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
摘要:本文主要從準備工作、操作過程、運送與保存標本三個環(huán)節(jié)入手,分析了臨床檢驗與護理工作之間程序的脫節(jié),并簡單介紹了避免臨床檢驗與護理工作之間程序脫節(jié)的對策。
關鍵詞:臨床檢驗;護理工作;程序脫節(jié)
引言:
高端醫(yī)學檢驗儀器的應用,將重要的臨床信息提供給疾病的臨床篩查、判斷與預后判斷。但是檢驗結果準確性的提高并不能單純依靠精密的儀器,標本采集前后的護理工作對檢驗結果準確性的提高也有重要影響。因此,應對臨床檢驗與護理工作之間程序脫節(jié)進行必要的探討。
一、準備工作脫節(jié)
根據(jù)一項實驗結果:在食用一頓標準餐后,人體內的丙酮酸氨基轉移酶、血鉀、血糖、膽紅素均有15%的升高,而天門東氨酸氨基轉移酶、甘油三酯各有20%、50%的升高。夜班護士主要負責采集血液標本,但是許多病人需要空腹采血,而白班護士忘記通知其禁食,致使次日的采血工作延遲。在采血前,一些夜班護士忽略向病人詢問其是否禁食的步驟,對檢驗測定結果造成很大影響。一些檢驗項目比較特殊,需要病人提前停用影響檢驗項目的藥物,例如需要對血糖進行檢驗時,護士應提前告知病人停用如胰島素、維生素C等降低血糖的藥物;需要對轉氨酶進行檢驗時,護士應提前告知病人停用如鎮(zhèn)靜劑、解熱鎮(zhèn)痛藥等升高轉氨酶的藥物;需要對尿素進行檢驗時,護士應提前告知病人停用磺胺類藥物。然而一部分護士忘記事先告知患者,對檢驗結果造成影響甚至導致許多檢驗項目無法測定。因病人并不熟知檢驗要求,常常導致其過早過少地收集糞便、尿液等標本,同樣對檢驗結果造成影響。綜上所述,臨床檢驗與護理工作之間在準備環(huán)節(jié)的脫節(jié)主要原因為護士未詳細告知患者檢驗要求。
二、操作過程脫節(jié)
2.1 止血帶使用不當
美國臨床檢驗委員會曾指出,止血帶的使用時間應不超過1分鐘,在血液采集過程中常出現(xiàn)的失誤就是止血帶的使用時間過長,結扎時壓力過長。過長、過緊的止血帶都會對血液速度與流向造成干擾,使得血細胞與體液之間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引起局部血液濃縮,或者將凝血系統(tǒng)激活,對檢測結果有很大影響。因止血帶使用不當,在對部分血漿分析物進行檢驗時,可能造成檢測結果升高10%。
2.2 顛倒試管順序
在血液的采集過程中,最常見的錯誤就是隨意顛倒試管順序。若第一管抽取凝血,可能在血凝管中引入組織凝血酶,影響檢驗結果。約有0.3-0.5ml空氣存在于蝶翼針內,可能造成第一管所抽取的血量不足,并不能到達計量線,也將影響檢驗結果。
2.3 混淆不同試管中的血液
在血液采集過程中,有的病人所需采樣項目較多,有的病人血管較細可能導致血量不足,再加上進行最后幾個試管的抽取時發(fā)生堵塞針頭的情況,因此血量不能到達標準線。有的護士可能將已經采集完畢的試管中的血液倒入其他待采集的試管中,認為立即將其混勻不會對檢驗結果造成影響并且無需再次穿刺可減輕病人痛苦,實際上這種做法是錯誤的。許多人誤以為干燥管中沒有任何添加劑,然而實際上干燥管中含有促凝劑,若將與促凝劑混合后的血液再倒入凝血管中,促凝劑必然對凝血管的檢驗結果造成影響。若混淆肝素管與血常規(guī)管中的血液,將會引發(fā)化學反應,增加檢驗結果中的鉀離子值,降低鈣離子值。
三、運送與保存標本環(huán)節(jié)脫節(jié)
對于住院病人,醫(yī)院規(guī)定夜班護士在早上6點至7點一次性完成病人各項血液檢測標本的采集工作,然后由白班護士負責對血液檢測標本的運送工作。在運送與保存標本的過程中,常出現(xiàn)血液標本擺放時間過長的情況。在25℃的常溫下,若血液標本擺放時間大于2小時,將降低尿酸測定值。若尿液標本的擺放時間過長,尿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等有形成分可發(fā)生分解,致使鏡檢為陰性的紅細胞、白細胞因化學干擾呈現(xiàn)假陽性。同時,若尿液標本放置時間過長,空氣中的細菌等將進入其中,改變尿液中的化學成分。例如尿素可被細菌分解,從而增大尿液中PH值的檢測結果。若較長時間放置,亞硝酸鹽也將因雜菌的污染與繁殖呈現(xiàn)假陽性。夜班護士在采集完成動脈血氣分析后,應在15分鐘之間將標本送檢,若放置時間過長,細胞代謝消耗氧氣生成CO2,影響檢測結果。
四、避免臨床檢驗與護理工作之間程序脫節(jié)的對策
(1)檢驗科室應組織相關專業(yè)知識培訓,并邀請臨床護士參加培訓。檢驗科的專職質控人員應將采集、送檢標本的正確方法告知臨床護士,使其了解標本采集前、中、后的注意事項,并使其對檢驗項目的誤差范圍及臨床意義有所知曉,檢驗結果準確性的提高對臨床科室診斷符合率的提高也有一定幫助。
(2)臨床護士應增強責任心,熱情接觸病人,加強對病人的健康教育,提高護理質量。通過病歷、檢查情況及與病人的交流,對病人的病史、生活習性、用藥狀況、心理狀態(tài)、采血時的狀態(tài)等情況進行了解,并告知病人在檢驗前是否應該禁食、是否應停用某些影響檢測結果的藥物等,提高檢測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
(3)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饋制度,認真分析已發(fā)生的不合格樣本,尋找相應的解決對策。
(4)臨床護士在上崗前應到檢驗科室輪轉,掌握采集、運送、保存標本工作的正確流程,對各項檢驗項目的具體檢驗方法有進一步的了解,并清楚哪些因素可能對檢驗結果造成影響、應如何避免這種影響等,以便于對檢驗結果進行更好的理解。
五、結論
準備工作脫節(jié)、操作過程脫節(jié)、運送與保存標本脫節(jié)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的脫節(jié)是造成臨床檢驗與護理工作之間程序脫節(jié)的主要原因。而護理人員缺乏專業(yè)知識,不了解采集、運送、保存標本工作的正確流程與相關影響因素是產生這些主要原因的根本。對此,應加強對護士進行檢驗醫(yī)學的相關培訓,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饋制度,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對全程進行質量控制,才能有效避免臨床檢驗與護理工作之間程序的脫節(jié),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胥丹,唐曉. 臨床檢驗與護理工作之間程序脫節(jié)的探討[J].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0(12),112:115
[2]唐雙. 護理模式與醫(yī)學模式的比較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3(11),67:77.
[3]蘇琳. 初級職稱護理人員??评碚撆嘤杻热莸难芯縖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3(12),342:346
[4]王丹陳,孫惠普,蘇永倫.關于對臨床檢驗與護理工作的研究與探討[J].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1(12),1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