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力 陳杰
〔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的光輝篇章,它昭示了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重要路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完成這一偉業(yè),有三個十分重要的內在根由。首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與中國文化血脈中具有的開放、包容基因緊密相連;其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適應了馬克思主義自身發(fā)展的客觀需求,即馬克思主義必須在民族化中開拓前進;其三,中國共產黨人成功建構了中國話語體系的馬克思主義,特別鮮明地體現在方法論、理論主題和時代內涵的民族化上。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毛澤東思想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21)05-0074-09
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創(chuàng)造了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的時代偉業(yè),即創(chuàng)立和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這對于馬克思主義的自身成長以及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均具有歷史性的意義。這一偉業(yè)的開拓極為不易,中國共產黨能夠得以完成絕非偶然。這是與中國共產黨的自身特點聯(lián)系在一起的,并更深刻地關聯(lián)到中國文化的特質,關聯(lián)到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時代進路。以毛澤東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創(chuàng)建了民族性、時代性的新體系,譜寫了馬克思主義的新篇章。
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溯源
從文化的大視野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是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形態(tài),是一種外來文化被吸收、消化并孕育出新的文化形態(tài)的文化過程。能夠成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絕非偶然,它有著深深包容在中華文化中的內在機理。
中華文明在相當廣闊的地域空間生長、繁衍、展開,猶如千百條涓涓細流匯聚成奔騰的江河大海,最終形成了幅員遼闊的大一統(tǒng)、多民族國家。這在人類文明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所帶來的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在自身的發(fā)展進程中,經歷了長期的、無數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整合,由此塑造出這一文化極為突出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它不僅不排斥其他不同的文化,還十分善于同它們相處、交流,并且在這一過程中豐富和發(fā)展自己。根據這一突出的特點,中華文化也可以稱之為“和”的文化。
中華文化重視“和”的價值,對其不僅有豐富的論述,而且極為深刻地將它同社會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聯(lián)系起來。最早進行這一論說的典型代表,是西周的史官史伯。西周太史史伯在分析天下的興衰成敗時,做了一段哲理性的分析。他認為,西周將亡,其原因就在于周王親小人,遠賢臣,專斷一統(tǒng),是“去和而取同”。這樣是很危險的,因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他在“和”與“同”之間作了一個重要的區(qū)分,認為這從根本上影響事物的生存和發(fā)展。二者的本質區(qū)別在于:“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也。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調口,剛四支以衛(wèi)體,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紀以立純德,合十數以訓百體?!呛跸韧跗负笥诋愋眨筘斢谟蟹?,擇臣取諫工而講以多物,務和同也。聲一無聽,色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王將棄是類也而與剸同。天奪之明,欲無弊,得乎?” (《國語·鄭語》)?!昂汀痹谶@里既是一種狀態(tài),也是一種行為,是兼容并蓄、取長補短的處事方法和治國方略,與“同”形成鮮明的對照,后者是單一的、排他的、自我封閉的,因此必然“同則不繼”。史伯認為,這兩種不同的方法方略,導致不同的結果,并深刻影響社會發(fā)展。
“和”不僅僅是思想家的論說,也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實踐?!渡袝钒选昂汀弊鳛橐环N基本的社會管理原則:“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尚書·堯典》)
儒家思想很重視“和”??鬃訌膫€體行為和治國理政兩個層面來論述“和”。從個體行為層面來說,孔子用它來判別兩種根本不同品行的人,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 子路》),使這一行為成為君子和小人的試金石。后來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解讀孔子的這一思想,更進一步揭示兩種不同行為的內在根由:“和者無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親”。從治國理政層面來說,孔子將其作為最為重要的治理行為,強調“禮之用以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論語·學而》),認為這種行為適用于大大小小各種場合,是治國理政的基本行為方式。
儒家經典《中庸》論述的中庸之道與“和”文化有著內在的關聯(lián),將“中”與“和”作為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加以論述,認為“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逼鋵Α爸泻汀钡恼撌錾钊氲秸握軐W的層面,將其作為居廟堂之高的至上追求,深刻體現了儒家的治國之道。
儒家“中和”的立場,不能不說是這一時代寶貴的政治價值觀,漢初在諸子百家中選擇儒家學說為主導,這種政治立場和價值觀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可忽略的因素。表面上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違背了“和”文化的宗旨,但實際上是利用儒家思想完成了對諸子百家的整合。劉澤華先生對此有深刻的洞悉。他認為:從漢初開始,各個學派之間的交融合流已經成為時尚,許多著名的思想家,如陸賈、賈誼、主父偃、公孫弘等,都是雜學之士,即使是董仲舒,其思想也是以陰陽五行融入公羊春秋等。所以,漢武帝實際上是明倡儒學,實際兼采百家。〔1〕儒學比較集中體現了中國文化“和”的特點。
