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教育中,常常有“學困生”的存在。因情況特殊,學困生的教育有其獨特性和非常規(guī)性,為教學中的難點。本文借助相關實際經(jīng)驗,淺談初中教育中對學困生的教導和轉化,分享教育工作的經(jīng)驗,討論教書育人的心得和方法。
關鍵詞:初中教育,學困生,教導和轉化,教書育人
一、文章背景簡述
在義務教育體系中,小學和初中教育多以農(nóng)村和鄉(xiāng)鎮(zhèn)為基礎。其中初中教育階段,學生因基礎不同,會產(chǎn)生明顯差異分類。學困生作為其中的一類,常常成為教學上的難點。
筆者從事農(nóng)村教學工作三十余載,轉任多所學校,任職多項崗位。期間,遇學生無數(shù),遇困難無數(shù),歡笑和收獲多不勝數(shù),淚水和感慨也數(shù)之不盡。
多年教育中,總遇到很多學困生。學困生們學習成績較差,因而常有同學瞧不起、家長怨恨多、教師評價低的遭遇。又由此自信心缺乏,產(chǎn)生嚴重的自卑感,進而導致學習愈差、怨恨愈多、嘲笑愈甚,陷入惡性循環(huán)。
面對這種情況我時常反思,教書育人本只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豈能對不同學生分門別類、區(qū)別對待。教師有責任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這些學困生,花費更多的精力去關愛他們、理解他們,使他們和其他學生一樣能夠感受生活的溫暖,享受學習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有感于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學困生轉化工作談一下自己的感受與認識,希望能拋磚引玉,引起各同行和各相關人士的認同和指正。
二、學困生簡述
(一)學困生的形成
1.學習基礎的薄弱。小學與初中是一脈相承的,不同學校教學質(zhì)量有一定的差距。部分學生在小學階段基礎不好,進入初中后,對課程理解困難,對學習興趣缺乏,對作業(yè)簡單應付,尤其課外作業(yè),只抄寫他人的甚至干脆不做,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huán),淪為學困生。
2.學習習慣的錯誤。較多的學生在小學階段依賴他人,懶散成性,未能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學習習慣。到了中學階段,課程增多、內(nèi)容加深,但學生卻依舊沿用原先的方法,保持原有的心態(tài),未能及時適應新的環(huán)境,更改新的學習態(tài)度。
3.學習技巧的缺失。部分小學教育多為機械式重復記憶方式,未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升入初中后,學生面對需要理解掌握的知識撓頭苦笑,缺少學習的技巧,不能適應中學的學習進度,造成學習困難,繼而放棄學習。
4.家庭的原因。農(nóng)村學生家長中,多數(shù)文化程度偏低,對子女的教育缺乏。更有較多的父母外出務工或忙于田間勞作,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或由隔代老人代為履行監(jiān)管之責。此類情況下,父母對子女缺乏親情撫慰,孩子缺失成長過程中必要的家庭教育。多年教育中,常遇到家長發(fā)現(xiàn)子女學業(yè)不好后,只會一味地打罵、訓斥情況。學生容易產(chǎn)生逆反心理,自暴自棄。
5.自信心的不足。一時的成績較差,卻引起個人自信心的丟失,不再相信進步的希望,不再看到讀書的出路,甚至產(chǎn)生了輟學的念頭。
(二)學困生的特點
學困生相較于普通學生,表現(xiàn)出較明顯的差異特點,主要有以下表現(xiàn):
1.智力發(fā)展水平偏低
智力發(fā)展水平普遍低于同齡學生,對于知識理解緩慢,不易變通,學習上事倍而功半,停滯于困難狀態(tài)。
2.性格問題明顯
多表現(xiàn)為內(nèi)向、敏感的性格,表現(xiàn)在外呈現(xiàn)出與科任教師的敵對狀態(tài),如不聽講、不交作業(yè)、不守紀律,甚至逃學。
3.無良好習慣
家庭教育薄弱、長輩溺愛、懼苦怕累、依賴性強、動腦性差,無法形成良好的個人習慣。
4.易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
學校附近常有電子游戲廳、網(wǎng)吧等娛樂場所,學生自控力差,難以抵擋外界環(huán)境的誘惑。
