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亮
摘 要:中國民族民間舞屬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在我國的舞蹈教育工作中,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學工作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文章主要通過分析教育教學工作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介紹了舞蹈教育工作發(fā)展的主要途徑和思路,促進我國的民族民間舞教學工作進步。
關鍵詞: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模式;教學改革;綜合素質
注: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學校級課題“西北民族大學絲綢之路舞蹈創(chuàng)新團隊”(10013612)研究成果。
舞蹈是一個通過肢體語言表達某種情緒的過程,舞蹈教育是運用肢體語言進行的一種教育,在國際上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舞蹈藝術是我國當前藝術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教學在我國的高等教育當中,具有開設范圍廣、學科分支較多的特點,其中,中國民族民間舞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占據(jù)著重要地位。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我國的舞蹈教學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發(fā)展,但仍然存在較多現(xiàn)實問題。筆者主要分析我國高校民族民間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一、高校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現(xiàn)狀
當前,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學工作逐漸形成完整的體系。民間舞蹈藝術家為了保護和傳承民族舞蹈文化,逐漸在課堂教學當中引入了民族舞的文化風格,近年來,民間舞蹈藝術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教學方式不斷成熟。我國民族眾多,民族文化多種多樣,舞蹈文化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主要有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朝鮮族、苗族等,東北秧歌、膠州秧歌等漢族民間舞蹈在高校教學當中也有所涉及。高校的舞蹈教學設備較多,并且多數(shù)高校都有相應的表演場地。
二、高校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經(jīng)過分析比對發(fā)現(xiàn),與發(fā)達國家的舞蹈教學模式相比,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工作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與發(fā)達國家的教學實際情況相比較而言,我國的教學內容較為單一,缺乏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性。在教學思路上,與發(fā)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發(fā)達國家教學以模仿動作為基礎,讓學生從基本功學起,然后將自己學會的基本動作創(chuàng)作成自己的作品。我國的教學工作主要強調幫助學生記憶教學的基本動作,在創(chuàng)新方面與發(fā)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其次,教學方法單一,主要采用“口傳身授”的教學模式,在這一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主要以模仿為主,學習的過程枯燥乏味,極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我國對教師的評價機制不夠完善,主要根據(jù)學生的考試成績評價教師的教學工作質量。在這一背景當中,教師和學生往往為了追求分數(shù)而互相配合,均存在忽視學以致用等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問題。
三、高校中國民族民間舞教育工作發(fā)展的
主要途徑和思路
(一)學校提供政策,支持民間舞教學改革
高校民族民間舞教學工作相關問題要想得到解決,就需要高校的領導層給予支持和幫助,在教學內容上進行著重調整,根據(jù)教學的實際需要以及社會的人才需要開設對應課程,以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為主要目的。學校需要注重社會力量的運用和開發(fā),為了使學生的就業(yè)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得到鍛煉,將學過的知識更好地運用于社會當中,例如,可以通過與相關的文化企業(yè)的商務洽談,為學生提供更多商業(yè)表演的機會;還可以考慮與社會上的公益組織或藝術團體進行合作,為學生尋找更多登臺演出的機會,從而提升學生的臨場發(fā)揮能力以及舞臺控制能力,進而為其畢業(yè)后的就業(yè)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舞蹈教師轉換觀念,保證教學改革效果
高校的舞蹈教育者是從事舞蹈教育工作的主力軍,舞蹈教師的教學理念直接影響舞蹈教學的質量。如果教師的教學觀念較好,學生就能夠運用學過的知識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己的作品,進而使知識運用能力得到鍛煉。要想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從舞蹈文化的背景入手開展教學工作,在課程內容中,首先介紹文化背景,進而使學生較好地理解理論知識。同時,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當中的師生互動過程,通過互動了解學生對舞蹈作品的感受,在傾聽學生的感受的同時,不斷用鼓勵的方式提升學生探索知識和創(chuàng)作作品的積極性,進而使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