中國“和”文化的這種開放性和包容性,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在對待和借鑒不同的文化、外來文化方面,展現出獨特的優(yōu)勢。這對于整合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對域外的、遠方的文化的交流借鑒也頗為成功,甚至是對于具有完整信仰體系的文化,也被善待和養(yǎng)育在中華大地上,這在人類其他的文明進程中,往往會導致所謂的“文明的沖突”,直至產生極大的破壞效應,而在中國,卻能夠和睦相處、相得益彰,這簡直是人類文化史的奇跡。
我們可以把這種奇跡稱之為“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佛教的中國化。佛教是具有相當系統(tǒng)完整信仰體系的文化,在全世界廣為傳播,在中國也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成就恰恰是建立在佛教中國化基礎之上的。佛教在公歷紀元前后就開始傳入中國,它在中國的發(fā)展過程,實際上也是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佛教中國化越是成功,它在中國的傳播越是廣泛。在中國產生了重大影響的佛教流派,如禪宗、天臺宗、三論宗、法相宗、律宗、華嚴宗、凈土宗等,都是由中國僧人直接創(chuàng)立和加以闡釋的。予以透視可以發(fā)現,這些佛教的流派已經迥然不同于其輸入地的景況了,已然具有了鮮明的中國特色,盡管也遵從漢譯印度佛經,但最重視的卻是各宗創(chuàng)始人的著作,如《六祖壇經》這樣的著述,基本依托的是講中國話語的佛經,禪宗是典型的代表。
禪宗在基本的人性分析方面,就讓佛教皈依了儒家的性善論。六祖惠能認為“人人皆可成佛”,活脫脫地對應了儒家“人人皆可為堯舜”的命題?;菽芴岢懊餍囊娦浴?,常言“唯向心內領悟”“即心即佛”,當然是暗合了儒家修身養(yǎng)性、修齊治平的理路。
禪宗對佛教最重大的改造是把“入世”和“出世”結合起來。中國人重視世俗生活,看重祖宗崇拜,如果固守佛教原有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出世思想,中國人顯然難以接受。禪宗明智地把“入世”和“出世”結合起來,創(chuàng)立了“農禪”的生活方式,即既要“參禪”又要進行生產勞動等世俗生活,所謂“劈柴擔水無非妙道,行住坐臥皆在道場”。在家里都可以信佛,可以敬祖宗,與敬菩薩不沖突。融入這些關鍵性的中國元素,禪宗以及佛教也就大踏步地走進了中國的社會生活。
毛澤東十分看重佛教的中國化進程和特點,長期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林克同志回憶,毛澤東“對禪宗更為關注,對禪宗六祖慧能尤其欣賞,《六祖壇經》一書,他經常帶在身邊”?!?〕1959年在同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談話時,毛澤東說:佛經也是有區(qū)別的,有上層的佛經,也有勞動人民的佛經。他把六祖慧能的佛經歸為勞動人民的。〔3〕很顯然,毛澤東把中國化同大眾化聯(lián)系起來,即只有人民大眾接受,才會有真正的中國化。
佛教成功的中國化絕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獨一無二的,它是中國文化包容性、開放性的代表性體現。這種寶貴的屬性是中華文明數千年演進中養(yǎng)育出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博大的胸懷。擁有這樣一種精髓,使得不同文化之間的相處并非你死我活、零和博弈,從而成功地避免了往往一種文化的興起,就是另一種文化的滅亡,文明不斷地被腰斬,無法持久綿恒地發(fā)展下去的景況。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的數千年不斷的文明,中華民族成為唯一數千年不斷成長、不散不離之民族,這就是內在的基因密碼。
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影響到一大批東方國家。作為一種外來文化,都必然要面臨如何滲入到特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活中的問題和挑戰(zhàn),中國在馬克思主義傳播中最為成功、取得最偉大成就,誕生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沒有數千年養(yǎng)育的中華文化開放性、包容性的內在基因是難以想象的。
二、 馬克思主義發(fā)展中的時代訴求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然是中國革命的重大命題,但它又不僅僅是中國革命的命題,只有將之置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進程以及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進程中考量,才能夠進一步認識這一命題展開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性貢獻。
馬克思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闡釋了人類社會發(fā)展,揭示了最基本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也開始了人類按照社會發(fā)展固有的規(guī)律來推動和促進社會發(fā)展的新紀元。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勞永逸建構成功的,而是一個不斷發(fā)展和展開的進程。這種發(fā)展和與時俱進的屬性,恰恰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生命力的精彩體現。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是不會畫上句號的,但它有逗號,這“逗號”就是它鮮明的階段性特征。
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自然是馬克思主義壯麗日出的奠基階段的偉大作品,它讓真理的陽光照亮了人類前進的道路,終結了在黑暗中摸索前進的歷史。在人類既往的歲月中,從來沒有一種思想或理論如此深刻地影響整個世界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如此輝煌的社會發(fā)展成就。這當然要歸功于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發(fā)展基本規(guī)律的闡明??v觀馬恩的理論體系,他們首先是創(chuàng)立了唯物史觀,提供了正確認識和解剖人類社會的科學武器;繼而從剖析商品入手,發(fā)現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確立了剩余價值學說,揭穿了資本主義是合理的、美好的、永恒的社會制度的謊言,為社會主義革命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由此,無產階級政黨誕生,掀起了為實現共產主義美好理想的波瀾壯闊的偉大運動。所以,馬恩所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階段,是整個人類從蒙昧到覺醒的階段,開始了先進階級用科學理論改造和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新紀元。
