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艷麗 國煜
摘要:挫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一種提高學生克服困難的決心、信心、恒心,增強學生對挫折的承受力、應變力、克服力,培養(yǎng)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質教育。對長期處于順境和贊揚中的學生進行有限度的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關鍵詞:挫折教育;作用;方法;問題
如果你往糖水里加點鹽,結果會怎樣?答案一,糖水變咸了;答案二,糖水變甜了;答案三,不甜也不咸,沒作用。這樣一道從來也沒做過題目,讓我們一家頗費周折,大傷腦筋。最后妻子說,猜不出就試驗一下吧!女兒拿來白糖水、鹽一嘗試,大嚷道,變得更甜了!我們一家全嘗了一遍,真的變甜了!這樣的結果令我們誰也想不到,也令我陷入了深思:要想甜,加點鹽!近年來,我們對孩子們的教育動輒賞識、鼓勵、贊揚,為什么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不能給他們一點小的挫折,讓他們以健康的心理從容應對,從而更加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成長的快樂呢?所以,對長期處于順境和贊揚中的學生進行有限度的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一、何為挫折教育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個體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由于障礙或干擾,其目的不能達到、需求欲望不能滿足時的消極心理狀態(tài),被規(guī)定為挫折;進行克服個體需求未滿足時的消極心理的教育,被稱為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一種提高學生克服困難的決心、信心、恒心,增強學生對挫折的承受力、應變力、克服力,培養(yǎng)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質教育。
二、挫折教育的作用
(一)挫折教育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潛能
在現實生活中,人總有一種潛在正常情況下不能被激發(fā),只有在一些非常情況下才能被激發(fā)。對于學生而言,當其遭受挫折時,便容易激發(fā)潛能;當學生越不容易找到答案時,就越能激發(fā)他們的潛能和探究精神,從而進行研究性學習、切實掌握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挫折教育能打擊學生的驕傲情緒
有些學生由于受到年齡、經歷、學識等的影響,往往會產生一些錯誤行為,如粗心大意、驕傲自滿等。在這種情況下,人為地設置一些挫折,以打擊其驕傲情緒是非常有必要的。當然,這種挫折應當有一定的限度,應當在事后給學生說明,并且不是以真正打擊學生為目的,而只是通過這種人為設置的挫折,讓學生受到教育,使其明確挫折對自己的作用,并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排除自己的驕傲情緒,戒驕戒躁,從而取得更大的進步。
(三)挫折教育能夠使學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悅
學生如果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一個難題時,那種喜悅是不言而喻的,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那要比從師長或書本里學到知識更讓其感到欣喜。因為從師長或書本里得來的知識,是別人已經整理好的,沒有什么趣味性與探究性,學生的識記是枯燥無味的,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與探究掌握的知識,才是對自己來說更有意義的學習?!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四)挫折教育能夠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
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如果學生在學校中沒有遭受挫折的洗禮,沒有正確對待挫折的思想,就好像是溫室里的“花朵”,是不可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的。只有學生在學校中就遭受過許多挫折(無論這種挫折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掌握了應對挫折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講,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
三、挫折教育的方法
(一)向學生貫徹接受挫折的思想
在現實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沒有知識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是會處處碰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給學生貫徹接受挫折的思想,讓學生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至于遭到挫折時束手無策。教師要教育學生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有敢于面對現實的勇氣,在逆境中也能夠順利走出來,滿懷激情地擁抱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給學生講解那些身處逆境仍然自強不息、奮力拼搏的事例。如:在一個漆黑的山洞中,在沒有任何亮光可以憑借的情況下,意志頑強的人是如何走出這個山洞的;在地震過后的廢墟中,沒有水,缺乏氧氣,無助且堅強的人是怎樣堅持直到獲救的……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頑強的意志是有幫助的,并且讓學生終生受益。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yǎng)學生百折不撓的探究精神,從而提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人為地制造適度的挫折
有些學生在順境中應對自如,但一旦遭到挫折,便一蹶不振,對生活失去信心。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應人為地設置障礙,制造挫折,以訓練其對逆境的承受能力,讓其更好地適應生活。例如,可以在考試中出一些比較難的題目讓學生去做,學生可能費了好大的勁卻無法得出正確的答案,讓其人為地遭受挫折,學生在遭受挫折的同時,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應對挫折的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四、必須注意的問題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教師在創(chuàng)設困難情境、利用挫折這一教育資源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必須注意適度和適量。為孩子設置的困難情境必須有一定的難度,能引起學生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難,應是學生通過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時,一次面臨的難題也不能太多。適度和適量的挫折能使學生自我調節(jié)心態(tài),正確地選擇外部行為,克服困難,追求下一個目標;過度的挫折會損傷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嚴重的挫折感、恐懼感,最后喪失興趣和信心。
(2)在學生遇到困難而退縮時要鼓勵學生,讓他(她)認識到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挫折,關鍵在于我們如何正確地認識和對待它,只有鼓起勇氣、努力向前,才能最終克服困難、戰(zhàn)勝挫折。另外,在學生做出很大努力并取得一定成績時,要及時肯定,讓他們看到自己的能力,從而更有信心去面對新的困難。
(3)對陷入挫折情境中的學生要及時進行疏導,幫助其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觀原因,找出失敗的癥結所在等。在必要時,可幫助學生一步步地實現目標,讓學生體會到只有戰(zhàn)勝了困難才能前進一步,而進步、達標的全過程就是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
(4)要多為學生創(chuàng)設與同伴交往的機會。一方面,與同伴交往可以使學生發(fā)現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從而更好地認識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體中,有的學生往往會經歷一些挫折,如觀點不一致、屈從于被領導的地位等,這樣他必然要在不斷的磨煉中學會如何友好相處、如何合作,從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這種磨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指導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五、挫折教育≠吃苦教育
人為地讓孩子吃苦并非挫折教育的本質。 曾有一名因高考落榜而想走絕路的中學生在接受心理治療時說,她一直都不如表姐優(yōu)秀,家人得出的結論是她比較笨,在生活中對她們姐妹處處“差別對待”。她想通過考上名牌大學證明自己的實力,結果卻落榜了,于是,她認為自己真的是笨,不如死了算了。其實,如果當初家人能多給這位女生一點鼓勵,增強她的自信心,她的耐挫力可能不會像現在那么差。
溺愛未必是孩子耐挫力差的主要原因,家庭對孩子期望太高,造成其壓力過大的精神傷害遠大于溺愛,如果又不加以鼓勵引導,就會使孩子的耐挫力不斷降低。
要增強孩子的耐挫力,就該從小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有力量面對將來的挫折。挫折教育應該貫穿一個人成長的始終,單靠吃幾天苦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西方教育和心理衛(wèi)生專家?guī)缀豕J,面對挫折的良好心態(tài)是從童年和青少年時不斷受挫和解決困難中學來的。父母和教師在培養(yǎng)孩子耐挫力品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弊屛覀冞\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在孩子甜美的人生旅途中適量、科學地加點鹽,讓他們去體味幸福的感覺、成功的喜悅,養(yǎng)成健康的心理、積極的心態(tài)。這于國于民,實為幸事!
參考文獻:
[1]殷金亭.談對學生的挫折教育[J].吉林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01(01).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