5.行動力缺乏
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足,學習態(tài)度消極,馬虎從事。
三、學困生轉化的實踐與探索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每一位學生都是國家未來的基石。學困生的轉化是漫長、細心和困難的工作,但卻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重要體現(xiàn),是每個教師責無旁貸的重擔。
本人借助多年轉化成果,簡單分享以下實踐經(jīng)驗:
(一)讓課堂成為轉化學困生的主陣地
學困生由于基礎差、底子薄,在課堂上往往充當陪襯的角色。因此要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質(zhì)量,課堂教學尤為重要。
1.講授學困生聽得懂的課堂知識
日常授課中,應盡量讓學困生聽懂授課內(nèi)容,在講授新知識的關鍵處,在講解易錯題的重點時,需對學困生進行特別的提醒。尤其確保學困生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屏除外界因素的干擾,使之形成有意識的注意力。
在講解重點、難點時,應考慮到學困生的認知水平,有意識地放慢教學速度,利用通俗的語言,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并可利用掛圖、板畫、動作演示、播放課件等手段,增強直觀性,降低難度,便于學困生理解。
2.建立學困生獨立的思考能力
在課堂的提問中,應給予學困生更多的參與機會,給學困生預留一定的思考時間,讓他們復述所講內(nèi)容或回答簡單的問題,爭取每一節(jié)課都有收獲。
對學困生的提問應有一定的優(yōu)先考慮,讓他們有優(yōu)先展示技能的權利,必要時可引導其思考后再指定其回答。
對知識的練習應盡量安排在課內(nèi)進行,注重在課堂內(nèi)完成對學困生的啟發(fā)和輔導。對學有所得的學困生多鼓勵、多表揚。對收獲較少的學困生,更要耐心地分析原因,對癥下藥予以解決。
3.創(chuàng)造學困生多讀、多議的條件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造讓學困生反復誦讀的條件,間插著進行提問、啟發(fā)。在討論問題時,應鼓勵學困生開口說、大膽議。
部分條件下,可先讓優(yōu)秀學生發(fā)言回答后,再鼓勵學困生復述正確的思考過程,體會便捷的學習思路。也可提出類似的問題,鼓勵學困生獨立完成思考的過程。
課堂交流中,實行“說一遍、議一遍”的方法,強化學困生重復自己的成功經(jīng)驗,誘導他們進入更高的思路水平?!疤惶?,摘到桃”,終能品味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4.提供學困生改正錯誤的機會
學困生大多具有自卑的心理、不良的學習習慣,多不愿暴露自己的缺點,不肯面對自己的短處。教師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困生大膽地表露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不可視而不見,不可欲蓋彌彰。
在分析評講作業(yè)時,應讓學困生有更多的機會到黑板板演,讓他們在糾正錯誤的同時得以提高。
(二)讓愛心成為學困生轉化的主動力
在與學困生的交往中,作為教師,應首先進行詳細的調(diào)查,摸清楚他們的愛好、學習習慣、掉隊原因以及困難所在。之后應多做家訪,盡量爭取家長的主動配合,并尋求他們的幫助。
在與學困生之后的交往中,重點關心,多做呵護,視為子女。尤其一些父母離異的學生,性格格外內(nèi)向、孤僻,自卑嚴重。日常交往應更加主動給予親人般的愛護。課內(nèi)課外,經(jīng)常進行心理溝通與交流,多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和生活狀況,并在生活上給予足夠的關愛和幫助。特別是在課外活動、公開場合時,常和他們親密交談,實現(xiàn)“親其師”“信其道”的順利過渡和轉化。
(三)加強學法指導,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本人一直注重對學困生學習方法的教學指導,總結出一系列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優(yōu)秀生如此,學困生也應如此。
1.灌輸主動學習的概念
