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菡
摘要:隨著現(xiàn)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各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愈發(fā)顯著,如何提升農村留守幼兒教育水平,為留守幼兒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發(fā)展留守幼兒的綜合素養(yǎng),是農村幼兒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本次研究是從農村幼兒留守幼兒的教育角度出發(fā),圍繞農村幼兒的言語溝通能力障礙問題,提出具有實際作用的農村留守幼兒言語能力培養(yǎng)策略,以期能夠為提升農村幼兒園教育水平,解決留守幼兒言語溝通障礙問題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農村;留守幼兒;言語溝通能力;應對對策
現(xiàn)代社會經濟發(fā)展飛速,各地區(qū)人流量逐漸增大,城市外來務工人員不斷增多,這些都導致農村留守幼兒規(guī)模日益擴大。結合農村留守幼兒實際情況分析,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的言語溝通水平較低,存在明顯的言語溝通障礙,這就需要幼兒教師給予重點關注,優(yōu)化設計針對留守兒童的言語溝通教育活動,提出多樣化、滿足幼兒多元化需求的言語溝通教學活動、游戲活動等,鼓勵與激勵幼兒積極參與到活動中,讓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閱讀、思考與表達。
一、 農村留守幼兒言語溝通能力障礙分析
關于農村留守幼兒的言語溝通能力障礙問題,可以分別從兩個角度入手分析,具體如下。
(一)從幼兒性格角度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社會經濟發(fā)展背景下產生的主要現(xiàn)象之一,是我國傳統(tǒng)家庭結構與不斷發(fā)展的經濟之間的矛盾體現(xiàn)。留守兒童具有數(shù)量龐大、所處地區(qū)經濟水平較低、普遍年紀較小、缺乏父母關愛、缺乏自理能力等特點。成年人外出打工,將幼小的孩童獨立放置爺爺奶奶家中,而幼兒年齡較小,驟然缺乏父母的關心與管理,容易出現(xiàn)思想與行為問題,而老人的教育觀念較為落后,普遍存在溺愛孫輩、放任學習、疏于思想管理等情況,會引發(fā)幼兒出現(xiàn)生活、情感、教育、心理等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影響農村幼兒的言語表達能力發(fā)展。
農村留守幼兒言語表達不暢的因素主要為:①缺乏有效的家庭監(jiān)督,幼兒思想行為產生偏移,言語表達內容跟隨爺爺奶奶的日常用語而變化;②性格內向孤僻,不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產生言語溝通障礙;③具有較強的逆反心理,不能夠禮貌對話,在交流中會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文明用語。
(二)從幼兒言語溝通情況分析
農村留守幼兒往往是交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看護,這些老人的教育行為存在明顯的隔代教育特征,包括:順從教育、溺愛教育、忽視教育等。老人在看護幼兒的過程中,缺少正面教育與積極的溝通交流,且農村老人的文化素養(yǎng)較低,普遍缺乏思想覺悟,對幼兒的行為是完全寬容與放任的,這樣很容易造成幼兒的不良習慣與不健康的心理行為,從而造成言語上的溝通障礙,影響幼兒的成長。
結合農村幼兒言語溝通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其言語溝通障礙具體體現(xiàn)為:①言語表達缺乏實際內容;在農村環(huán)境下,監(jiān)護人與幼兒之間的交流內容往往是生活瑣事,缺乏新意,對幼兒的思想與言語造成影響,導致幼兒與其他小伙伴、教師的溝通中缺乏實際內容,存在生活瑣事居多、空洞乏味的情況。②言語表達無序;農村留守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新鮮事物較少,監(jiān)護人甚至很難利用空余時間帶領幼兒進入自然環(huán)境中體驗、給幼兒講故事等,幼兒的生活與日常言語溝通缺乏邏輯,也就導致幼兒在進行自我表達時出現(xiàn)“言之無序”等情況,表達內容缺乏條理性。③欲說不說;農村留守幼兒存在自信心不足等情況,在與人交流時存在糾結、猶豫等情況,既想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又怕被人嘲笑,這也導致農村幼兒言語表達不暢、缺乏言語溝通能力的情況。
二、 農村留守幼兒言語溝通能力障礙的解決對策
根據(jù)上述“農村留守幼兒言語溝通能力障礙”情況分析,農村幼兒的言語表達溝通能力障礙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主要體現(xiàn)為:①幼兒生活中缺乏正確的引導與豐富的言語素材,②幼兒缺乏言語溝通經驗,③幼兒缺乏良好的引導與溝通自信心。要想解決農村幼兒留守幼兒的言語溝通能力障礙問題,教師可以引入“讀思達”教學理念,通過閱讀、思考與表達等三重言語活動,為幼兒提供良好的言語環(huán)境,讓幼兒接觸更多的言語素材,從而引導幼兒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表達流暢,實現(xiàn)對幼兒言語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
(一)組織提前略讀,豐富幼兒言語表達素材儲備
從農村留守幼兒的生活環(huán)境與生活方式來看,幼兒與監(jiān)護人之間的互動主要來自日常生活中的吃飯、睡覺、洗澡、上幼兒園,留守幼兒監(jiān)護人多為農村老人,言語溝通水平較低,表達內容也多為家長里短、日?,嵥?,這就促使幼兒生活中缺乏積極向上、符合幼兒年齡的溝通素材。因此,幼兒教師可以根據(jù)幼兒園的日常教育活動內容,適當為幼兒布置“課前略讀”的任務,為幼兒提供閱讀繪本、簡單的閱讀卡片等,讓幼兒在回家之后自己閱讀材料中的內容,圍繞材料主動與自己的監(jiān)護人進行交流,或者與鄰居小朋友交流互動,以閱讀的方式拓展幼兒言語接觸范圍,為幼兒提供更多素材,為之后培養(yǎng)幼兒的言語溝通能力奠定基礎。
以“大自然”主題的言語交流活動為例,在活動之前幼兒教師根據(jù)班級幼兒的年齡情況,在若干卡片上繪制出黃金色的田野、油綠綠的森林、碧藍的天空、成群的小雞、不同的花朵、野生老虎、大象、小河流與大海等卡通景色,配合幼兒已經學習的簡單的拼音或者簡單的漢字等,布置活動前的略讀任務:請大家回家之后分別閱讀卡片,說說卡片中的內容,說說你看到卡片想到了什么。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拓展了幼兒的日常言語溝通范圍,同時也讓幼兒在閱讀卡片的過程中發(fā)散思維,主動聯(lián)想更多的事物,豐富幼兒的言語儲備,以此改善幼兒言之無物的情況。
(二)明確閱讀提示,激發(fā)幼兒閱讀與思考興趣
閱讀是“讀思達”活動中的起始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開展是為了讓幼兒接觸更多的言語內容,了解更多不同的言語環(huán)境,改善農村留守幼兒日常生活環(huán)境單一、缺乏言語接觸與認知的情況。在閱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適當為幼兒提供閱讀提示,比如:在閱讀關于“禮貌”的繪本時,可以提出“為什么要扶老爺爺?沒有禮貌會怎么樣呢”等提示類問題,激發(fā)起幼兒的閱讀興趣,讓幼兒帶著疑問閱讀,讓幼兒在閱讀中思考問題,真正將閱讀材料中的內容“讀進心里去”,發(fā)展幼兒的言語思維,進一步夯實幼兒的言語表達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