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隨軍 姚一玲
【摘? ?要】問題的提出是近二十年來國際國內諸多學者關注的重要研究方向。圍繞問題提出,對美國特拉華大學終身教授蔡金法先生進行了訪談。蔡教授對問題提出的價值、歷史發(fā)展、研究進展、教學任務設計、教學實施等相關問題進行了介紹,并分析了一線教師進行相關研究時可能面臨的挑戰(zhàn),給出了幫助教師克服這些挑戰(zhàn)的建議。
【關鍵詞】問題提出;中國聲音;發(fā)展歷程
關于問題提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波利亞的《怎樣解題》,從2010年至今的十多年間,對問題提出的研究受到了國際數(shù)學教育界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有學者進行問題提出的相關研究,近年來對這方面的研究從理論到實踐正在蓬勃發(fā)展。為推動我國數(shù)學教育工作者對問題提出的研究,也為了使中國學者在國際數(shù)學教育的舞臺上就問題提出發(fā)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我們特邀華人數(shù)學教育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美國特拉華大學數(shù)學和教育學終身教授蔡金法先生就問題提出進行了專題訪談。
賈、姚:從學生成長及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角度看,為什么要進行問題提出的教學?它與問題解決教學有什么區(qū)別?
蔡:我先從學生成長的角度來說吧,目前在國際、國內的教育目標當中,都強調在教學中要發(fā)展學生的能力,讓他們不僅具有批判性思維,還要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其實,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講了很多年。為什么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發(fā)展,對這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沒有一個系統(tǒng)且令人滿意的辦法呢?如果學校能開設一系列專門的課程,或者有一些專門的、具體的策略能夠在每一堂課中滲透,那么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就容易多了。但實際上很長時間以來,我們沒有做到這一點。現(xiàn)在就要考慮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我個人認為,所謂的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所謂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非常好的愿景、非常好的目標,但是在具體的教學中,卻缺乏一個抓手,缺乏一個切實可行的、在課堂上抓得住摸得著的,讓學生能夠體驗、學習的載體。
那么對于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思維來說,它們是一般意義上的(即沒有學科特性),還是哪幾個學科所特有的,這些都還缺乏研究,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要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思維,就會覺得沒有抓手。而問題提出教學就提供了這樣一個抓手。早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就通過不斷地提出問題與回答問題來激發(fā)聽眾的批判性思維。
再退一步講,問題提出其實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慮:它是一個教學目標;它是一種認知活動;它是一種教學手段。
首先,問題提出是一個教學目標。這意味著要讓學生有一種很強的問題意識,使學生能夠在錯綜復雜的情境當中抓住關鍵問題。學生具有問題意識的必要性是很好理解的,就拿日常生活來說,比如家里廚房的水管壞了,要修好它,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是關鍵。視野更開闊一點,在復雜的國際關系當中,只有抓住關鍵問題,才有可能解決國際爭端。所以這種抓關鍵問題的能力,對學生來說,甚至對每一個公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當學生在一個錯綜復雜的情境當中提出問題的時候,實際上他已經(jīng)對這個情境以及情境所涉及的關系有一個非常系統(tǒng)的了解,所以實現(xiàn)問題提出的教學目標對學生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實現(xiàn)這個目標呢?我們需要設計一些情境,給學生提供提出數(shù)學問題的機會,這樣這個目標就可以通過學生問題的提出等具體的手段來實現(xiàn)。
