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探究活動是小學科學課程中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以及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思維的重要教學方法,但不難發(fā)現一部分探究活動只是表面意義上的,毫無效果可言,教師最終只能走“給數據、記實驗過程、背實驗結果”的老路?;诖?,這篇文章對目前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現狀、產生的原因以及優(yōu)化策略進行分析,旨在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科學;探究活動;優(yōu)化策略
學習像科學家那樣認識和看待自然世界是小學科學課的主要任務,帶領學生經歷有意義的科學實踐活動是每一位科學教師的職責,但探究活動中存在的普遍現象,表明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仍然很薄弱,關于如何將各項探究環(huán)節(jié)連接成一個相互關聯、不斷推進的整體是當前小學科學發(fā)展道路上值得重視的問題。
一、當前小學科學探究活動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層面:盲目進行表面意義上的探究活動教學
教師是引導者,引導不等于傳授,引導不僅僅是完成教學任務,更是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小學科學更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逐步形成用科學的方法與態(tài)度去解決問題的意識,提倡學生以探究生活實踐為主的學習。小學科學教學對科學探究活動的逐步重視,正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相吻合。但至今能意識到科學探究精髓的教師少之又少,許多教師盲目進行表面意義上的活動教學,因此,只有走出活動教學的誤區(qū),才能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究學習能力這一目標。
(二)學生層面:缺乏對探究習慣和探究思維的培養(yǎng)
科學課存在普遍現象:學生剛進入實驗室,新奇好動難以平靜;導入環(huán)節(jié)就偷偷擺弄器材、交頭接耳、搶占材料;實驗環(huán)節(jié)錯誤百出,注意點頻頻出錯,實驗目的不準確,小組成員分工不明確、合作不愉快,實驗氛圍鬧哄哄;交流環(huán)節(jié)語無倫次,表達不清晰、不規(guī)范,結論大相徑庭,導致一節(jié)課“熱熱鬧鬧”的結束,毫無效果可言,教師只能走“給數據、記過程、背結果”的老路。
探究活動包括: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方案→收集證據→得出結論→交流討論。一次完整的探究活動應涵蓋六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若有所缺少,只能保證活動的實施,至于在活動過程中,到底探究了什么,觀察到了什么,觀察到的現象又說明了什么,學生并不明了。例如剛剛提出問題,學生就躍躍欲試急著動手,在未經過深度思考提出合理假設的基礎上探究,不僅缺乏對方案的思考與制定過程,同時缺少團隊成員之間思維的碰撞和相互磨合過程。諸多細節(jié)導致團隊不和諧,相互不了解,積極主動的學生搶占實驗,能力較弱者不被信任而失去自信,久而久之,團隊只是幌子,積極的學生是主角,其它學生是觀眾事不關己。這種分組卻不合作的現象屢見不鮮,在探究活動中已成常態(tài)。
(三)活動層面:設計不合理、過深過淺、內容不真實
探究活動能否成功開展與主題的確定、材料的選擇、內容的設計、活動手段的斟酌、時間空間的安排等都息息相關。科學探究活動應“以生為本”,即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只有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彰顯,輔之教師的合理指導,才能讓活動的有效性得到保證。很多教師在開展探究活動前,并沒有對所任教的班級進行深入的前概念了解,未結合學生個性特點、學習情況以及認知水平,想當然的設計活動,然而在實施中發(fā)現探究內容超出學生現有認知,由于材料的選擇繁難導致學生在操作中出現許多本可避免的問題。內容設計過深或過淺,學生理解不了或無需思考,都是不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探究活動。各環(huán)節(jié)時長控制不準確,學生思考時間過短,實際操作時間給予過長,最后草草收尾,學生思維未由感性層面上升至理性層面,效果大打折扣。
二、優(yōu)化小學科學探究活動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師層面
首先,合理開展探究實踐活動,提高活動質量。挖掘研究問題,明確研究方向,設計啟發(fā)性問題,布置探究活動作業(yè),環(huán)環(huán)相扣,具有發(fā)散性、結構性、深度性,達到簡約而不簡單。豐富探究活動形式,除常用的討論、觀察、對比、模擬實驗等,角色扮演、辯論賽、小先生課堂等都可以靈活運用。例如:教科版三下《2.7動物的繁殖》一課,可提前分組確定幾種動物,學生分工自主收集資料、整合信息,課堂上采取角色扮演方式,由學生來介紹所代表動物的特點及一生,最后將有共同特點的動物歸類并小結。其次,貼近自然,貼近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開設校本課程,因地制宜,學會適當運用課本,將知識與本土文化、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科學課才能“活”起來。最后,終身學習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動力,教師要有“一桶水”,才能給予學生“一杯水”。
(二)學生層面
注重探究思維的培養(yǎng),探究習慣的養(yǎng)成,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注重活動的有序性,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方案、收集證據、得出結論、交流討論。在充分享受科學知識探索及實踐的過程中,領悟奧秘,積極探索并發(fā)現身邊的科學,在實際生活中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疑難困惑,使科學課的價值在理論聯系實際中實現。眾人拾柴火焰高,科學探究離不開團隊的協作,學會分工合作,調解突發(fā)狀況,培養(yǎng)團隊協作精神,發(fā)揮每位成員的作用。探究活動中要敢于質疑,勇于探究,學習科學家的刻苦精神、堅韌不拔的氣概,遇到困難不氣餒,反復嘗試,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從而走向成功。
(三)學校層面
首先,評價要注重過程與結果相結合,因此要以實際的教學內容為基礎,重能力,重思維,重實踐,過程與結果綜合作為評價標準,將知識的掌握、問題的發(fā)現與解決、運用能力的考察等多元化評價有機結合,實施整體性教學評價,才符合小學科學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教學目標。其次,學校要給予資源和時間方面的支持,在實驗設備、場地、教學資源等方面提供幫助。例如,提供參觀博物館、植物園、天文氣象臺等機會,讓科學課走出教室、走出學校,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探究精神,理解科學就在身邊而非遙不可及。最后,減輕教師教學任務量,在教學之余能有空閑時間“充電”,教師評價多樣化,激勵教師不斷提升,與時俱進。
(四)社會層面
科學在不斷發(fā)展,小學科學不僅重視基礎,同時也要反映當代的科學成果和新的科學思想,從而使學生意識到科學與自身和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勵志學好科學并服務與社會。因此,僅通過學校教育是不夠的,離不開社會的支持,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社會的機會,接近真相,培養(yǎng)學生嚴謹正直的態(tài)度。例如,參觀法院旁聽一場審判、天文氣象臺實地學習、警察叔叔座談會等,將間接經驗轉變?yōu)橹苯咏涷?,親身體會科學精神的實質,培養(yǎng)正確的科學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媒體嚴謹、細致和準確的報道,才能科學引導社會輿論、揭露現實,讓學生帶著理性思維去看待問題,以更積極的方式和態(tài)度與面對生活。
作者簡介
嚴娟(1995—),女,漢族,浙江省杭州市人,教育學碩士,單位:浙江省諸暨市暨陽小學;郵編:311800;職稱: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科學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