主動學習是良好自信心的表現(xiàn)。需要對每個學生都灌輸不需督促而能主動學習的概念。盡力做到讓學困生也能在課堂上立刻進入學習狀態(tài),摒棄雜念,高效學習。
2.鼓勵提前預習的習慣
較多數(shù)的學困生均缺乏預習能力,不知道如何預習、從何入手,不清楚要達到的目的,也不明白預習與授課間的關系。有的學生雖在課前對教材粗粗看了一遍,也只是走馬觀花,無的放矢,起不到預習應有的作用。教師應根據(jù)教材的不同難度,不同教學目的和學生的不同基礎與接受能力等情況,提出預習的具體要求,使他們在聽課時知道重點和難點,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學困生的轉化過程中,更應該教導學困生通過預習教科書,獨立領會知識,形成能力。指引學困生通過自主查找資料,掌握聽課的主動權,建立課堂上的自信。笨鳥先飛非為笨,勤能補拙確為勤。
3.強化認真聽課的重要
課堂上,教師不僅用語言傳遞信息,還需會用動作、表情傳遞信息,用眼神與學生交流。如前文所述,對學困生更加強化課堂上的聽課經(jīng)驗,教導他們集中精神、專心聽講,指引他們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配合多提問、多討論、多復述,給予更多的表現(xiàn)機會、更多的肯定贊許。
4.培養(yǎng)多思善問的能力
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可以促進思考,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尤其可以提高學困生的心理素質(zhì)。培養(yǎng)學困生的“多思”,就是把知識要點、思路、方法、知識間的聯(lián)系、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等認真思考,形成體系。培養(yǎng)學困生的“善問”,就是讓其不僅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還要虛心向教師、同學及他人詢問,這樣才能提高自己。每個學生都應該努力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彌補自己的不足,學困生尤該如此。
5.指導課堂筆記與課后作業(yè)的完成
上課記好筆記,除了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聽課的效率外,對課后復習也有很大的幫助。課后作業(yè)的完成更是學習活動的延續(xù),是學生最基本、最經(jīng)常的學習實踐活動,也是反映學生學習狀況的主要方式。
因學困生的困難,在課堂上,教師應隨時注意其學習狀態(tài),指導其及時做好筆記,標注好重點和關鍵知識點。課外作業(yè)上更應該主動交流,主動指導,必要時可跟蹤其完成狀態(tài)和作業(yè)思路?!伴_小灶”的待遇,更應該是為學困生而準備。
四、結束語
學困生轉化工作重點是學困生知識水平提高的循序漸進、學困生學習期望的逐步攀升。主要在于誘發(fā)其學習需要、培養(yǎng)其學習動機、重新喚起和穩(wěn)定其學習愛好,從中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本文僅借個人經(jīng)驗,淺析了學困生學習能力改進、心理定勢改變的方法,簡述了優(yōu)先檢測、優(yōu)先發(fā)言、優(yōu)先實踐、優(yōu)先批閱的理論,引申了愛心、細心、耐心、恒心鼓勵的思路。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困生的教育轉化工作不能期望一朝見效,需要教師付出愛心和寬容,更需要教師堅持不懈地努力付出。本人一點粗薄見識,供各方討論指正。
參考文獻
[1]李生濤.初中生心理健康課程教育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06):7-8.
[2]趙國榮.淺議學困生的教育轉化策略[J].新課程(下),2018(04):258.
[3]王等堂.學困生轉化淺議[J].中國校外教育,2013(02):21.
作者簡介:湯慶文,男,1964年1月出生,漢族,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人,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于嘉祥縣第三中學從事生物教學工作,主要致力于學校理科實驗教學的有效利用方面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