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月
摘 要:在城市經濟飛速發(fā)展的過程中,農村勞動力逐漸向城市遷移,在為城市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導致了兒童留守現象的普遍性存在。留守兒童面臨著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嚴重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依然是我國經濟發(fā)展過程中長期存在的一個重要社會問題,既影響著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也影響著社會的持續(xù)和諧發(fā)展。關注和解決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的重要性,不僅體現于保障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更是現代教育與社會發(fā)展進一步完善的重要表現。要改善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的問題,需要在認識其重要性及現狀問題的基礎上,多維度多層次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與引導,以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為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發(fā)展提供保障。
關鍵詞: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問題;措施
一、 引言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的差距越來越明顯。為改善生活質量,農村勞動力不得不大批前往城市務工,而其孩子由祖輩或親戚監(jiān)管,留守兒童問題由此產生。留守兒童一般正處于成長關鍵階段,而父母角色的缺失導致這一群體普遍接受的教育為隔代教育。隔代教育雖然能夠給予父母更多的自由,為社會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價值,但對留守兒童而言,卻是影響其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同時還有可能成為家庭矛盾、祖輩負擔增加的誘因。隔代教育在現代農村中作為一種普遍存在且暫時無法得以消除的社會現象,其弊端非常明顯。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優(yōu)化方式的研究,是現階段緩解隔代教育眾多問題的必要方式。
二、 農村留守兒童的出現由來
近年來,隨著我國科技技術的進步,與國家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城市化進程腳步不斷加快,農村與城市的差異和東西部城市發(fā)展差異逐漸顯現。許多農村務農人員意識到務農不能滿足于自身生存和發(fā)展,選擇了進入經濟發(fā)展城市水平較高的城市進行務工。由于我國近年來的戶籍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許多外出務工人員的子女在接受教育方面被戶籍和經濟條件所限制,所以將子女留在了農村。除此之外,務工人員外出務工的目標在于能夠改善家庭狀況,但是攜帶子女外出務工會耗費大量時間照顧子女,并且由于經濟發(fā)達的城市生活成本較高,所以這也是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在農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國一個特殊的群體出現,那就是留守兒童。
三、 留守兒童與隔代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留守兒童年齡普遍偏小
據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年齡普遍偏小,由于兒童自身心理、人格發(fā)展未完全,在此階段缺失了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發(fā)展、人格健全有著重要影響。以青春期的留守兒童為例,青春期的兒童普遍心理較為敏感,對外界的認知和認識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在這個階段的教育中,兒童若未能接受科學的教育,極其容易導致兒童在人格方面出現偏差。
(二)祖輩的教育觀念較落后
由于父母外出務工,將孩子放在農村交由祖輩進行教養(yǎng)的情況比比皆是。祖輩由于深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對兒童的教育出現極端分化的情況。一種是過于溺愛,孩子所說的一切條件都答應,即使孩子犯錯,祖輩也不會進行過多的教育;第二種則是“棍棒式教育”,這種教育方法較為傳統(tǒng),孩子在犯錯誤時,祖輩不會進行科學的教育而是對其進行打罵。這種教育方法過于偏激,對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棍棒式教育”會加重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心理。第三種則是過于忽視,祖輩由于自己年齡較大,對于孩子的教育選擇了“放手不管”的態(tài)度,這種“忽視型教育”無法起到監(jiān)管作用,未能起到行為規(guī)范和教育作用,不利于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三)父母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
外出務工的家長由于自身的工作繁忙,把子女的教育交給學校的老師和祖輩,自己則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由于長期忽視對子女的教育問題,導致留守兒童在個人教育和發(fā)展中產生許多問題。尤其是青春期的留守兒童,在此階段父母的缺席,除了教師未能有教育者的日常教育,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現性格偏激、抑郁、冷漠、敏感、內向等心理問題。所以結合以上現狀,留守兒童和隔代教育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重點關注焦點,也是現代社會亟待改進和解決的問題。
四、 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一般由年齡相對較大的祖輩進行,受祖輩教育水平、認知等因素的影響,隔代教育中普遍存在如下幾種問題,成為留守兒童成長與發(fā)展的重大阻礙。
一是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普遍較差。經過研究表明,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在隔代教育影響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主動性及積極性欠缺的問題。一方面在于祖輩對兒童學習的監(jiān)督管理力度及方式有所不足;另一方面在于留守兒童需要有更多的時間去幫助祖輩完成農活。這些因素的存在導致留守兒童在學習上存在不能及時完成作業(yè)、抄襲作業(yè)的情況,甚至還會出現厭學、逃學問題。
二是相對城市兒童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更為嚴峻。兒童的心理健康受家庭環(huán)境及成長教育的影響巨大,隔代教育背景下,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往往存在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足的普遍性問題。加上農村地區(qū)教育水平相對較為落后,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關注度也有所不足。因此,無論是家庭教育方面,還是學校教育方面,都無法科學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從而導致兒童心理出現問題,常常出現自卑、怯弱、焦慮、信任感缺失等心理問題。
三是思想觀念的形成方面存在問題。父母的長年外出,導致兒童與父母之間的交流溝通變得越來越少,親情關系變得越來越淡薄,同時加上父母對兒童思想價值觀等方面的引導教育,導致兒童很容易出現叛逆問題。久而久之,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及價值觀會受到嚴重影響,可能會成為兒童一生的問題。
四是親子關系淡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需要相處來維持的,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的長期分離,導致了雙方之間溝通與情感聯系的嚴重不足。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即使兒童與父母能夠通過微信、視頻電話等實現高效互聯,但這種交流與溝通是存在滯后性與局限性的,無法及時而有效地掌握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也無法滿足兒童的真正需求。長此以往,父母與留守兒童之間的親子關系將會越來越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