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利用信息可視化對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現狀進行分析研究,在對海南省非遺名錄數量、代表性傳承人的數量及年齡結構分布進行整理的基礎上,對CNKI中的105篇相關文獻從四大方面進行系統化的梳理與數據分析,并繪制可視化的知識圖表,以使非遺文化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海南省非遺;信息可視化;保護與傳承
非遺不僅是歷史發(fā)展的見證,也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依據信息可視化的設計準則可以將非遺信息進行直觀的表達,使信息之間的內部關系清晰明了,同時可以擴大非遺信息的受眾范圍,使其保持藝術性與活力,并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創(chuàng)造條件。
一、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可視化研究
海南省是黎族的主要聚居地,形成了眾多令人稱奇且獨具地域特色的非遺文化。在傳統技藝門類中,獨具海南文化特色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海南省唯一世界級的非遺項目,這一技藝見證了中國棉紡織業(yè)的起源與發(fā)展。
(一)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的基本情況
海南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有28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有72項。其中,在海南省國家級非遺項目中,按項目門類來分:傳統音樂有8項、傳統技藝有7項、傳統戲劇及民俗均為4項、傳統舞蹈及傳統美術均為2項、其他1項。在海南省省級非遺項目中,按項目門類來分:傳統技藝有22項,傳統音樂有12項,傳統舞蹈有11項,傳統民俗有10項,民間文學及傳統美術均為5項,傳統戲劇有4項,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醫(yī)藥以及其他均為1項(見圖1)(資料來源: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由圖1可知,海南省非遺項目數量集中在傳統技藝這一門類,其次是傳統音樂,民俗,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美術,民間文學,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醫(yī)藥,其他相對較少。
(二)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基本情況
海南省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4人,其中傳統技藝5人、傳統戲劇5人、傳統音樂2人、傳統舞蹈2人。海南省共有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10人,其中傳統技藝40人,傳統音樂18人,傳統舞蹈16人,傳統戲劇12人,民俗9人,傳統美術7人,其他4人,民間文學3人,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1人(見圖2)(資料來源: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由圖2可知,傳統技藝類傳承人相對較多。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為1人,民間文學、傳統醫(yī)藥兩類均為0人。說明這些非遺項目亟須培育和尋找下一代傳承人,對其進行搶救與保護。
由圖3可知①,傳承人年齡層次較集中在50~59歲,40歲以下的人數最少。傳承人普遍高齡化,急需培育年輕的傳承人(圖3)(資料來源: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二、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可視化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隨著信息大發(fā)展時代的到來,可視化信息檢索成了信息檢索發(fā)展的新方向。文獻檢索結果通過更為直觀的可視化形式提供,對數據庫中的文獻進行一系列科學的運算,在節(jié)省研究者時間的同時還能使其獲得更有參考價值的信息,令信息的獲取變得更加高效,順應了大數據時代的發(fā)展潮流。針對海南省非遺信息可視化這一研究課題,本文綜合選定了具有代表性與權威性的中國知網(CNKI)作為數據來源。
(二)研究方法
檢索條件分別設定為:“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南非遺”,發(fā)表時間無限制,分別從學術期刊、學位論文兩個方向進行研究分析,最終的數據日期截止于2020年12月19日,共檢索出研究文獻105篇。
三、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可視化分析
(一)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總體趨勢分析
從CNKI的數據采集結果來看,海南省非遺研究分布:總參考數為564次,總被引次數為251次,總下載次數為23 611次,篇均參考數為5.37次,篇均被引數為2.39次,篇均下載數為224.87次,下載被引比為0.01。
文獻發(fā)表的時間反映了海南省非遺的研究情況和趨勢。如圖4所示,從2009年到2011年,海南省關于非遺的文章年年不到10篇,并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2011年達到近十年來的最低發(fā)文量。隨著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fā)〔2005〕42號)的頒布,海南省啟動了相關保護研究工作。基于此,2012年海南省發(fā)表的非遺研究文章數量達到了一次高潮,年發(fā)文量達到了14篇。2012年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印發(fā)《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guī)劃》(2012—2015年)的通知,此后2013年到2021年期間,文章數量呈現起伏漸升的現象(資料來源: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二)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資源與研究層次分布
將檢索條件設定為:“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的海南省非遺資源類型分布如圖5所示。期刊82篇,占總數的92.13%;碩士論文3篇,占總數的3.37%;博士論文、中國會議、國際會議、報紙均為1篇,均占1.12%。數據表明,博士論文僅有2019年羅文雄發(fā)表的《黎族傳統織錦工藝的傳承性保護研究》1篇;碩士論文分別為2019年余秋梅發(fā)表的《基于RMP理論的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qū)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fā)研究》和符皚瀅發(fā)表的《瓊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及保護探討》,以及2020年符永新發(fā)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海南黎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共3篇。期刊論文研究的對象多數為基于海南非遺視角對某一非遺項目的具體研究,例如:黎錦、制陶、臨高人偶戲等。
將輸入檢索條件設置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檢索出的文獻共計44篇。海南省非遺研究可分為社科類的政策研究、基礎研究和行業(yè)指導,政報、公報、公告、文告以及高等教育和文藝作品。海南省關于非遺的研究集中在社科類政策上,共有25篇論文,占總數的56.82%。這些研究立足于海南省非遺的發(fā)展現狀,對相關政策條件進行了詳實的分析,從理論到實踐全方位地挖掘了海南省非遺的相關信息,為海南省非遺的學術發(fā)展夯實了基礎。
(三)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學科與基金分布
如圖6所示,從學科分布來看,文化類文獻有52篇,占32.91%;旅游類19篇,占12.03%;音樂舞蹈類17篇,占10.76%;戲劇電影與電視藝術類14篇,占8.86%;美術書法雕塑與攝影類11篇,占6.96%;高等教育類6篇,占3.80%。可以看出,文化學、藝術學等學科在海南省非遺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圖7所示,海南省非遺研究論文經費來源較少,共有21項,海南省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基金文獻數量最多,有10篇,占總基金數47.62%。此外,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支持的論文有6篇,占28.57%。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支持的論文有2篇,占9.52%。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海南大學科研基金以及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支持的論文各有1篇,均占4.76%。
(四)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關鍵詞
通過對海南省非遺研究文獻主題的計量分析,把握國內學者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熱點,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共計72次,占16.6%;“海南黎族”為第二位,共計17次,占3.9%;第三位為“保護”以及“海南”,均為14篇,均占3.2%。海南省非遺研究的關鍵詞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黎族文化”“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文旅融合”“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數字化保護”,且與其他關鍵詞關系緊密,研究圍繞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開展。
四、結論
從現狀看,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現狀不容樂觀,主要問題是缺乏高層次、低年齡段的傳承人。非遺的傳承與保護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減弱,亟須培育年輕的傳承人。從學術研究著手,高水平論文不多,接受項目資助的文獻數量更為缺乏,且論文質量有待提高?;诤D献再Q港建設的時代背景,應更加重視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它不僅代表著某個地區(qū)的文化歷史深度,更能傳達出一個國家的文化自信。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可視化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能使非遺文化煥發(fā)出新的光彩,并長期傳承下去。
作者簡介
馮云霞,1994年生,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專業(yè),美術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民族民間美術與設計服務(民族民間展會設計與品牌形象)。
注釋
①以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數據庫分別在2011年和2016年對傳承人進行的年齡統計數據為依據。
參考文獻
[1]李少宏,鄧碧波,范圣璽.設計創(chuàng)新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J].東南學術,2014(3):124-129.
[2]李金濤.信息可視化設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