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摘 要:社會即學校更為強調(diào)學生對于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以及學習過程與生活的結合效應,而這種效應對于初中語文教學而言,其指導意義極為明顯,更是解決當前初中語文教學過程所存在問題的重要手段?;诖?,本文針對當前初中語文教學過程、社會即學校教學思想所存在的問題以及該理念在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際運用進行初步研討與分析,希望借此可對相關教育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社會即學校;初中語文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1-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1.095
“社會即學校”理論起源于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這種以社會為背景的教學思想,大幅度提升教育資源對整個社會的利用程度,對于我國當前初中教育體系下的各個學科都有著極高影響力。運用“社會即學校”的思維,教育材料以及教育工具、教育環(huán)境都會得到極大改善,學生可學習的目標與對象大量擴充,教師亦可利用社會資源完成對現(xiàn)有教學素材的拓展?!吧鐣磳W校”的教學思想有效推動了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工作,并逐步讓教學工作走向生活、走向社會。然而,社會即學校教學思想與教學過程沒有做到有效融合。如何運用“社會即學?!苯虒W理論,形成更為科學合理的實踐手段,已經(jīng)成為當前眾多初中語文教師的關注核心。
一、當前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以及“社會即學?!苯虒W思想所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形式過于死板
我國很多地區(qū)的初中語文教學形式仍然沿用傳統(tǒng)教學思維,教師填鴨式教學,學生被動去接受,在這種背景下,學生本體思維被嚴重壓制,學生只能在教學過程中被動去學習,被動去記憶。這種機械且死板的教學手段讓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無法與生活及社會聯(lián)系到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潛力無法得到有效調(diào)動,語文教學被局限于狹窄空間,教學質(zhì)量嚴重受限。
(二)對信息化教學手段利用頻率過低
近些年,我國在信息化教學層面投入大量精力與物力,并針對信息化教學過程所需要注重的各項內(nèi)容進行極為廣泛的探討與普及。但是,受到年齡等因素限制,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對于信息化教學手段的認知程度不高,對其在實際中所起到的教學作用亦不認可,教學過程仍然局限于自身的思維與自身的經(jīng)驗,即沒有貼合時代潮流進行信息化層面的研究與分析,更沒有針對自身教學過程所存在的弊端進行改進,最終導致整體教學效果長期得不到改善與優(yōu)化。
(三)學生與教師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的溝通橋梁
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絕大多數(shù)來自教師的傳授,而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的互動行為,直接決定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當前,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對于師生溝通環(huán)節(jié)不夠重視,甚至片面認為課堂提問就是在進行師生溝通,對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在知識學習過程中所表露出的情感更是沒有進行有效關注,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橋梁沒有全面形成,進而導致“教師不了解學生,學生不喜歡教師”的惡劣教學局面。
(四)教學內(nèi)容過于單一
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掌握靈活的閱讀技巧與寫作技巧,并充分利用所學到的知識,結合生活實際,提升自身的語言溝通能力與應用能力。但是,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單純依靠書本上的知識內(nèi)容,沒有結合生活與網(wǎng)絡對教學內(nèi)容實施進一步豐富與完善,最終導致教學內(nèi)容單一,嚴重影響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學習深度與學校效率。
(五)教學過程沒有注重課外與課內(nèi)的有效結合
課外閱讀可以有效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其對各類文學素材的理解能力以及自身的思維空間能力,從這一角度分析,課外與課內(nèi)的有效結合,是實現(xiàn)高效率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但是,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單純將語文教學定義為語文課堂教學,對于學生課外活動沒有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學生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與拓展閱讀的習慣,進而導致學生在寫作與運用過程中素材相對貧乏。
二、“社會即學?!钡膬?nèi)涵與實施意義
(一)“社會即學校”理論的內(nèi)涵
這個理論就是指在實際開展教育期間,不可脫離社會。社會是人們生活的地方,很多的活動組織都離不開社會,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將社會理解為學校,社會也屬教育范疇。以陶行知的主張可以看出,社會中各項組織活動均屬于教育內(nèi)容之一,每個獨立個體都可是受教育者或是教育者,各個活動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教育活動就是需要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整個過程之中,以社會生活為切入點、以自身視角出發(fā),明確自己具體所需的教育。
(二)“社會即學?!钡膶嵤┮饬x
“社會即學?!崩碚撃軌?qū)崿F(xiàn)大眾教育的廣泛普及,使得更多的人可以意識到教育所存在的問題,進而可以優(yōu)化傳統(tǒng)教育活動中無法貼合實際生活的問題,對今后的教育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和指導意義。
三、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對“社會即學?!苯逃枷氲倪\用探討
(一)考察生活,引入生活,從思維層面提高對“社會即學?!苯虒W思想的理解深度,將語文與生活全面結合
認可生活對語文教學過程所存在的價值,是實施社會即學校教育思想的前提。學生所學習到的各類知識,是教育工作者對各類社會生活的有效總結。因此,將社會與生活結合,也是全面提高初中語文教學創(chuàng)造性與活力的重要手段。語文教學與生活的全面結合,首先可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自身所學知識的用處以及對知識的認可力。其次,可全面帶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提高其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與學習熱情。最后,社會化教學過程可以讓學生對生活擁有更為全面的認知,可用更為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中的各類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