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健
摘要: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是現(xiàn)階段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實際要求,同時也是必然的發(fā)展方向。在語文課堂上,可以從多個角度去激發(fā)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讓學生發(fā)現(xiàn)美,并且對美進行正確的欣賞。下文中,從實際生活出發(fā),提出了現(xiàn)階段語文課堂上審美教育的現(xiàn)狀,并且依據(jù)現(xiàn)狀提出了相應的改革策略。
關鍵詞:高中階段;語文學科;審美能力;方法策略
引言:
語文學科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的功能,因此在語文課堂上開展審美教育,可以加深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最大化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豐富學生的心靈,并且促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這也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老師要看到審美教育的實質意義,順應時代的發(fā)展需求,改變教學理念,促進審美教育在語文課堂上的滲透,發(fā)揮出審美教育的價值。
一、高中階段語文課堂上滲透審美教育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原因
1學生們缺乏對美的全面認識
在以往的高中課堂上,學生們都把主要的關注點放在了高考上,因此在實際課堂上,老師也會更加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并且學生在課堂上,也是更多的吸收文化知識,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提升成績上,這樣的氛圍下,就造成了學生們對審美教育的意識比較缺乏,有很多的學生對美的解釋就是停留在了表層上,他們眼中的美就是外表上的美,再或者就是跟上潮流的發(fā)展,就是美。學生們缺乏對事物本質的了解,這樣的觀念是非常淺薄的,學生們對美的認識是非常片面的,這樣的觀念對學生以后的學習生不利的,所以,在語文課堂上融入對美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課堂現(xiàn)狀的原因
第一個是家庭原因。在家長的觀念中,他們只要求孩子們取得好的成績,考上一所好的大學,他們認為這樣的孩子就是成才了,他們的前程就是無量的。因此,家長們的想法就是,語文課堂上就是學習語文知識,做相應的習題。因此在課下的時候,家長也會監(jiān)督孩子寫試卷,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成績,這樣的教學觀念是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同時也會激發(fā)學生在青春期的時候出現(xiàn)逆反心理,追逐時尚,但是他們都缺乏一定的審美能力。其次是學校的原因。高中階段,孩子們待得時間最長的地方就是學校,因此,學校要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除了傳授給學生一定的理論知識,還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是現(xiàn)階段,有很多高中學校,因為受到了應試教育的影響,他們在語文教學中,忽視了對審美教育的開展,大量的催促學生去做習題,這也導致學生們缺乏真正的審美意識。
二、高中語文課堂上展開審美教育的策略
1.從書本教材出發(fā),加強審美教育的滲透
在語文書本教材上,有相關的審美因素,但是該如何對書本中的審美因素進行最大化挖掘,這是每個老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是展開審美教育的重點所在。因此,高中階段的語文老師要從書本教材的實際內容出發(fā),依據(jù)書本中文章的題材以及風格來確定審美方向,在書本中挖掘出了這些審美因素,有的是文章的結構之美,有的是語言之美,還有的是課文中人物之美等,老師要鼓勵學生去閱讀這些內容,并且在學習過程中,找到美的存在,欣賞美,這也就實現(xiàn)了課堂上的審美教育。比如在學習“荷塘月色”這一節(jié)內容時,這一篇文章的作者是朱自清,主要是描寫的景色,文章中運用美麗的語言,把清華園的荷塘以及月色的美都描繪出來了,這也最大化展示了課文中的意境美,同時也是對讀者的熏陶。在這個基礎之上,老師從文章的主要特點出發(fā),立足于閱讀來展開審美教育,老師先組織學生對課文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并且把學生帶入到很美的環(huán)境里,學生在腦海中想象出了荷塘月色的景象,然后,老師鼓勵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體會,并鼓勵學生找出在文章展現(xiàn)出朦朧美的句子,以及表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等,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美,并且提升了自身的審美意識。
2.建立情景模式,教學中提升審美意識
在課堂上,情景模式的構建,可以把課文中語言的使用和實際生活拉近關系,提升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真正領會到課文的內涵,因此,語文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融入生活元素,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情景模式,促使學生更好的把語文知識和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促使語文知識發(fā)揮出最大的價值。此外,老師也可以在表演活動中建立情景模式,鼓勵學生展開角色扮演,進入到主人翁的內心世界,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比如在教學戲劇以及小說的課堂上,老師可以展開角色扮演活動來建立情景模式,并且在其中融入審美教育。因此,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以及“雷雨”這些課文的時候,老師會對課堂內容展開設計,優(yōu)化教學內容,把這些知識融入到劇本中,鼓勵學生上臺表演。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們可以更好的體會到書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這樣促使學生進入到人物的內心中,感受到情感共鳴,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并且也提升了學生對美的意識,最大化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水平。
3.促使學生對美進行傳遞和創(chuàng)造
老師在課堂上開展語言實踐活動,并且在實踐中激發(fā)學生對美的創(chuàng)造。在語文課堂上比較常見的語言實踐活動有,讀寫活動,學生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對美進行了欣賞和理解,這樣的情況下,老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后進行寫作,抒發(fā)自己的想法,使用語言來傳遞要表達的美。再有一種就是聽說活動。美不單單可以在書面文字中表達出來,還可以在語言表達中傳遞出來。比如在學習“沁園春·長沙”這一節(jié)內容時,老師可以開展相應的活動,提升學生的傳遞美的能力。先鼓勵學生對此進行仿寫,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寫下閱讀的收獲,并且圍繞著家鄉(xiāng)的景色來寫一首詩詞,最大化展現(xiàn)出家鄉(xiāng)的美麗。此外,還可以開展朗讀表演,老師可以鼓勵學生把自己寫的詩詞大聲的讀出來,并且把聲音和文字進行有效結合,這也可以傳遞美。最后,還可以使用繪畫來傳遞美。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從書本內容出發(fā),展開對詩詞的創(chuàng)作,并且展現(xiàn)我國大好河山之美,進行繪畫,這也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并且促使學生傳遞了美。
總結語:
在高中語文課堂上,老師要從書本材料出發(fā)、為學生建立情景模式、傳授給學生傳遞美的技巧等,來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韋敏.獨具慧眼,尋美懂美——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09):18-20.
[2]汪菊慶.淺談高中語文古代詩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新課程,2020(4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