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人類表達思想的手段,是人與人溝通和交流的橋梁,而語言本身就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以高職高專日語教學為例,既要給學生傳授語言專業(yè)知識,也要讓學生深入了解日本文化。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領悟到日語的精髓,進而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日語教學可通過詞匯教學、語法教學、文章講解等途徑導入日本文化。文化導入的教學方法有:(一)運用文化比較法;(二)充分利用多媒體、網(wǎng)絡等教學手段;(三)引入“微課”教學;(四)積極開展“第二課堂”;(五)引導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六)建立校內(nèi)日語情景實訓中心。
關鍵詞:高職高專;日語教學;日本文化導入
中圖分類號:H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8-0137-03
引言
長期以來,高職高專日語教學過分強調(diào)詞匯、語法、句型等知識的講授和訓練,認為學生只要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就能同日本人很好地進行語言交流。目前,一些高等院校把日語能力水平測試通過率視為衡量日語教學成果的主要尺度,日語課堂教學則側重應試,忽視對學生日本文化的介入。學生對日語的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掌握的知識也相對單一、死板,很難將學到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跨文化交際中。
語言承載著文化,同時語言需要文化作為基礎才能存在。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包含衣、食、住、行、文、物等主要生活要素的統(tǒng)稱,是人類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因此,我們在日語教學過程中,既要給學生傳授語言專業(yè)知識,同時也要讓學生深入了解日本文化。只有使學生對日本文化有了相應地了解,才能讓他們真正領悟到日語語言的內(nèi)在魅力和精髓所在,從而理解日本民族的精神內(nèi)核,進而更加有效地學習日語語言和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
一、日語教學中日本文化導入的重要性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日本人在兩千年的漫長時代,一直都是偏居中國大陸以東的一個“封閉”的民族。筆者認為,之所以日本人具有“封閉”的民族性,與日本是一個島國這一地理因素分不開的。日本由于四面環(huán)海,不容易為外敵入侵,因此不具有廣闊的視野,在單一民族的世界里漸趨“封閉”,這一傾向可以說是從祖輩那兒代代延續(xù)而來的日本民族的DNA。
日本目前被稱為“御宅族的圣地”,“御宅族”(オタク)這個詞傳到中國已經(jīng)很多年了,最開始的意思主要是指喜歡ACG(動畫、漫畫、電子游戲)的人,后來用來形容不愛社交、更喜歡在家待著的人,但在日本主要指對某一領域十分熱愛并且頗有了解的人,他們對大多數(shù)事物是低欲望的,但在自己“宅”的領域卻抱有超常的興趣與熱情。正因為日本是一個封閉的島國,“御宅族”文化才得以繁榮,從而形成無數(shù)個交流與自閉共存的亞文化孤島。
但是,從另一角度看,由于日本長期處“封閉”狀態(tài),所以人們的“集團意識”和“互相依存”的觀念十分強烈,他們更愿意相互之間和睦相處,害怕被集體拋棄,所以日本人之間提倡“以和為貴”。在日本人看來,“挨拶”(寒暄)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是實現(xiàn)“以和為貴”的大和民族精神的前提,是日本文化的獨特表現(xiàn)。
