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茜
這兩天聆聽了仙桃市教育研究院向愛平老師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變”與“不變”》的講座之后,確實是受益匪淺。這不僅促使我不自覺地反思以前的語文教學,而且在腦海中規(guī)劃著自己今后的語文閱讀教學之路。
事實上,不變的真理就是變化本身,語文教學正是如此。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其教學中的變化更是我們語文老師亟待應對的。
向老師在講座中,全面分析了語文教科書從宏觀到微觀的變化,最終得出了“語文閱讀教學要改變”這一結論。并通過例舉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的《找春天》這一課和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田忌賽馬》這一課,詳細地講解了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變的問題。任何一次實效性的改變都是從思想的改變開始。而在這次講座中,令我印象最深刻并且引發(fā)我思考最多的就是向老師提出的三個教學思想。
語文老師教閱讀要從遵從“教參”變成對教師個人對文本的分析與理解。故老師必須要練的一個功夫就是“解讀文本”,而“解讀文本”必須要靠自己。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我經歷了從抄備課詳案到抄備課板塊的過程。幾乎每一次備課,主要都是借鑒教參和網上找到的優(yōu)秀教案,并且大部分的課堂教學都是依葫蘆畫瓢,很少主動創(chuàng)新,融入自己的思想和理解。這就好比戴著鐐銬跳舞,而自己也還是個語文教學的“門外漢”。如何將以往從優(yōu)秀的前輩那里學到的語文思想和語文教學方法與自己的語文教學真正結合起來,是我目前必須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實際教學問題。跟著向老師一起解讀了一遍《找春天》和《田忌賽馬》這兩篇課文之后,確實是給了我一些啟發(fā)。首先,在教學中務必克服懶惰和依賴的思想,要相信自己可以解讀出完整的教材。其次,解讀好語文教材的前提是有比較深厚扎實的文學功底,以及較高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老師對于每一篇文章的體裁、結構、表現手法、內容和思想都能有比較準確的把握;并且能通過研讀教參準確理解編者意圖。當然這種教學能力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不斷總結反思,積累一定的經驗才能得以提升的。所以,在未來的語文教學中,我要抓住每一次自主解讀語文教材的機會,反復運用,不斷反思,總結提升。再次,語文老師在解讀語文教材的時候不能放過課文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從標題到文字到插圖再到課后練習甚至到每一個標點符號,都需要語文老師仔細推敲。正如向老師在解讀《找春天》時,他能讓書上的插圖說話,并且把文字融入到插圖之中,二者合二為一,就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找春天”的內涵。插圖、標點,這些無聲的語言,是我在以往的實際教學中常常會忽略的地方。今后,在語文教學中我要時刻提醒自己利用好這些語文學習支架,為學生的語文教學提供更多的支柱,創(chuàng)造更多的條件。
閱讀教學的教學設計過程中,語文老師要變簡單地思考為復雜地思考,繁瑣的執(zhí)教為簡單地處。也就是說,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之前,要反復研讀教參和教材,掌握學生學情,不斷挖掘教材的內涵,并且建立教材和學生之間一切可能的聯系。語文老師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多追問自己合不合適、可不可以,還要不斷揣測這樣的教學方式是不是適合班上大部分學生·········一句話,正式上課之前,語文老師要盡可能想到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任何一種情況,并及時做好預案;以及面對課堂突發(fā)情況,老師能采取的比較有效的措施。只有這樣,語文老師在實際教學中,才能真正做到深入淺出,把復雜的課文和難理解的問題化繁就簡,讓學生容易理解和吸收。同時,“簡單地處理教學”也提醒我,在教學方法上要多元化,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困難和阻礙,以更輕松的心態(tài)獲取知識。
閱讀教學中確定教學內容時,要改變面面俱到,“貪多”的心態(tài),以明確的教學目標引領課堂。語文老師在解讀文本時,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要確定教學內容。是不是把所有的知識一鍋燉了給學生吃呢?是不是每一個知識點都是重點,要平均用力交給學生呢?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向老師也很明確的告訴我們,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切忌面面俱到。那到底如何選擇教學內容呢?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和方向就是:我們所確定的教學內容不能脫離教學目標,必須要基于語文目標的落實。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樹立“三個根據”,即根據編者意圖,根據文本特點,以及根據課后練習。相信在這樣的框架之內,語文教學至少不會教錯,不會誤導學生。
總之,語文教材的變革對我們語文老師來說是挑戰(zhàn)更是機遇。一次可以提升自己語文閱讀教學能力的機遇。特別是聽了向老師的這次講座之后,我更應該好好把握這次機會,在我今后的語文教學中不斷反思、積累、改變,爭取2年內從一名語文教學的“門外漢”變成語文課堂教學真正的“主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