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我國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一次重要改革。文章從“中原政統(tǒng)”“門閥政治”“華夷之辨”三個視角(概念)進行教學設計,探究“融合”與“統(tǒng)一”的歷史意義。通過孝文帝遷都洛陽,定鼎嵩洛,探究打破民族地域對民族融合的促進作用;通過馮太后與孝文帝在政治方面的改革對比,讓學生理解孝文帝的“門閥政治”改革并未順應歷史潮流,具有局限性;通過“華夷之辨”,了解其是傳統(tǒng)漢族士大夫構建的一道自我防御屏障,用來抵御夷狄文化的滲透,而北魏統(tǒng)治者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主動融入華夏文明。
關鍵詞:問題情境;歷史教學設計;北魏;孝文帝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7-0086-03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問題教學將成為歷史課堂教學的新常態(tài),通過問題置疑,建構基于史料研習的教學方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1]。文章將從“中原政統(tǒng)”“門閥政治”“華夷之辨”三個視角對孝文帝改革進行問題的教學設計,以期進一步探究孝文帝改革對于民族融合與國家統(tǒng)一的作用。對于本課,《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有明確的要求: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chuàng)新、民族交融、區(qū)域開發(fā)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
一、確立“中原政統(tǒng)”形象
孝文帝太和年間的改革在北魏獻文帝后期即已濫觴,孝文帝在馮太后實行封建化改革已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礎上,又實行了以鮮卑漢化為中心內容的一系列改革。其改革并不是消極地沿襲過去的政策,而是根據(jù)具體條件和需要,積極地加以擴大,制定出新的政策,可以說,改革體現(xiàn)了時代的需要,并不完全是君主個人意志的產物[2]。但是,在漢化改革前孝文帝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即遷都洛陽。
材料一:定都平城期間,北魏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戰(zhàn)爭以及京畿地區(qū)頻繁的災害與饑荒都給王朝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生存環(huán)境惡化必然帶來饑荒與流民,發(fā)生在作為北魏統(tǒng)治中心的平成,則會危及政權的穩(wěn)定。北魏孝文帝遷都前夕,平城地區(qū)饑荒頻發(fā),農業(yè)荒廢已經非常嚴重,這些都充分暴露出平城地區(qū)環(huán)境承載力的下降。平城及其周邊地區(qū)作為北魏政權的政治中心,其穩(wěn)定與否直接影響政權的存亡興衰。災害頻發(fā)的客觀現(xiàn)實,不可能引發(fā)統(tǒng)治者對平城周邊環(huán)境的警懼。而恰恰此時的北魏孝文帝漢化頗深,其中也接受了漢代以來儒學的災異天譴觀念,將災害視為上天對他的懲罰。
——劉繼剛:《北魏孝文帝遷都環(huán)境因素考論》
設問:材料從哪些角度分析了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史實?
學生:環(huán)境因素;西漢以來的災異觀(天人感應)。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在與南朝爭取文化正統(tǒng)地位上,做得相當成功。秦漢以來,北部的兩個文化中心,一是長安,一是洛陽。北方漢人士族并不以江左政權為依歸,并不向往南朝。洛陽為東漢、魏、晉故都,北朝漢人有認廟不認神的觀念,誰能定鼎嵩洛,誰便是文化正統(tǒng)的所在。正統(tǒng)論中也有這樣一種說法,誰能得到中原的地方,誰便是正統(tǒng)。如果想被認為是文化正統(tǒng)的代表,假定不能并吞南朝,也要定鼎嵩洛。當然,但是定鼎嵩洛,不搞漢化也不行。孝文帝遷都洛陽,厲行漢化,其目的正在統(tǒng)一胡漢,確保北魏統(tǒng)治。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追問:從文化正統(tǒng)視角分析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
學生:洛陽具有極為深厚的漢文化底蘊;確立北魏政權的文化正統(tǒng)地位。
新問:探究孝文帝遷都洛陽打破民族地域的意義。
學生:民族地域的打破,有利于各民族互動,促進民族融合。
教師:民族地域的打破是對民族融合起關鍵作用的因素,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在中國歷史上并沒有形成固定不變的民族地域,特別是漢末魏晉大量漢族人民流入周邊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遷都洛陽有利于漢族文化融入鮮卑族,符合北魏民族融合的重要決策。