比如,日本人見面時首先要談論天氣,然后再切入正題。如“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保ㄔ缟虾茫?、“いいお天気ですね?!保ń裉焯鞖庹婧醚剑┑?,這一點與“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見面時先問“你吃了嗎?”有巨大的差別。其實日本人用天氣和氣候作為話題并非出于交流氣象信息之需要,而是為了醞釀出“在一起”的共同的氣氛和感覺,為進一步深入交流創(chuàng)造條件。曾經(jīng)有位中國留學生剛到日本時,聽到日本人的“寒くなりましたね。”的寒暄后,以自己的實際感覺回答說:“まだそんなに寒くないですよ?!保ㄟ€不太冷啊。)日本人聽到這樣的回答感到很詫異。這種錯誤在于不了解“挨拶”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內(nèi)涵,以致出現(xiàn)這樣的笑話。因此,在平時的日語教學中,教師要將中日兩國文化的差異以及產(chǎn)生這種文化的背景與內(nèi)涵教授給學生,從而使學生在學習日語語言知識的同時,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我們在日語會話中經(jīng)常使用的“どうも”,因在不同場合下所表達的意義不同,以及其廣泛的使用范圍而被稱作“萬能詞”。在寒暄語中,“どうも”表示感謝與問候,如“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謝謝)、“どうも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對不起)、“どうもこんにちは”(你好)。但是有時日語會說“先日はどうも”,后續(xù)表示“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謝謝),還是“すみません”(對不起),應根據(jù)與對方的關系以及具體的語境進行判斷。除此之外,在很多場合它還可以起到其他寒暄語難以替代的獨特作用。例如,當你打算同來自日本的朋友告別,卻不知該說些什么話的時侯,你只需要說“なんとも、どうも”就可以表達出你當時無以言表的心情。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寒暄語時,不僅要告訴學生寒暄語怎么說,還要進一步將寒暄語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教授給學生,這樣學生學到的日語才是活的日語。
由此可見,在日語教學中,將日本文化導入到日語語言的課堂中,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日語的興趣,而且還能讓學生真正掌握和運用日語。
二、日語文化導入的主要途徑
人類的語言是人類在其社會文明發(fā)展進程中隨著生產(chǎn)生活的進步,不斷對社會、政治、經(jīng)濟、科技等現(xiàn)象進行總結、豐富的文化現(xiàn)象,是人類用來表達、交流思想的工具。不同的地區(qū)、民族會形成不同的語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
根據(jù)構成要素來看,語言包括詞匯、語法和文章等要素。
(一)詞匯教學中日本文化的導入
目前,山西華澳商貿(mào)職業(yè)學院開設商務日語專業(yè)《綜合日語》課程采用的教材是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編日語重排本》。該教材的特點之一是詞匯量大。對于初學日語者來說,單詞的記憶相對困難。在學習詞匯時,如果授課教師僅僅通過領讀、糾音、講解用法的形式進行講授,學生就會覺得詞匯的記憶相對困難。筆者曾經(jīng)嘗試在教學過程中,對某些體現(xiàn)日語特點和日本特色的詞匯,講解基本的詞匯知識外,重點講解了單詞中隱含的文化內(nèi)涵,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們興趣很濃厚,他們在了解詞匯本身的同時,無形中也記住了單詞。
比如,在《新編日語重排本1》第四課中,講到“基數(shù)詞”,筆者就將有趣的數(shù)字與中國文化、日本文化聯(lián)系了起來。講解數(shù)字“2”時,筆者會給學生講一講拍照比剪刀手習慣的由來。剪刀手用來表示勝利跟和平。我們拍照比剪刀手的習慣是從哪兒來的呢?其實,這個習慣最大的可能是從日本傳來的。1972年的日本冬奧會,有一位叫琳恩的花樣滑冰選手在比賽中失誤了,但是,她并沒有沮喪,反而露出了燦爛笑容,樂觀積極的她受到了許多日本人民的喜愛。而琳恩是一個和平主義者,她總喜歡在鏡頭前比剪刀手。所以,日本人紛紛開始模仿她,在拍照的時候比剪刀手,用來表示開心。后來,中國改革開放后,和日本的聯(lián)系變得比較緊密,兩國之間也有許多文化上的交流,拍照時“比剪刀”手這個習慣也從日本傳到了中國,并且一直延續(xù)到了現(xiàn)在。