馬克思主義誕生后的實踐證明,在具體的社會革命中,除了必須把握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外,還應該研究和把握不同時空條件下,即不同民族、國家以及不同時代條件下的社會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否則,社會主義革命也不能夠取得成功。馬恩一方面主要貢獻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另一方面,也提出和初步闡述了與民族性、時代性相耦合的社會發(fā)展的特殊規(guī)律問題。被稱為馬克思“東方社會”的理論就是其典型的代表。
實際上,是俄國革命首先把馬克思主義的民族性、時代性問題凸顯出來。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思考俄國革命時,俄國革命者意識到俄國國情不同于歐洲發(fā)達的工業(yè)國,應該如何推進俄國的革命產生了不同的看法。俄國革命者曾經寫信請教馬克思。馬克思在同他們的通信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觀點,其中,馬克思特別突出地強調了社會主義革命應該考慮民族特性的問題,毫不客氣地批評了那種把自己相關理論泛化的觀點,“他一定要把我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fā)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它們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以便最后都達到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fā)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最全面的發(fā)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tài)。但是我要請他原諒。(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4〕。
馬克思是偉大的思想家、革命的宗師,但他不僅不越俎代庖地指揮俄國革命,甚至堅決反對簡單地套用自己的相關理論。這意味著什么?顯然已經很清楚地表明,馬克思已經把俄國革命同歐洲發(fā)達國家的革命區(qū)分開來了,意識到俄國革命應該有與自己民族性相吻合的特色和特殊規(guī)律,應該予以新的探索和研究,而不是沿用現成的理論。馬克思的這一態(tài)度在給俄國女革命家查蘇利奇的回信中體現得十分清楚。〔5〕馬克思的復信有4份手稿,第一封手稿洋洋灑灑寫了七千多字,還沒有寫完馬克思就棄之不用,再寫第二封,也寫了六千多字,仍然在沒有寫完的情況下再重新著手寫第三封,然而也沒有終稿。最后的第四稿是完整的回信,但只有五百多字,不到第一封復信的十分之一。特別是終稿沒有提及到后來被普遍認為是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核心問題,即所謂跨越卡夫丁峽谷的命題。盡管這并不會影響這一命題本身的重大價值。顯然,馬克思認為這是一個新的重大命題,不應該草率、簡單地回答。這充分體現馬克思的科學態(tài)度,更重要的是在于它預示了馬克思主義發(fā)展新的生長點?,F實的情況是,一大波非西歐國家在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基礎上逐步掀起了社會主義運動,如果簡單照搬西歐工業(yè)國社會主義革命的經驗,并不能夠有效地解決自身的問題,因此,創(chuàng)造不同于歐洲工業(yè)國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就成為馬克思主義新的重大命題。
列寧首先把馬克思主義運用到不同于西歐環(huán)境,成功破解了俄國革命一系列新的問題。列寧的成功在于他超越了那些機械理解馬恩本本的理論家,他說得很清楚:“不用說,按考茨基思想編寫的教科書在當時是很有益處的?!贿^現在畢竟是丟掉那種認為這種教科書規(guī)定了今后世界歷史發(fā)展的一切形式的想法的時候了”〔6〕。列寧立足的基點,是俄國的特殊性。他深刻指出:“俄國是個介于文明國家和初次被這場戰(zhàn)爭最終卷入文明之列的整個東方各國即歐洲以外各國之間的國家,所以俄國能夠表現出而且勢必表現出某些特殊性,這些特殊性當然符合世界發(fā)展的總的路線,但卻使俄國革命有別于以前西歐各國的革命,而且這些特殊性到了東方國家又會產生某些局部的新東西?!薄?〕
應該說,是列寧首開了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先河,列寧主義最大的貢獻,就是成功地解決了俄國這樣的非西歐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成功地實現了社會主義由理論到現實的飛躍。而這一飛躍,恰恰是建立在重視社會主義革命的民族特性和特殊規(guī)律基礎上的,如果只關注社會主義運動的普遍性,不注重特殊性的話,就不可能有列寧主義,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列寧把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稱為“奇怪的道路”。他說:“這場偉大革命是由我們這些落后的‘古怪的俄國人開始的…… 應當說,歷史走的是奇怪的道路:一個落后的國家竟有幸走在偉大的世界運動的前列。”〔8〕而這一“奇怪”卻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偉大發(fā)展。
給予宏觀的歷史透視,可以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到列寧主義時期,其主要的歷史使命就是要深入到社會主義革命的民族特色上來,創(chuàng)造出能夠指導不同民族和國家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列寧已經創(chuàng)造了典范。列寧去世以后,季諾維也夫在其《列寧主義》一書中指出,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的條件下的具體化和發(fā)展”〔9〕。這一定位應該說對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是頗有價值的。但斯大林認為,這是錯誤地把列寧主義局限在俄國的范圍內,應該強調其國際性。他指出,認識列寧主義必須“正確地指出列寧主義的國際性質,這正和社會民主黨人相反,他們認為列寧主義只適用于俄國一國的環(huán)境?!彼u季諾維也夫等人認為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俄國實際情況中的應用”的觀點,指出這是“把列寧主義從國際無產階級的學說變成俄國特殊情況的產物”?!?0〕斯大林的這種認識,強調列寧主義的普適性,抹殺了列寧主義的民族特點,這帶來的一個嚴重后果,就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教條化,阻礙了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成長,這種傾向蘇共始終沒有糾正。
