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浩博
摘 要:一個人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就是人格,它涵蓋積極的興趣、堅強的意志、高尚的思想、穩(wěn)定的動機等。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階段,也是人格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利用教材的理論知識結合生活實踐進行教學,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塑造和完善學生的人格,使學生獲得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人格;初中;道德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1-018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1.092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點在于其多樣性、多質性、潛在性,蘊含的知識面也包羅萬象,這有利于在整體層面豐富學生視野,拓展學生眼界。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為學生構建體系化的學習模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也應尊重初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秉承生本教育理念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讓學生感受到尊重和關愛,這才能夠使學生學會關愛他人,進而確保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同時為學生塑造良好的人格做好鋪墊。
一、以身作則,凸顯楷模作用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倍粋€人最優(yōu)秀的品質就是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尤其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應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去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在農村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雖然農村的教育資源相對落后,教師的教學能力也相對較弱,但農村教師更應用自身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去彌補教學資源不足的短板,以自身過硬的道德素養(yǎng)品質,去影響學生,感化學生,做學生的道德楷模,讓學生懂得只要擁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就是最大的收獲,同樣可以為社會做貢獻,以此幫助學生養(yǎng)成健全完整的人格。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但這種影響卻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逐步塑造學生的人格素養(yǎng)。所以,教師需要在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不斷學習充電,完善自我,從而達到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去感化學生的目的。
二、改變關系,促進師生平等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自主思維意識,對任何事情也會在自身層面做出分析和理解。尤其對于農村初中學生而言,由于其中一些學生是留守兒童,所以他們的心思相對更細膩和敏感。因此,教師更應秉承生本教學理念,在對學生了解和理解的基礎上,對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引導。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師居于課堂教學主體地位的模式,構建新型和諧、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能夠感到平等與尊重,這樣才能讓學生敞開心扉。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為對學生的人格進行塑造,教師應對每一名學生都有所重視,且做到一碗水端平,尤其不應對學困生有所偏見,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并不代表道德素養(yǎng)差。教師應善于發(fā)現每一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從而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的教育,進而為學生良好人格素養(yǎng)的形成做好鋪墊。同時,教師也應給予學生說話的權利,并注重傾聽學生的想法,同時應營造和諧、寬泛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并非課堂的獨裁者,而是與學生進行共同學習的教育引導者,這會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將道德與法制教育的內涵對學生進行講解,并對其中存在的案例進行深度剖析,自然會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效率。此外,教師也應注意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尤其對于農村學生,有一部分由于父母在異地工作,無法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導致他們心理會缺乏自信。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學生無法全情投入到學習中。所以,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即便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對,也應鼓勵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并逐漸將正確的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循序漸進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信心,以此在讓學生產生成就感的同時,也可以提高道德與法治學習能力,從而利于完善學生的人格素養(yǎng)。
三、傳授方法,實行啟發(fā)教學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文盲”的定義并非不認識漢字的人。沒有一個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等都屬于學習能力弱的人。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傳授給學生學習課程的方法,讓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確保教材內容更具真實性,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增強學生的學習代入感,使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思考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并逐步完善自身的思考意識,將自我的思想、教材內容進行有機融合,使學生能夠形成自身的道德與法治價值觀念。同時,也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掌握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以此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能力。此外,由于每名學生的個性特征都不盡相同,因此,教師也應對學生進行啟發(fā),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情況,自行尋找一個適合自我的學習方法,并逐步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能力,也能讓學生養(yǎng)成一種責任意識,懂得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在這種思想理念的引導下,學生的人格素養(yǎng)自然會得以有效提升和完善。
四、構建模式,培養(yǎng)健全人格
青少年在發(fā)展過程中,每一個階段的心理特征都不盡相同,尤其在初中階段,學生處于青春期,思想起伏較大。尤其農村學生,受環(huán)境和條件的局限,接觸的事物相對較少,因此思想相對閉塞。所以,在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環(huán)節(jié),教師更應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設計道德與法制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師應從心理品質教育和道德規(guī)范教育方面入手,并逐步向更多層面進行拓展,以層層遞進的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行。此外,教師也應明確培養(yǎng)學生健全完善的人格并非朝夕之功,它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教學內容的開展不應禁錮在某一個封閉的體系內,而是要為學生拓展環(huán)境,使學生認知一個更加全面的世界,開啟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新篇章。由于農村學習的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有限,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帶領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讓學生學習更新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為學生解開心理疑惑,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能力,使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更加趨向于完善,也可以進一步確保完善學生的人格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