從拓跋鮮卑進入中原之時,它就走上了解體的過程。北魏政權一方面對鮮卑族起了保護的作用,形成了一批在政治、經濟上都占據(jù)優(yōu)勢的鮮卑貴族集團;另一方面又對鮮卑族起了瓦解的作用。鮮卑族正是在這樣雙重作用下走上漢化道路的[3]。
課堂提問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提供幫助,從而引導學生探究更深層次的知識。教師在歷史課堂提問時,可以根據(jù)如何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來設計問題[4]。
二、強化“門閥政治”制度
北魏初年,官吏并無俸祿,都是靠貪污、受賄或搜刮謀生,如此吏治如何能不腐???直到太和八年(484年)“始班俸祿”后,官吏的橫征暴斂、貪贓受賄風氣才大有收斂。
材料三:北魏建國之后的近百年間百官無祿,“官無祿力”是造成北魏吏治腐敗的重要因素。對于清廉官吏而言,在沒有俸祿的情況下維持生計頗為艱難。在整個官僚群體中,由于地方官直接治民,肩負著維持社會治安和征發(fā)賦役的重任,所以地方吏治的良莠與北魏王朝統(tǒng)治的穩(wěn)定息息相關。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班行俸祿制之前就已出現(xiàn)了“官祿”的記載。俸祿制是在總結之前相關經驗的基礎上加以定型和成熟化的產物。為了給官吏班發(fā)俸祿,須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即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是實施俸祿制的前提,就表面或短期來看,俸祿制班行后民眾的負擔肯定會有所增加。俸祿制頒布一年多之后,北魏賦稅制度在設立三長制時又作了重大調整。為此北魏政府又采取了擴大賦稅征收額度的措施。官吏沒有俸祿是造成貪虐公行、吏治惡劣腐敗的重要原因,懲治貪贓枉法也就成為實施俸祿制的重要目的,因而在班行俸祿制的同時又頒布了嚴懲貪官污吏的律令。
—— 張金龍:《北魏俸祿制的班行及其背景》[5]
設問:依據(jù)材料分析北魏“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的現(xiàn)實原因。
學生:吏治腐敗;維護政權穩(wěn)定。
追問:北魏政權為有效推進俸祿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學生:設立三長制;擴大賦稅;頒布律令。
新問:“官吏俸祿制”對北魏政權的性質有何影響?
學生:推動了北魏政權官僚政治化。
教師:馮太后主持下的“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改革措施,推動了北魏政權的官僚政治化。所謂官僚政治是指在專制君主的操縱和控制下,職業(yè)官僚組成官僚機構,完全掌握政府權力,俸祿是其基本內容[6]。
材料四:孝文帝統(tǒng)治時期通過一系列措施強化門閥制度,變胡語、胡姓與胡名為漢語、漢姓與漢名,進入了漢化的實質性問題,鮮卑貴族變?yōu)槲幕孔宓牡缆反蛲?。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族政權民族性質,都不是單一民族性質,基本上都是各族與漢族地主結合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與漢族形成了在政治、經濟、文化上不可分割關系。孝文帝建立門閥政治初心,是謀求漢族地主階級支持,強化門閥制度的目的十分明確,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合而為一,不僅使鮮卑貴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鮮卑貴族有社會地位,以此來鞏固北魏的統(tǒng)治,并進而吞并南朝。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設問:“改漢姓,定門第等級”“改籍貫”等措施,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特殊的一種政治模式相關,請問是哪一種政治模式?目的是什么?
學生:門閥政治制度;謀求漢族地主階級支持,鞏固統(tǒng)治。
材料五:北魏統(tǒng)一中原后,與漢族地主階級結合,開始了政權改造的過程,經過了整整一百年的光景,至孝文帝時才完成這一改革,實現(xiàn)了鮮卑貴族與漢族門閥士族的完全結合,完成了北魏政權的封建漢化體制……從積極方面講,促進了鮮卑貴族與漢族氏族的聯(lián)合,漢世家大族大量進入北魏政權機構,從消極作用講,加速了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和衰頹,導致統(tǒng)治階級內部士庶尖銳,士庶矛盾的發(fā)展,是北魏政權內部的不穩(wěn)定因素,加速了北魏政權的衰亡。
——摘編自黃烈:《中國古代民族史研究》
——劉精誠:《魏孝文帝傳》
設問:依據(jù)材料總結孝文帝強化“門閥政治”的影響。
學生:完成北魏政權封建漢化體制;加速了北魏政權的衰亡。
討論探究:結合時代背景,思考“門閥政治”為何會加速北魏政權的衰亡?