其次,問題提出是一種認知活動。通過這種認知活動來探究學生是如何提出問題的,學生提出問題的認知過程是什么,能否構建一個類似于波利亞所提出的問題解決的認知框架。實際上,要真正徹底地回答這些問題還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究。當然目前已經(jīng)有一些進展,如“如果不這樣會怎么樣”(What if not)策略的應用,由于運用了這一策略,問題提出活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把原來問題陳述中的所有性質都羅列出來。第二個階段,把每一個羅列出來的屬性分別否定,并分別提出替代方案。每一個替代方案產(chǎn)生一個新的問題。還有一些研究者把問題提出認知過程細分為四個過程:定量信息的編輯過程、定量信息的選擇過程、定量信息的理解與組織過程、定量信息的轉化過程。在這樣的認知活動中,學生通過對情境的理解,對定量信息進行分離,對定量信息進行處理,然后提出自己的問題并解決問題。這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這種認知活動還伴隨一定的情感體驗,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以及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并提升學生參與數(shù)學活動的積極性。
再次,問題提出是一種教學手段。意思是說,通過讓學生根據(jù)設置的情境來提出數(shù)學問題,從而達到學習數(shù)學的目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包含概念理解、技能習得和問題解決三大基本任務。在這些任務中,概念理解是根本。但是,由于數(shù)學概念的抽象性,概念教學一直是課堂教學的重點或難點,學生很難深入理解數(shù)學概念。已有研究表明,問題提出教學對數(shù)學知識的概念性理解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問題解決的理解,使學生成為更好的問題解決者;同時能提高學生問題提出的能力,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力及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因此,“問題提出”作為一種教學干預手段,能更好地突破數(shù)學教學中的重難點,以實現(xiàn)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
再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角度來說,如何讓教師的專業(yè)水平不斷得到發(fā)展,這是一個一直在研究探討的課題。在中國,公開課、觀摩課、案例閱讀、教師培訓、教研活動等都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渠道。我本人覺得問題提出教學是培養(yǎng)教師、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良好契機。我在重慶、北京以及我的老家杭州蕭山進行了這方面的實踐探討,建立了基于“問題提出”的主題式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工作坊。用填鴨式對教師進行啟發(fā)式教學、問題提出教學的培訓,這可能不是一個很好的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方式。我們的工作坊以問題提出教學為主題,通過專家引領、案例學習、課堂觀摩等多種形式,力求把研討主題與課堂實踐相聯(lián)系,把問題提出的活動設計與學生的思維相聯(lián)系,以幫助教師獲得問題提出教學知識,樹立問題提出教學信念,以及提升教師問題提出教學能力。問題提出教學工作坊的實踐表明,參加工作坊的教師在問題提出知識、信念及教學行為等方面都有所改進。
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并不直接對學生的學習產(chǎn)生影響,而是通過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改變來實現(xiàn)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師通過參與問題提出工作坊,促進問題提出知識的增長和信念的改變,進而改變課堂教學行為,最終提高學生的問題提出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及批判性思維能力。
問題提出教學和問題解決教學有什么區(qū)別呢?從表面上來說區(qū)別是顯然的,問題解決教學是以問題為開端的,教學任務就是讓學生解決問題,當然它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式。而問題提出教學是以情境為開端的,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基于情境提出一些數(shù)學問題,然后根據(jù)一堂課的教學目標來確定需要解決的問題。從深層的角度來說區(qū)別在哪里呢?問題提出教學是一個“低門檻”“高天花板”的教學活動。所有學生不管是學困生還是學優(yōu)生,都或多或少地能夠提出一些好的問題來,這個就是“低門檻”。如果真的是有潛力的學生,那么他可以根據(jù)情境提出更加復雜、更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這個就是“高天花板”。從學習機會的角度來說,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程度好的學生解決完問題后他們的學習便停止了,而程度差的學生因為無法解決問題,也許就沒有辦法參與其中,學習機會也會更少。但在以問題提出為手段的教學過程中,盡管程度不同的學生所提的問題在結構、難度以及綜合程度上會有所不同,但他們幾乎都能參與到問題提出的數(shù)學活動中。所以問題提出的教學相比于問題解決的教學,它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
賈、姚:問題提出作為一個研究領域或教學方式經(jīng)歷了怎樣的發(fā)展歷程?
