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
摘 要:所謂情境教學法就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恰到好處的引入實際情境,這種情境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時也飽含著情緒色彩,讓學生可以通過情境有所體會,從而理解所要學習的知識,并促使學生的心理技能有所發(fā)展。教學情境法的應用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是對于缺乏生活經驗的小學生來說,將生動形象的情境帶到課堂上,可以解決學生理解能力欠缺的問題,同時還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樂于學習、會學習。本文主要分析情境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小學道德與政治;教學策略
引言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構建體驗式情境,有助于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與課程知識學習熱情。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知識內容,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素材庫,提煉大量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情境、現象等,以此搭建讓學生產生熟悉感的體驗式情境,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課程知識內容,感受社會生活中道德意識、法治意識、法律、規(guī)則、禮儀的重要性,從而有效啟發(fā)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學生今后的成長與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基于情境教學法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問題
(一)學生參與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積極性不足
在小學時期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有不少教師的教學觀念都存在著滯后的現象,認為小學就應該以認字和識字教學為主,所以,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過程中大多都流于形式。而且由于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即便是新課程改革已經推行多年了,很多教師的教學觀念還是未能轉變過來,對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認識不足,覺得這門課程沒有多大用處,從而使學生也受到影響,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學習缺乏積極性。另外,有些教師雖然也會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但大多只是套了一個外殼,沒有抓住情境教學法的真正內核,使得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沒能得以凸顯,從而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學生在參與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時態(tài)度敷衍,缺乏積極性。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
在小學時期,由于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道德與法治教學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但是課堂教學一般理論性都很強,教師也以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理論知識為主要目的。再加上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大多無法及時的進行更新,所以隨著時間推移,會存在理論是實踐脫節(jié)的現象。這樣一來,雖然有些教師已經明確的認識到小學道德與法治和實際生活中存在的聯系,也試圖利用生活化的情境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但是這些生活化的情境卻沒有實質性的教學內容,從而使得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流于形式。
二、基于情境教學法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策略
(一)活用技術,激活課堂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是當前中小學教學改革的重要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比缃虒W六年級“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教師要選取學生關注的重大國際時事,運用視頻、圖片、漫畫、文字等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對國際組織已有的認知經驗,組織教學活動,深化學生對中國與國際組織關系的認識與理解。上好思政課,以活用信息技術為突破口,實現課堂講授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才能把有意義的事情講得有意思,增強道德與法治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二)情境體驗,提升感悟
“一個完整的德育過程,應該是體驗者的認知活動、體驗活動與踐行活動的結合。”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他們”這一課時,為了教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尊重勞動者,學會感恩他人,樹立正確的職業(yè)觀,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的體驗活動:準備廚師大勺,讓學生模擬廚師不停翻炒的動作;讓學生站在過道里,在教師的指令下,連續(xù)做站立、下蹲撿垃圾的動作;讓學生咬住筷子,模擬空姐練習微笑的動作。這樣的模擬體驗活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各行各業(yè)工作人員的不容易,是他們的辛勤付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我們應該學會感恩。又如教學“健康游戲我常玩”,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背對背夾氣球”游戲,讓學生感受到游戲給身心帶來的益處,學生在玩中學會分辨有益和有害的游戲,自主地意識到多玩健康安全游戲的益處。再如教學“人民選出的代表”,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縣人大代表選舉這一情境,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參與體驗,感受選舉是公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徑。根據教學內容,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創(chuàng)設出相應的情境,催生道德情感,內化道德認知,以收到明理導行的教學效果。
(三)引入熟悉生活現象,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體驗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包含大量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內容,這些內容在教材中以知識點的形式存在,隱藏在“學習伴我成長”“走近我們的老師”“生命最寶貴”等各個課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提煉其中的生活元素,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將學生眼中的生活現象作為課堂的主要資源,為學生搭建體驗式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思考生活現象,在思考中獲取課程知識,形成對這些現象、知識的深刻理解。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既能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學更感興趣,同時也能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靜.“情境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J].山東教育.2020(Z1).
[2]夏曉蕾.基于情境教學法深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價值的探索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