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qū)第一中學 廣東 珠海 519000)
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能力對其語文綜合能力提升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師需要不斷轉變、更新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致力于突破傳統閱讀教學模式的弊端,將微課教學融入到高中語文思辨課堂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更好地保證語文閱讀教學有一個良好的效果。
1.1 促進學生思辨思維能力的提高。在高中語文課堂上實施思辨性閱讀教學,對促進學生思辨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生通過這種具有思辨性的閱讀方法,可以激發(fā)自身的想象力,促使自己進行深入閱讀思考,從而提高閱讀的效果。[1]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能夠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思考方式去學習和反思,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效率的基礎上,還幫助學生發(fā)現自己的不足,并對這些問題及時糾正,從而促進學生思維個性化的發(fā)展。
1.2 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在高中語文課堂上開展思辨性閱讀活動,對于高中生來說,這既是一個提升自我的機會,但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學生展開思辨活動時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將自己心中所想的觀點或想法,組織成為一些完整且有力的語句表達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活動順利進行。這就促使學生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從而讓自己的觀點更加清晰有力地表達出來。
1.3 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提高。思辨性閱讀作為當下新興的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它在原有閱讀方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同時也是教學發(fā)展所留下來的時代產物。將思辨性閱讀與語文閱讀的教學活動有效地融合到一起,不僅可以促進語文在閱讀教學活動中的方式創(chuàng)新,還能夠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能夠不斷對思辨點進行創(chuàng)新,在課堂上開展思辨性閱讀討論,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從而更好地順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2.1 鼓勵學生敢于思辨。首先教師要建立一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重視,鼓勵學生敢于表達。只有這樣,才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相對自由的思辨環(huán)境,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同時還需要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對文章進行思考和分析,營造一個輕松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在學生對文本提出質疑后,教師進行表揚和鼓勵,讓學生在思辨性閱讀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建立學習信心。
例如在學習《荷塘月色》時,教師可以根據課文背景內容制作一個微課短視頻,讓學生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引導學生從這幾個方面進行質疑:文章景物之美表現在哪里?你能透過景物體會作者的心境嗎?我們一般都講究散文的結構美,對該文章進行分析等。再讓學生小組討論分析,鼓勵他們提出質疑,如:課文描述的荷花為什么都是淡淡的?為什么自己寫不出來這樣的荷花韻味?作者明明要寫荷塘月色,為什么還要寫到《采蓮賦》、《西洲曲》呢,這會不會扣題不緊?等。[2]學生表達觀點之后,教師及時表揚,激發(fā)其他同學思考、發(fā)言的積極性。
2.2 引導學生重點思辨。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對文章的核心問題進行突出講解,從而引導學生圍繞著核心問題進行重點思辨,而不是讓他們漫無目的地去閱讀文章內容。教師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對于核心問題的設置必須是清晰明了的,并且要結合相對應的閱讀教學內容,以此來促進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前根據教學目標設置好科學合理的思辨性問題,有目的地對學生的思辨閱讀能力進行培養(yǎng)。
例如在學習《鴻門宴》時,教師可以借助微課將鴻門宴的由來和項羽人物特點等進行闡述,引導學生辯證的分析項羽的性格特點對其命運的影響。然后再讓學生對“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作為思辨的切入點進行文本解析活動。[3]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劉邦和項羽誰才是真正的英雄”為思辨主題進行思考,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散思維,透過表象看本質,從而對人物形象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總之,在思辨閱讀教學中,借助微課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快速地理解文章大概內容,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辨空間。因此,教師要致力于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從而提高學生自主思辨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