學生: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門閥士族長期壟斷政治、經濟特權的歷史時期,門閥士族勢力平行或超越皇權,門閥士族掌控著國家權力,這是孝文帝改革的局限性。
教師:此時,南方的東晉政權已經被劉宋取代,門閥政治開始煙消云散,重新回歸傳統(tǒng)皇權政治,此項改革措施并沒有順應歷史發(fā)展的趨勢。盡管孝文帝將漢族社會傳統(tǒng)的門閥制度作為北魏國家體制構建的基礎,但是,門閥制度的消極作用影響深遠。
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是將北魏政權推向門閥政治,孝文帝漢化政策的中心是使鮮卑族向漢人士族轉化,各項具體政策雖然收效有快慢、程度有深淺,但都圍繞著這個中心。改革的前后矛盾為政權的更迭埋下伏筆。
教師通過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投入歷史教學實踐中,從教學問題的維度來講,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史學探究、思維轉化、知識遷移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養(yǎng)。
三、打破“華夷之辨”界限
漢族士大夫首先對北魏統(tǒng)治者漢化政策——導致了傳統(tǒng)的“夷夏之防”發(fā)生異變——認同,進而上升為漢族士大夫對北魏政權的認同。先進的漢族經濟文化只是為“五胡”漢化提供了可能性,其是否漢化以及是否迅速漢化,還取決于各族與漢族是否發(fā)生內在的社會聯(lián)系以及這種聯(lián)系所達到的程度[7]。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的過程,是一個從錯綜復雜的矛盾斗爭到逐漸與漢族相結合的過程。
材料六:華夷之辨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命題,先秦儒家偏重于主張禮儀秩序的華夏文明,提倡以華制夷;魏晉時期的華夷之辨,因佛教傳入,演化為華梵之辨;明中葉以來,隨著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傳播,華夷之辨蛻變成中西文化之爭……春秋時期華夷之別的觀念,在南北朝時期已經形成較為完備的華夷理論體系……北魏時期是我國民族大激蕩時期,“華夷之辨”在此時進入激變時期,拓跋鮮卑在中原建立政權,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對民族關系的調整,打破了“華夷之辨”的界限,為隋唐的“華夏混一”觀開了先河。
——趙明:《談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中的華夷之辨》
——黃松筠:《華夷理論演變與中華民族形成》
——趙野春:《鮮卑漢化——論北魏孝文帝改革對民族關系的調整》
設問:依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解釋“華夷之辨”。
學生:“華夷之辨”或“夷夏之防”觀念是傳統(tǒng)漢族士大夫構建的一道自我防御屏障,用來抵御夷狄文化的滲透。
教師:北魏孝文帝摒棄以往漢族王朝的“華夷之別”,踐行了“夷可變華”“華夷同風”“華夷一體”“天下一家”“華夷如一”理論。
材料七: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孝文帝江南借書,“孝文徙都洛陽,借書于齊,秘府之中,稍以充實”(《隋書·經籍志序》)。借書的舉措是經群臣會議,受鮮卑、漢族官僚共同支持,雖此次江南借書無果,但不妨礙北魏仿書、校書及吸收江南文化。
——李磊:《北魏孝文帝文化改革的政治氣氛》
設問:北魏孝文帝“江南借書”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學習漢民族先進思想文化;促進北魏文化教育事業(yè)發(fā)展。
追問:北魏孝文帝吸收江南文化的意義?
學生:促進文化交流,深化漢化改革;為隋唐文化繁榮奠定了基礎。
材料八:華夏或者后來的漢民族很早就認為,華夏文化是一種普世適應的文化。華夏與周邊民族間的文化差異,不是不同種類的文化之間的差異,而是一種普世文明的不同發(fā)展階段之間的差異,也就是文明與半文明,乃至非文明之間的差異。因此,在前近代中國人看來,所謂“華夷之辨”表面上是族類或種族的差異,實則為文化差異,華夏民族的文化歸屬感超越了它的政治的或族類的歸屬感。中國文化至上主義傳統(tǒng)把漢文化,而不是國家或族類(即種類)作為忠誠對象,如果能夠堅持“用夷變夏”文化策略,那么從政治上接受蠻夷統(tǒng)治是可以的。
——姚大力:《北方民族史十論》
設問:“華夷之辨”語境下,華夏民族的認同對象是什么?
