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宇
中圖分類號:G804.5?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7-066-01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對現階段的運動性肩袖損傷的發(fā)病原因、發(fā)生機制,以及各治療手段進行綜述。研究發(fā)現,運動性肩袖損傷病因有年齡退行性和微創(chuàng)退化以及肩峰形狀等,而現階段對于運動性肩袖損傷的治療分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
關鍵詞? 運動損傷? 肩袖肌群? 康復治療
《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正式印發(fā)。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國體育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全民健身參與度大幅提升,伴隨機遇和進步一同到來的也有挑戰(zhàn)和困難。運動性損傷一直是體育領域常見的難題,如何在損傷前預防和損傷后快速恢復是體育科研者的長期關注點。運動損傷種類繁多,國內外諸多關于運動創(chuàng)傷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肩關節(jié)作為人體全身最靈活的關節(jié)是體育訓練中最易發(fā)生損傷的部位之一。尤其是在投擲類、上肢擊球類等以上肢運動為主的項目中(如乒乓球、羽毛球、棒球等),肩關節(jié)損傷發(fā)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其中又以肩袖肌群損傷最為常見。
一、肩袖肌群
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共同組成肩袖肌群,對支持和穩(wěn)定盂肱關節(jié)起重要作用。其中岡上肌起到外展功能,岡下肌和小圓肌起到外旋功能,肩胛下肌起到內旋功能。肩袖肌群的主要作用是將肱骨固定在肩胛盂內以穩(wěn)定肩關節(jié),使其完成三個維度內的活動。此外肩袖肌群能夠平衡肩部其他肌肉的力量,如在岡上肌對抗三角肌對肱骨頭的牽引力,避免肱骨頭向上移位,造成肩部嚴重外展障礙。在特定的運動活動中,肩袖的前后肌群(岡上肌、小圓肌、肩胛下?。┓謩e獨立工作以抵消相互之間的旋轉力量,從而有效引導肱骨在正確的范圍內進行活動。肩袖肌群任何一塊出現損傷,都可能導致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出現障礙。
二、肩袖損傷定義
在《運動解剖學、運動醫(yī)學大辭典》[2]中關于肩袖損傷的定義與實用運動醫(yī)學中的定義基本相同,其主要因肩關節(jié)在大范圍外展、旋轉時,肱骨大節(jié)結與肩峰及肩緣韌帶反復摩擦,使肩袖、緣肩韌帶、肩峰下滑囊炎受傷。臨床多表現為肩部無力、疼痛、肩“反弓疼”,外展60°~120°范圍內疼痛、抗阻痛等。
三、肩袖損傷原因
肩袖損傷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弄清,學者們認為有內在和外在的兩大原因。內在原因如肩袖肌腱隨著年齡的增長或者頻繁重復的過度使用,從而導致肌腱的退行性變化;肩袖組織與肩峰之間的撞擊是常見的外在原因?,F階段有一種假說被普遍認可,即“退化—微創(chuàng)”理論。提出該理論的學者認為在肩袖出現細微損傷而并沒有出現癥狀時,肩關節(jié)反復某些動作,重復的應力會導致肩袖組織沒有充足的自我修復時間出現進一步創(chuàng)傷。
Neer提出的肩峰撞擊綜合征是十分著名的理論。他認為肩關節(jié)在前屈、外展的位置時,肱骨的大結節(jié)和肩峰前三分之一與喙肩韌帶產生了碰撞,從而導致肩峰下滑囊炎,嚴重時會導致肩袖撕裂。研究顯示在肩袖距肱骨止點約1cm的區(qū)域,由于此處是血管分支交界處,血供缺乏,因此當此處肩袖肌肉有細微損傷時機體不易修復,從而發(fā)生肩袖的撕裂。
肩袖損傷和年齡具有一定正比關系,很多研究都發(fā)現肩袖損傷在60歲以上女性群體中格外的常見。有學者通過岡上肌的撕裂并伴有疼痛癥狀的患者進行研究,發(fā)現這類肩關節(jié)外展、外旋外展的肌力明顯下降,肌力下降。
肩峰的形狀同時也是肩袖損傷患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與彎曲型(II型)或扁平型(I型)肩峰的個體相比,鉤狀(III型)肩峰形態(tài)患者肩袖損傷的發(fā)生率更高,且隨著肩峰形狀的不同,保守治療的治愈率也明顯下降,I型、II型和III型的治愈率分別是89%、73%和58.3%。
四、運動性肩袖損傷的治療
(一)保守治療
保守治療的目的是改善疼痛和功能,以替代手術干預。對于RTC肌腱病、撕裂和非特異性肩痛的非手術治療已經提出了一種涉及至少兩種治療策略的多模式方法。對多于60歲的患者采用多模式保守治療RTC全層撕裂的研究報告,其疼痛和功能短期和長期效果良好。這些研究包括具有治療策略的計劃,如活動改進、口服非甾體抗炎藥(NSAID)、超聲治療、紅外輻射、經皮電神經刺激(TENS)、活動范圍(ROM)和柔韌性練習、強化練習,并根據需要進行手法治療,并在準備就緒后進行居家訓練。
(二)手術治療
年齡超過65歲且有全部撕裂的患者,或患有大(>1~1.5cm)或超大撕裂的慢性不可逆RTC患者,由于手術修復后的治愈潛力受損,應采取非手術治療。對于年齡在65歲以下,全厚度撕裂較大(慢性或急性)的患者,應考慮在早期進行手術干預,因為它們具有不可逆RTC改變的高風險(撕裂進展為50%),并且術后術后充分愈合的可能性很高。隨后應進行適當的術后康復計劃。RTC肌腱病、部分和小的(<1~1.5cm)全層撕裂具有較低的撕裂惡化風險,并且不可逆轉的慢性變化風險有限。因此,應進行至少3個月非手術康復治療,如果無改善,再考慮進行手術評估。
五、結語
運動性肩袖損傷雖然較為常見,但就其發(fā)生的病理機制尚未定論,對于運動性肩袖損傷后的治療方式需根據具體受傷情況和個人狀況選擇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1]石作礪,于葆.運動解剖學、運動醫(yī)學大辭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2]Neer C N. Impingement lesions[J]. Clin Orthop Relat Res,1983(173):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