毛澤東1938年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命題,“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這當然是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但站在更高的視野上看,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時代發(fā)展使命的科學破題,開始譜寫馬克思主義20世紀的新篇章,即:馬克思主義必須要解決民族化的問題,才能夠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得到發(fā)展。這實際上也是對馬克思當年東方社會問題思考的精彩回應。它精彩就精彩在準確秉承了馬克思的思想,沒有把他們立足于西歐分析的成果上升為一般歷史哲學,而是按照馬克思命的題目來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很清楚,中國共產黨超越了蘇共對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理解,蘇共中央反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盡管由于這一因素在刊印時,將之修改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11〕,但這并沒有影響中國共產黨努力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在百年的奮斗中創(chuàng)造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偉大成果。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馬克思主義的當代發(fā)展必須走民族化的道路。科學理論的主題和使命,不是由它自身確定的,而是由它應對的時代挑戰(zhàn)和社會發(fā)展訴求決定的。社會主義革命要展開和取得進一步的勝利,必須把握不同的國情和民族特點;“一鍋煮”地推行某一種模式,教條主義地強調統(tǒng)一的“本本”,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總的來說是功大過小,其在指揮中國革命中所犯的錯誤,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把握好中國的國情,不懂得中國革命自身的規(guī)律。所以,毛澤東大聲疾呼,“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12〕。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就,也是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的偉大成果。非常重要的在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開創(chuàng)性地解決了馬克思主義應該如何發(fā)展的時代之問。中國共產黨人的回答是極為出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的偉大成果,是以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功實踐、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發(fā)展奇跡來予以證明的,它同樣也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必須走民族化的道路。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當代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杰出貢獻。
從反面教訓看,教條化地對待馬克思主義,不與本國革命和建設實際相結合,不與本國歷史文化相結合,摒棄民族特色,推行的是社會主義的模式化發(fā)展,即使在一定的時段內能夠取得一定的進展,但最終經不起歷史的檢驗。因為這樣的理論既缺少特定民族的歷史根基,也忽略了對所在國家社會發(fā)展特殊規(guī)律的研判,用“本本”和“模式”來應對現實,最終走上了絕路。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證明,社會主義的道路應該是多樣化的,相應地,它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也必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時代訴求。中國共產黨首先把握了這一規(guī)律,排除各種干擾,卓有成效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用它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輝煌成就,同時再一次展現了馬克思主義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力量。
三、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建構的創(chuàng)新
首先,中國共產黨人非常成功地完成了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中國化。要完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建構,基礎性的問題是如何闡釋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的方法論,對于落后的中國、文化程度不高的民眾而言,這是非常不容易的。用中國的話語、大眾的話語解讀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使得具有歐洲語言風格、德意志民族思維方式的先進科學理論,能夠被中國民眾聽得懂、把握得住,這一先進的科學理論才能夠在中國扎下根來。
1920年,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時,他根據日文版、對照英文版,反復了解法國、德國等西歐國家工人運動的情況,結合中國國情,使用了大量中國知識界流行的現代社會科學語匯,最終才完成翻譯工作。
比語言表述風格更為關鍵的,是理論體系的科學方法論。毛澤東對此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他指出:“如果離開了唯物的辯證的方法,就會只是胡鬧一頓,決無好結果可言”〔13〕,“我們反對主觀主義,是為著提高理論,不是降低馬克思主義。我們要使中國革命豐富的實際馬克思主義化”〔14〕。1937年,毛澤東完成了“兩論”,即《實踐論》和《矛盾論》,對唯物史觀和辯證法予以了中國化的闡釋。前者精辟論述了實踐對于認識的重要性,把唯物史觀的核心命題解剖出來,而且是針對中國教條主義的批判性解剖,由此才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長的基石;后者結合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用“矛盾”的理念闡釋唯物辯證法的精髓,使得深奧的辯證法形象生動,并且是完全的中國風格和氣派。“兩論”立足于中國的歷史文化和革命實踐,牢牢抓住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方法論的核心命題,使馬克思主義真正開始在中國扎根和激活了。
在實踐論基礎之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發(fā)展動力。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如果把實事求是放到理論和實踐的關系當中,放到認識論的運動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它強調了什么。認識論的展開是從實踐到理論,理論再回到實踐當中,再指導實踐,再檢驗理論,再進一步升華,如此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從實踐與理論互動當中可以清楚看到,實事求是強調的是從實踐當中重新提升理論,而不是強調理論主導實踐的環(huán)節(jié)。毛澤東在這個命題提出來之前,大聲疾呼反對“本本主義”,即:中國化的問題重在理論創(chuàng)新。所以,實事求是強調了認識論中理論發(fā)展的這個環(huán)節(jié),從實踐當中檢驗和再次升華理論的環(huán)節(jié)。這就提供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動力。