蔡: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我只能根據(jù)我自己的認識,做一些梳理。
問題提出的教學有蠻長的歷史,我覺得應該有近百年的歷史吧。在國外很早就有學者利用問題提出來測試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咱們中國的林崇德老師在他的一項研究中(我估計是他的博士論文),也用問題提出來測試學生的思維品質,所以說問題提出并不是最近幾年才提出來的一個全新概念。因為問題提出具有發(fā)散性、原創(chuàng)性,所以在心理學領域,問題提出早已作為一個衡量學生思維品質或創(chuàng)造力的工具。在數(shù)學教育領域,問題提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波利亞的《如何解題》。波利亞在《如何解題》這部著作中,提到了解決問題的四個步驟:理解問題,制訂計劃,執(zhí)行計劃,回顧反思。在“回顧反思”階段,明確強調要給學生提出已解答的相關問題的機會,并運用類似的策略求解,這其實已經(jīng)是一個問題提出的形式了。只不過在波利亞那個時代,并沒有把問題提出本身作為一個研究對象。
1983年,Brown and Walter兩人寫了《問題提出的藝術》(The Art of Problem Posing)一書。他們兩人在大學數(shù)學課堂中,給學生提供提出問題的機會,他們的問題提出教學會給學生提供一些策略,其中一個策略就是“What if not”(前文中我們已經(jīng)提及),這跟咱們中國的變式教學有一點類似。
《問題提出的藝術》一書的出版使數(shù)學教育界開始關注問題提出,1989年由全美數(shù)學教師理事會(NCTM)出版的《學校數(shù)學課程與評價標準》影響全球,其中大筆墨地提到要把問題提出整合到課程和課堂教學中。問題提出真正進入國際數(shù)學教育界的視野。這是問題提出發(fā)展歷程中第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
在同一時期,也就是1987年,波利亞的博士生Kilpatrick撰文倡導問題提出并討論了問題的來源,假設問題提出能力可能是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指標,他倡導數(shù)學教育界要對問題提出進行研究(順便提一下,Kilpatrick 是斯坦福大學數(shù)學教育博士,是一位資深的數(shù)學教育學者,他于2007年獲得克萊因獎)。
美國數(shù)學教育學者Silver在1989年從美國聯(lián)邦政府那里獲批了40多萬美金的研究項目,研究主題就是問題提出。他在1994年發(fā)表了論文《論數(shù)學問題提出》(On Mathematical Problem Posing),不僅對問題提出研究的方方面面進行了論述,而且號召數(shù)學教育研究者要投入到問題提出的研究中來。在這個時期,澳大利亞、英國等國的一些數(shù)學教育研究者開始對問題提出進行研究。
Silver是Kilpatrick在哥倫比亞大學時的博士生,Silver的學生從這個時期開始研究問題提出,我就是Silver的博士生之一。在最近的這二三十年當中,我花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進行問題提出的研究。此時對問題提出的研究逐漸進展到問題提出本身,即主要研究如何去設置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什么樣的情境更好;在不同的情境下,學生的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又是什么樣子的。
2015年,我聯(lián)合26個國家的學者出版了有關問題提出研究的第一本專著《數(shù)學問題提出:從研究到有效實踐》(Mathematical Problem Posing: From Research to Effective Practice)。其中有一章《數(shù)學問題提出研究:一些已回答和未回答的問題》(Problem Posing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Some Answered and Unanswered Questions)對問題提出做了比較系統(tǒng)的綜述,探討了問題提出領域十個方面的研究進展。目前對問題提出的研究已經(jīng)進入到各個方面,從課程的設置、課程標準的制定,到課堂教學設計、學生提出問題的教學處理、教師的引導語等微觀的主題,再到如何對教師進行系統(tǒng)的培訓,以幫助教師靈活運用問題提出策略進行教學。
最近幾年還有幾個里程碑式的事件,我在此提一下。首先,在2013到2021年這8年當中,國際教育界或數(shù)學教育界幾個比較主要的雜志連續(xù)出版了問題提出的????!稊?shù)學教育研究》(Education Studies in Mathematics,簡稱 ESM)在2013年出版了一期關于問題提出的???,共有10篇論文。這10篇研究論文的作者分布在3大洲的7個國家。論文中出現(xiàn)了廣泛的研究對象群體,包括意大利和羅馬尼亞的小學生,中國和美國的中學生,即將成為小學教師的以色列和美國的大學生,以及葡萄牙《數(shù)值分析》課程中的大學生。這些論文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基于研究的問題提出活動的設計;問題提出本質的評論;作為研究及教學的問題提出。2020年,《數(shù)學教育研究》又出版了一期關于問題提出的???,這個??粲踉趩栴}提出研究中要考慮情感方面?!秶H教育研究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也在2020年出版了一期關于數(shù)學問題提出的???,總共有6篇文章討論了教師通過問題提出進行數(shù)學教學的方方面面。接著《國際數(shù)學教育評論》(ZDM Mathematics Education,簡稱ZDM)在2021年出版了一期有關問題提出的???,這期???篇關于問題提出的文章,分別從認知活動、學習目標、教學方式三方面對問題提出進行了討論。國際上數(shù)學教育的一些重要期刊在短時間內密集地推出關于某一主題的???,這也是不多見的,可以算是問題提出發(fā)展歷程中第二個里程碑式的事件。
2021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ICME-14(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第一次正式把“問題提出”作為其中的一個小組研討主題(Topic Study Groups,簡稱為TSG),說明問題提出已成為數(shù)學教育研究的熱點。這是問題提出發(fā)展歷程中第三個里程碑式的事件。
賈、姚:當前問題提出的主要研究問題、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取得了哪些進展?能否對未來的研究做一些展望?