學生:華夏民族認同中國文化。
追問:漢民族如何認同夷族統(tǒng)治?
學生:夷族接受漢文化;堅持“用夏變夷”文化策略。
教師:判別華夏與夷狄的標準是當時文化水準和特質的差異,人們以華夏民族的文明作為判斷天下文明高低優(yōu)劣的價值尺度[8]。
縱觀世界歷史,往往文明程度較低的民族,會主動向文明程度較高的民族轉化。盡管胡人統(tǒng)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對廣大漢族地區(qū)進行封建統(tǒng)治的措施,但在廣大漢族人民心中,“華夷之分”的民族心理很難消除,成為胡人進行統(tǒng)治的嚴重障礙。漢族統(tǒng)治階級“內中華而外夷狄”的傳統(tǒng)觀念,是排斥胡人統(tǒng)治的有力武器??梢钥闯龊私y(tǒng)治者君臨漢族地區(qū)在心理上是卑怯的,為了適應統(tǒng)治的需要,他們不得不屈服于漢族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之下[9]。“用夏變夷”已經成為必定發(fā)生的事實,是一種價值判斷,具有意識形態(tài)與國家治理的雙重合法性[10]。
好的問題能夠引出有趣的和可供選擇的其他觀點,這就要求我們在發(fā)現(xiàn)和維護答案的過程中聚焦推理過程,而不是只關注答案的對或錯。好的問題將激發(fā)學生已學知識、生活體驗與當前學習內容之間的意義關聯(lián)[11]。
盡管民族融合的過程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系列的矛盾和斗爭,甚至伴隨著殘酷的破壞和濫殺,但是痛苦的副作用磨滅不了客觀上的進步意義,隋唐的統(tǒng)一強盛局面與十六國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過程是分不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并沒有徹底解決民族問題,遷至洛陽的鮮卑人已然漢化,留在北鎮(zhèn)的鮮卑人卻保持舊俗,邊鎮(zhèn)鮮卑化武人集團與洛陽漢化文官集團矛盾尖銳,引發(fā)六鎮(zhèn)暴動,北魏分裂。但是,孝文帝改革對民族問題的解決,對民族大融合的推動,儼然為隋唐一統(tǒng)奠定了基礎。
本文在引導學生學習歷史時,構建了符合歷史學科特征的教學模式,以提問的形式探究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規(guī)律。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的情境,發(fā)散學生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興趣,這對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素質和歷史整體意識十分重要。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也能夠激勵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感悟,在理性探究中領悟、建構,在遷移應用中反思、完善,深度參與發(fā)現(xiàn)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全過程。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和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層層設計、導出疑問,擬訂若干個問題,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形成邏輯性較強的“一系列問題”,并將為何設置這樣的疑問,如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貫穿于課堂教學始末,達到從“置疑—質疑—探究—釋疑—歸納及反思—有效應用”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董劭偉.張金龍教授《北魏政治史》評介[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11(4):87-88.
[2]林曉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課程價值取向解讀及教學思考[J].福建教育,2018(11):48-50.
[3][7][9]黃 烈.中國古代民族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曾學輝.高中歷史課堂開放式提問的問題設計研究——以“羅斯福新政”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19(10):24-25.
[5]張金龍.北魏俸祿制的班行及其背景[J].河北學刊,2015(1):61-67.
[6]李治安.中國古代官僚政治[M].北京:中華書局,2015.
[8]楚 人.試論中華民族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與整合性特征——兼談文化交匯中“夷夏之防”觀念的形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5):1-5,14.
[10]段志強.從“用夏變夷”到“進于文明”——重審思想史的“漢化”概念[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2-10.
[11]皮德濤.以“尋新”尋主旨 以“重建”建結構——以華東師大版“甲午戰(zhàn)爭與《馬關條約》”的教學設計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15):57-60.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高中‘小班化歷史課堂教學‘四問式教學設計研究”(C-c/2018/02/0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龍龍(1988— ),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