對矛盾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則為科學把握中國的發(fā)展規(guī)律提供了方法依據。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了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內在動因?;久苤浴盎尽?,是因為它深藏在社會表象背后,而治國理政除了要把握社會發(fā)展的深層動因之外,迫切需要妥善處理外化的社會矛盾。中國共產黨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提出“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方法,并依據國情進行了實踐探索。對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推動建立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贏得戰(zhàn)爭提供了重要基礎;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促進了全黨全國工作重心的轉移,迅速改變了落后的社會面貌;當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提供了重要指導。
其次,中國共產黨人成功地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主題的中國化。這是因為,只有著眼中國場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深深嵌入到解決中國問題的實踐之中,方法論的中國化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同樣,方法論的中國化其目的在于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更加適配于中國國情,以更好地解決中國問題。共產國際曾經強調社會主義應該推動“整個運動的國際化”,“使每一個國家的利益服從國際范圍內的共同的革命利益”〔15〕。中國共產黨人打破了這一框框,實現了革命重心的轉移,以適應新的時代特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主題的建構就是:將世界革命的主題徹底轉變到中國革命和建設上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立足于中國的現實、解決中國的問題。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就是促進中國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人民幸福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總的歷史使命又明顯區(qū)分為三個大的發(fā)展階段,即中華民族的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階段。中國共產黨人首先完成了站起來的歷史使命,這就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偉大成果毛澤東思想,系統(tǒng)闡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問題,毛澤東指出:“所謂新民主主義的革命,就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國的社會必須經過這個革命,才能進一步發(fā)展到社會主義的社會去,否則是不可能的”〔16〕。圍繞著新民主主義革命,一系列與之密切相關的革命路線、綱領、領導力量、革命的對象、革命的同盟軍等問題,也得以理論化。實踐證明,這一理論創(chuàng)新符合中國實際,引領完成了中華民族站起來的歷史使命。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發(fā)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然而,對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經典作家不可能越俎代庖解決這一問題。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形成的蘇聯(lián)模式,實踐證明生搬硬套并不能產生好的效果。1956年,毛澤東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強調“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7〕經過三十多年的艱辛探索,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中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18〕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始了第二次飛躍,最終形成了科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引領中國完成“富起來”的歷史使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的主題。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時代發(fā)展,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tǒng)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創(chuàng)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將引領中國“強起來”的偉大歷程,深刻改變人類現代化的格局,前所未有地展現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也前所未有地展現馬克思主義改造和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力量。
最后,中國共產黨人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演進的時代性。社會發(fā)展的科學理論反映時代的本質訴求,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時代最燦爛的精神之花。恩格斯有過深刻的闡述:“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因此,關于思維的科學,也和其他各門科學一樣,是一種歷史的科學,是關于人的思維的歷史發(fā)展的科學?!薄?9〕《共產黨宣言》開篇就分析時代的特點,由此宣告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列寧對帝國主義時代的深刻分析,成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的基本理論前提。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必須深入解析中國社會發(fā)展與所處時代具有的屬性和潮流的內在關聯(lián)。中國為什么不走西式的現代化道路、為什么要走俄國人的路?中國共產黨人立足時代的高度予以了深刻的闡釋。