(三)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教學過程簡而言之就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在互動當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作為引領學生學習知識的角色,需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感受,不斷通過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興趣提升教學質量。多數(shù)學生在舞蹈學習的初期階段都存在膽怯心理,教師如果在初期幫助學生建立對舞蹈文化的興趣,就會使學生在舞蹈學習當中充滿自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握學習內容的有序性和目的性,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安排,能夠使學生容易學會舞蹈的基本知識。
(四)明確教學目標,優(yōu)化教學設置
在新形勢下,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工作也需要做到與時俱進,教師需要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進一步明確教學的主要目的。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目的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要通過教學傳承和發(fā)展文化,要想達成這一目標,就必須使學生領會舞蹈的文化底蘊。藝術屬于文化,舞蹈可以傳遞情感,也能夠帶給人們一定的動態(tài)美感。從中可以看出,舞蹈教學當中,舞蹈作品的情感教學也是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我國高校教學主要以基礎動作為主,對于舞蹈情感的教學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較為忽視,導致學生雖然學會了基本動作,但是將學會的知識學以致用的能力較為薄弱。針對這一現(xiàn)狀,教師需要逐漸從教學理念上和方法上進行轉變,在教學中多融入舞蹈文化背景的知識,并且引導和鼓勵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知識進行創(chuàng)作。在教學當中,思維潛能的不斷開發(fā)是影響學生創(chuàng)作作品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師要不斷加強創(chuàng)作能力培養(yǎng),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至關重要。
(五)培養(yǎng)社會所需人才為教學終極目標
伴隨社會發(fā)展速度的不斷加快,社會的人才需要也逐漸發(fā)生著變化。當今社會,掌握基礎知識的畢業(yè)生數(shù)量龐大,但真正為社會所需要的人相對較少,主要原因是,當今社會需要的不僅是具備較為扎實基礎知識的人才,更需要的是實用型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高校需要根據(jù)社會的實際需要來制定教學計劃,不斷根據(jù)社會需要調整教學模式和目標,使學生能夠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到將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發(fā)揮引領者的作用,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鍛煉,進而使學生的能力與社會需要相匹配。在教學當中,通過文化背景展示和實際表演的過程,使教學氣氛輕松活躍,進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六)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了關鍵的作用,對學生的一生都起到深遠的影響。教師隊伍的建設和發(fā)展是影響教學質量的直接因素,只有不斷完善教師隊伍,才能夠使學生得到更好的教學資源。教師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在教學中不斷發(fā)現(xiàn)自身不足之處,同時還需要注重文化素質的提升。從整體角度分析,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在教學方面,更需要及時了解社會的人才需求動態(tài),不斷吸收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內容上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重構知識結構,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需要的綜合性舞蹈人才。教師需要運用業(yè)余時間加強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學習,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為高校舞蹈教學工作質量提升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結語
高校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課程教學是我國民族文化得到繼承和發(fā)展的重要途徑,為了更好地迎合實際需要,需要以培養(yǎng)技術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結合高校教師與學生實踐能力的實際情況,不斷改善教學方式,探索出中國民族民間舞特色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改革不斷提升我國舞蹈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春雪.教育戲劇范式在舞蹈教學中的呈現(xiàn)[J].戲劇之家,2021(14):61-62.
[2]邢令果.高校河北民間舞蹈資源“風格性”教學的思考與探索[J].戲劇之家,2021(14):135-136.
[3]張金晶.終身教育視域下繼續(xù)教育舞蹈教學的探究[J].戲劇之家,2021(14):140-141.
[4]李晨哲.論舞蹈語言在中國民族民間舞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J].明日風尚,2021(8):13-14.
[5]林道圣.民族元素與高校舞蹈教育的整合[J].藝術大觀,2021(10):107-108.
[6]李可.高校舞蹈教學與民族文化的融合研究[J].藝術教育,2021(3):96-99.
[7]吳芳.聚焦當代化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育之典范視角的闕析[J].尚舞,2021(5):124-125.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