蔡:主要的研究問題可以是多方面的,如果看一下我們在2015年寫的綜述就會知道,有關問題提出的研究涉及許多方面,如,為什么在學校數(shù)學教學中問題提出是重要的?教師與學生能夠提出重要的數(shù)學問題嗎?通過有效訓練,能讓教師與學生提出高質量的數(shù)學問題嗎?我們應當從問題提出的認知過程中了解什么?問題提出的技巧與問題解決的技巧相關嗎?利用問題提出來衡量創(chuàng)造性及數(shù)學學習結果可行嗎?問題提出活動如何嵌入到數(shù)學課程中?學生參與問題提出活動的課堂是什么樣的?問題提出活動中如何使用技術?學生參與問題提出活動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是什么?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在2015年的綜述中有詳細的介紹,建議感興趣的讀者去仔細閱讀,在此我不再贅述。
關于問題提出的研究方法,我在《國際教育研究雜志》那期??奈恼轮杏幸恍┯懻?。簡單來說,研究問題的性質與類型決定了研究方法的選擇。研究問題可以分為三大類:作為理論建構的數(shù)學問題提出(MPP as a construct),作為變量的數(shù)學問題提出(MPP as a variable),作為教學干預的數(shù)學問題提出(MPP as an intervention)。作為理論建構的數(shù)學問題提出主要關注數(shù)學問題提出的本質以及教師與學生對問題提出活動的認知,相應的研究方法有觀察、臨床訪談(clinical interviews)、話語分析等。作為變量的數(shù)學問題提出,假定在分析一些教育現(xiàn)象時,數(shù)學問題提出是可測量的,如,分析學生的問題提出與問題解決之間的相關性,相應的研究方法就是一些量化研究方法等。作為教學干預的數(shù)學問題提出,通過在課堂中滲透問題提出從而促進數(shù)學教學,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機會及學習效果,相應的研究方法就是教學干預后的評價研究等。
如果一定要我挑出一個最主要的研究問題,那就是數(shù)學問題提出的課堂教學研究。至于研究方法,最主要的是設計研究和實證研究。設計研究,就是首先要把用于問題提出教學的任務設計出來,然后在課堂當中進行實施,實施后進行評價。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知識、能力方面的變化,還要關注情感方面的變化。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要跟進,教師要能夠駕馭問題提出的教學。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更適合做一些設計研究。
至于展望,從我個人角度來說,盡管問題提出過程當中的一些認知分析、情感分析我也是很感興趣的,但我個人覺得更重要的還是進行一些實際的設計研究。也就是說,要把問題提出整合到教材中去,整合到課堂教學中去,把問題提出這樣一種教學活動變成常態(tài),來改善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
賈、姚:結合您目前主持或參與的一些問題提出研究項目,您覺得教師運用問題提出策略開展數(shù)學教學的主要困難是什么?
蔡:教師運用問題提出策略開展數(shù)學教學面臨的主要困難或挑戰(zhàn),我想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的挑戰(zhàn)是教學信念的轉變。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一種慣性,或者說一種惰性,接受一件新鮮事物是不容易的,要我們改變信念也是不容易的。要進行問題提出的教學,教師首先要在信念方面能夠完全接納問題提出教學的理念,愿意在這方面進行鉆研。特別是咱們中國的教師比較喜歡完全地駕馭課堂、掌控課堂。如果整個課堂就是教師的表演,那么課堂就沒有生成,沒有教師預料之外的問題產(chǎn)生。但是運用問題提出策略開展教學的話,學生可能會提出教師完全沒有想到的問題,那怎么辦呢?教師可能會擔心駕馭不了課堂,但實際上根據(jù)學生提出的數(shù)學問題來調整教學,這本身就是對課堂的駕馭。教師只有完全接納這樣的問題提出的教學方式,才有可能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去獲取問題提出教學的知識,去不斷地實施并研究問題提出教學。
第二方面的挑戰(zhàn)就是問題提出教學任務的設計。目前我們的教材當中,很少有問題提出方面的教學任務,整體平均下來的話,問題提出任務的占比我想不會超過3%,也就是說,假如教材當中有100個教學任務的話,那么可能只有3個任務是有關問題提出的。教材中問題提出教學任務的數(shù)量遠遠不能滿足問題提出教學的需要。然而,要讓教師去開發(fā)問題提出教學任務其實是不容易的,這不僅包括情境的設計,還包括引導語的設計、學生提出問題的預設等等。對于同一個問題情境,可以有不同的引導語,如何設計引導語,以便給學生提供最大的學習機會,這些對教師來講都是很大的挑戰(zhàn)。
第三方面的挑戰(zhàn)就是學生提出問題的教學處理。盡管教師對于學生提出的數(shù)學問題有所預設,但是仍然會有一些問題超出教師的預期。比如說有的問題根本與數(shù)學沒有關系,有的問題太難,學生無法解決,有的問題與當前的課堂教學目標無關……教師一方面要允許學生提出五花八門的問題,開拓他們的思維,這本身就是一個教學目的,另一方面,也要思考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及時做出決策,選擇學生提出的哪些數(shù)學問題來推動教學……這些問題對教師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zhàn)。
賈、姚: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您能否對教師運用問題提出策略開展教學研究給出一些建議?