毛澤東正是基于時代的分析非常精彩地回答了中國為什么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因為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zhàn)和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十月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時代?!敝袊锩幱凇靶碌氖澜绺锩钡臅r代,“這是自有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以來無可比擬的大變化”〔20〕。近代以來已經落伍的中華民族,要改變面貌爭取走在世界的前列,沒有這樣時代洞悉基礎上的理論建構是根本不可能的。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進程與時代的進程相契合。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敏銳把握了時代的變化,科學作出“和平發(fā)展”時代到來的重大判斷,這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正如鄧小平所說:“這個判斷,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就是我們能夠安安心心地搞建設,把我們的重點轉到建設上來。沒有這個判斷,一天誠惶誠恐的,怎么還能安心地搞建設?更不可能搞全面改革,也不能確定我們建軍的原則和方向”〔21〕。即為一系列的理論建構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基本前提。
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鮮明特點,而其創(chuàng)新又展現極為突出的時代屬性,即使是在和平發(fā)展大時代的判斷以后,階段性時代特征的脈動也充分融入到理論的建構之中?!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對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緊密關聯(lián)著蘇東劇變的深刻教訓,關聯(lián)著無產階級執(zhí)政黨如何保持自身先進性,如何應對新的時代挑戰(zhàn)的空前考驗??茖W發(fā)展觀認識和回答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重大問題,直面的是現代化進程中經濟發(fā)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的復雜關系,特別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如何避免同一階段上諸多國家和社會普遍出現的嚴重問題和尖銳矛盾,從而創(chuàng)造出發(fā)展的新路。
黨的十八大以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時代進程更加同頻共振,新時代、新階段的重要定位為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了基本依據。首先是新時代的宏觀定位,習近平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22〕。這一嶄新判斷,標定了中國社會建設發(fā)展的時代坐標,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空維度,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基本依據。新階段更進一步聚焦新時代的階段性特征,更進一步地同理論和實踐的創(chuàng)新結合起來,譜寫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根據時代的脈動牽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領域的理論創(chuàng)新,深刻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基本方略,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始終站立在時代的潮頭。
〔參考文獻〕
〔1〕 劉澤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286.
〔2〕林克.我所知道的毛澤東——林克談話錄〔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140.
〔3〕黃麗鏞.毛澤東讀古書實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9.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6.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69.
〔6〕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8.
〔7〕 列寧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4.
〔8〕 列寧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45.
〔9〕 季諾維也夫.列寧主義〔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9:4.
〔10〕 斯大林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5-396.
〔11〕 〔12〕〔20〕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534,669.
〔13〕〔14〕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5,374.
〔15〕黃修榮,黃黎.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關系探源(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16〕〔19〕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7.
〔17〕毛澤東年譜(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557.
〔18〕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2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302.
〔22〕 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7.
【責任編輯:歐 露 劉彥武】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的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18ZDA009)
〔作者簡介〕孫力,華東理工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 200237;陳杰,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講師,上海 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