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明
摘要:在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的進程中,古詩也大量進入學生的視野。經(jīng)典的古詩成了小學語文學習中的必備內(nèi)容,仔細品味,一首首古詩都蘊含著無限的美學要素。然而,受當下古詩的應試影響,小學語文古詩的教學缺乏審美教育的滲透。加強小學階段的古詩審美教育,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意識,還能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古詩的美,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習慣刻不容緩?;诖?,我從小學生的審美特點、審美教育融入的途徑兩方面展開分析,期冀對小學古詩教學能拋磚引玉。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審美教育
一、洞悉學生審美心理的發(fā)展特點
審美教育是借用美的形式給人潛移默化的教育,審美教育的開展需要結(jié)合小學生的受教育年齡特點,小學生在審美方面的能力還比較薄弱,由于受生活經(jīng)驗、知識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小學生的審美還停留在直觀形象的方方面面,因而,在教師的教學中就要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語言、圖像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潛移默化,有效彌補學生審美發(fā)展中的不足。
除此之外,小學生在審美方面依然存在取向不明確的現(xiàn)象,由于美的形式多種多樣,因而,為豐富學生對美的體驗,在教學中教育者依舊要對學生合理引導、多方體驗,使學生真正領略更多的美,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的發(fā)展。不僅如此,教師還需要幫助學生進行合理而大膽的想象,促進學生的意境美感的形成。
二、實施古詩審美教學的融入策略
(一)感受古詩的文字之美
古詩詞由于受題材和字數(shù)的限制,在用詞方面往往存在精雕細琢的現(xiàn)象,一字一句都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因此,在對古詩的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從文字方面入手分析,感受古詩中詞語所具有的美感。首先,教師應從帶領學生朗讀方面入手分析,使學生通過朗讀掌握古詩詞的結(jié)構(gòu),激發(fā)學生在探究古詩文字方面的積極性。其次,教師從句子和詞語方面展開分析,從細節(jié)方面入手實施審美教育滲透,引導學生從中體會隱藏的美感。
譬如,《石灰吟》是明代民族英雄、詩人于謙托物言志的一首絕句。在學習這首小詩時,教師首先帶領學生朗讀內(nèi)容,使學生了解該詩的文章結(jié)構(gòu),在此基礎上激發(fā)學生深入了解該詩的深刻內(nèi)涵,通過詩句中的“錘”“鑿”字,體會到石灰開采的不易,為下文的“烈火焚燒”埋下伏筆,“若等閑”在寫石灰的基礎上將其擬人化,展示了仁人志士雖歷盡艱辛,仍從容不迫、清正廉潔。通過“清白”等一語雙關的詞語,感受石灰的潔白無瑕,詩人的高潔傲岸的情操。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對文字的探究,使學生能進一步加強對古詩的感受,促進學生對古詩的進一步理解,使學生能在深入分析內(nèi)容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力發(fā)展。
(二)體會古詩的情景之美
詩是無形的畫。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非常重視,古詩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發(fā)展的瑰寶,其蘊含著無限的美。在當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古詩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是教師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小學教師應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充分挖掘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美學元素,逐步引導學生在感受美、欣賞美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三觀,實現(xiàn)人格的完善。
比如,學習宋代雷震的《村晚》,詩為我們展示了一幅牧童晚歸圖。教學時,可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去深入體悟,問學生:作者筆下山村景色怎樣?學生發(fā)現(xiàn),詩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機地融合起來。那景給人感覺如何?仲夏時節(jié),生機一片:漲滿秋水的池塘,池塘堤岸茂密的小草,兩山之間的夕陽,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兩個“滿”寫出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景象;一個”銜 “寫日落西山,夕陽無限,擬人味很濃,描繪了一幅非常幽雅美麗的圖畫為后兩句寫牧童出場布置了背景。美景中的牧童呢?手拿短笛、橫坐牛背。一個 “橫”字,牧童是不按規(guī)矩,隨意而坐,悠閑自在。那調(diào)皮可愛,天真活潑,淳樸無邪,悠哉悠哉,其樂融融躍然紙上。這樣的畫面,動靜結(jié)合,有聲有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學古詩時,一定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情和景,穿越時空,感受作者眼前的美麗畫面,不斷提升人們的審美素質(zhì)和聰明智慧。
(三)剖析古詩的意蘊之美
在古詩中,其具有的文字、畫面及表達的意境均展現(xiàn)出無限的美感,意境美作為古詩創(chuàng)作的核心內(nèi)容,其實現(xiàn)了作者情感與環(huán)境意境的完美融合,通過探究古詩詞的意境美,使人仿佛有身臨其境之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的形式,利用其中的動畫、圖片、視頻等,將學生的視覺、聽覺充分激發(fā)出來,在此基礎上對古詩詞進行剖析,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古詩詞的意蘊美。
例如,詩人王建創(chuàng)作的《十五夜望月》,想象豐美,韻味無窮,是唐代詠中秋的名篇。小詩的前兩句只用“地白”二字寫中庭月色,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凈素潔之感。如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讓人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那“樹棲鴉”,樸實、簡潔、凝練,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夜已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朦朧中,桂花依稀就是月中的桂樹,神來的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
皓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徊賞月,神馳意遠呢?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詩人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誰的一邊。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xiàn)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為詩人所獨有,愈顯出詩人情癡,手法確實高妙。全詩意境優(yōu)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了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
三、尾聲
綜上所述,從古詩詞教學中可以充分領略到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審美情趣。小學階段是學生知識學習的起點,是學生自我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蘊含著無限美的意境,這能極大的促進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因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當?shù)厝谌腙P于審美方面的教育內(nèi)容,使學生能對文字美、情景美和意蘊美具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輔助工具,在不知不覺中認識美、體驗美、欣賞美,培養(yǎng)學生的多維審美能力的發(fā)展,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實現(xiàn)學生品味氣質(zhì)的不斷提升和審美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龍志新.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路徑[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21,7(9):107-109.
[2]褚娜,何善亮.何以”詩美”塑”人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審美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20(25):133-135.
[3]李霞霞.試析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才智,2020(1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