蔡:我想提出三方面的建議。首先建議教師去讀一些有關問題提出方面的文章,我們曾發(fā)表過幾篇小文章,專門介紹什么是問題提出、問題提出教學的理論基礎、問題提出的課堂教學過程、問題提出的課堂教學評估等等,建議教師有機會去系統(tǒng)地閱讀一下,這樣就對問題提出教學的方方面面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在信念上知道這個教學方式的優(yōu)點,當然也需要知道這種教學方式面臨的挑戰(zhàn)。教師全面了解問題提出教學并在教學實踐中嘗試問題提出教學,其最終目的還是要使學生的學習機會最大化,讓學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其次建議教師關注問題提出教學任務的設計。在問題提出的教學中,教學任務的設計是關鍵所在。我們已經(jīng)開發(fā)了一些問題提出的教學案例,建議大家閱讀。閱讀過程中注意分析情境是如何設計的,用了什么樣的引導語,教學中如何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學效果如何。盡管這些教學案例沒有給出問題提出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式(當然我也不主張要追求問題提出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式),但閱讀這些案例有助于教師進行問題提出任務的設計,有助于理解問題提出教學的過程。
最后建議教師積極嘗試問題提出教學。任何的專業(yè)人士都要在做中學,因此,我們鼓勵教師親自去嘗試用問題提出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親自去開發(fā)問題提出的教學任務,把自己開發(fā)的問題提出教學任務在課堂中實施,如果感到不夠理想,那么可以先分析原因再做教學改進。慢慢地,當有了第一個問題提出的成功案例后,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問題提出的成功案例,這樣通過不斷的開發(fā)、不斷的實施、不斷的改進,教師對問題提出的教學就會越來越有信心,教師問題提出教學的經(jīng)驗也會越來越豐富,相應地,學生的學習機會也得以極大增加。
寫在訪談后:問題提出是一個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批判性思維的主要抓手,同時對于增加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機會、改變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方式、提升學生對數(shù)學的情感體驗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蔡金法教授對問題提出的價值、歷史發(fā)展、研究進展、教學任務設計、教學實施等相關問題進行的分析能幫助數(shù)學教育學者盡快熟悉問題提出研究的現(xiàn)狀,為有志于對數(shù)學問題提出進行研究的有識之士勾勒出研究的路線圖。在蔡教授看來,“教育的改進可以在多個層面進行,既可以是整個教育系統(tǒng)層面的,也可以是學區(qū)或學校層面的,但有證據(jù)表明,最有效的方法是落實到每一堂課中”。因此,他更希望廣大一線教師能夠在教育實踐中積極嘗試問題提出教學,希望每一位教師都能夠成為創(chuàng)新型教師,能夠為中國教育改革做出貢獻。當然,由于時間及篇幅的限制,對有些問題的分析,蔡教授只是提供了一些線索,要了解更詳盡的論述只能去閱讀他的相關文章。
人物簡介:蔡金法,著名華人數(shù)學教育家。浙江蕭山人。目前是美國特拉華大學Kathleen and David Hollowell 終身講席教授。西南大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以及西南大學特聘海外名師。北京師范大學國家數(shù)學監(jiān)測特聘咨詢專家,曾任華東師范大學“紫江特聘教授”。2010年當選美國數(shù)學教育研究協(xié)會(SIG/RME)理事長,2015年被聘為全球最有影響的學術期刊《數(shù)學教育研究》(JRME)雜志主編(2015~2020)。2016年當選為美國教育研究協(xié)會 (AERA) 終身Fellow,2017年獲得特拉華大學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頒發(fā)的杰出研究獎。2018年獲得美國特拉華州的杰出貢獻獎 (Webber Award),以肯定蔡教授在本州中對數(shù)學教育的貢獻。在過去的幾年中,蔡教授回家鄉(xiāng)浙江蕭山,和老師們一起工作,搭建平臺,為蕭山教育出智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