主動預習課文的良好習慣。另外,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教師應該讓其擁有良好的獨立意識。在尊重小學生自主意愿之下,讓他們能夠對預習內容進行有效選擇。比如,把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那么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不僅不能得到發(fā)展,還會對課前預習產生消極的情緒。因此,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自由選擇的機會。從預習的實際內容入手,讓學生能夠對課前預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學生自己主動預習,提高預習有效性的情況下,真正地彰顯出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價值。如果學生能夠自主選擇預習內容,則充分彰顯出自身的主體地位,在教師的正確預習指導之下,擁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空間和能力。
綜合以上分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強化學生的預習效果。四年級學生處于中高年級交界區(qū),預習能力的養(yǎng)成更為重要;因此教師在加強學生課前預習指導的過程中,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有效的預習策略,帶領學生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這樣,也會讓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得到全方位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