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要: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使得學生的想象力更加豐富,在閱讀文章的時候才能夠更加容易感受到古人所要表達的內容和寄托的情感。文言文閱讀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當中必須要掌握的重要內容,發(fā)掘文言文教學中的美育功能,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魅力,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正面積極的作用。文章中將結合小學語文的具體課堂教學分析,如何發(fā)掘出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的美育功能。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言文;美育功能
一、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直觀的文言文審美氛圍,引導學生樹立審美觀
我國當前的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很少有教師會意識到,要利用文言文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或者說,即使有教師認知到了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性,也沒有采取正確的教學方式,沒能體現(xiàn)出文言文教學美育的效果。因此教師應當從教學方式上進行改變,善于利用語言描述、圖片和視頻資料等素材將文言文的美傳達給
學生。
以《飲湖上初晴后雨》為例,這首詩詞是大詩人蘇軾被雨后的西湖美景所吸引而寫下的抒發(fā)情感,觀賞西湖美景的寫景詩,將雨后的西湖景色比作著名的美人西施。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搜集一些西湖美景的優(yōu)秀攝影作品和視頻資料,讓學生能夠直接站在詩人的角度去觀賞西湖美景,感受到詩人所看到的美。也借由這樣的方式,用美麗景色的圖片和視頻資料結合詩人優(yōu)美的語句表達直接給學生詮釋美的定義,讓學生將自己代入到詩人所描寫的情景當中,借助文言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二、剖析文言文中的人文情感,用人文美來引導學生
文言文的美感并不僅僅是因為它優(yōu)美的韻律和精致的措辭,讓其更富有文化內涵的核心,是古人高潔的思想道德情操,是蘊藏在古老文字當中的人文美。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懂得深入剖析作者賦予文章的思想感情,用人文美來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比如,在學習《伯牙絕弦》時,整篇文章體裁雖小,對于伯牙與鐘子期的友情卻闡述的淋漓盡致,擅長鼓琴的于伯牙恰巧遇上了擅長聆聽的鐘子期,二人詮釋了何為知音,在鐘子期死亡之后,伯牙終身不再鼓琴。教師要幫助學生梳理整篇文章的立意,了解古人之間純粹而又深厚的友誼,用“知音”二字的深刻內涵引導學生領略文言文當中的人文美。
結語:綜上所述,要發(fā)掘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中的美育功能,教師就要了解學生鑒賞美的方式,要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讓文言文當中所蘊含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用直觀的方式展示在學生面前,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自然和諧的文言文審美氛圍。
參考文獻:
[1]牛姍杉.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0(18).
[2]吳劍峰.小學語文高年級文言文教學初探[J].新課程.2020(34).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qū)少年之家10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