另外,在中國古代人們注重奇數(shù),把各種奇數(shù)稱為陽數(shù),奇數(shù)也被認為是吉祥數(shù)字。最有中國特點的數(shù)字是“九”,因為“九”象征著至高無上的尊嚴、權力和吉祥。但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大陸掀起了“八”字熱,認為“八”象征發(fā)財、吉祥和幸福。但是在古代日本,人們崇尚“八”。“八”字的字形上窄下寬,意味著前途越來越廣闊,還有多、廣、博的意思。如“大八島”“八咫”“鏡”等。后來,隨著中國文化的傳入以及佛教、基督教的傳入,日本人開始喜愛數(shù)字“三”“五”“七”,如“三種の神器”(三種神器)、“五風十雨”(風調(diào)雨順)等。后來把3月3日定為女孩節(jié)、5月5日定為男孩節(jié)、7月7日定為七夕、11月15日定為七五三。但是日本人最忌諱的數(shù)字是“四”和“九”,因為“四”和“死”(し),“九”和“苦”(く)的發(fā)音相同,讓人覺得不吉利。所以日本的很多醫(yī)院和飯店不設帶“四”和“九”的樓層和房間,停車場也沒有“四”號停車處。了解數(shù)字中的文化內(nèi)涵及禁忌,可以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產(chǎn)生歧義,從而有利于增強彼此間的互信與了解。
(二)語法教學中日本文化的導入
語言的語法表現(xiàn)形式與其對應的社會、民族中的個體及群體的思維方式、所表現(xiàn)的意識形態(tài)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其存在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在中文的句子中,“我”“你”“他(她)”等人稱代詞做主語一定會出現(xiàn)在句首,所以中文是一種“主體性語言”。西方語言也一樣。但是日語不同,日語很少用到人稱代詞當主語,所以日語是一種“客體性語言”。
對于中國人來說,喜歡使用有能力的意志、他動和主動的表達形式,而日本人則喜歡使用自發(fā)的無意志、自動和被動的表達形式。究其原因在于日本人的自然觀和人生觀基礎牢固,難以改變不可動搖。他們認為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都是自然發(fā)生、發(fā)展、歸結的。人類要想求得生存就必須順其發(fā)展、變化。中日兩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民眾的自然觀、人生觀的差異導致了漢語與日語兩種語言之間表現(xiàn)方式也不相同。正因如此,中國人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會存在許多障礙。
例如,“我把茶沏好了?!比绻弊g成日語,許多中國人會受母語的影響譯成“私はお茶を入れました?!钡侨毡救藭杏X自己為對方做了好事,要對方感激自己,這樣聽起來會讓人感到不舒服。在這種場合下正確的表達方式則是“お茶が入りました?!边@種自動詞的表達方法,這樣聽起來自然、親切。所以只有了解了中日兩種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以及產(chǎn)生這種差異的原因,才能避免語言交流中出現(xiàn)的錯誤,有助于我們進行無障礙的跨文化交流。
(三)文章講解中日本文化的導入
為了不斷擴展學生的日本文化知識,更好地理解和學習日語,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講授基本知識點的同時,結合課文導入,并滲透日本文化。比如,在學習日語人稱的表達方式時,不僅讓學生掌握家庭對內(nèi)對外稱呼以及對外介紹自己家人、職場中如何稱呼公司內(nèi)部的人以及公司外的人、熟人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如何稱呼等等,而且要讓學生明白在復雜的人稱表達方式中,不僅有內(nèi)外、親疏、上下、男女之分,而且還有身份、地位、職務的區(qū)別,從而在實際使用中才能與日本人進行有效地溝通。
因此,在文章講解中導入日本文化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而且有助于學生了解日本文化。
三、文化導入的教學方法
(一)運用文化比較法
通過對中日文化的差異進行比較與分析,將課程思政元素貫穿到詞匯、語法及文章的講解中。例如,通過比較中日間的年中行事、婚葬習俗、衣食住行、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認知模式等方面的差異及借鑒經(jīng)驗,從而培養(yǎng)和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愛國情懷,樹立學生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網(wǎng)絡等教學手段
課堂上采用多種形式。例如,PPT、音頻及視頻等反映日本文化的素材,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真實地了解日本社會的風土人情。通過這些豐富的資源和多樣的形式,增加學生學習日語的興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日本文化的理解,而且還提高了聽說能力和準確運用日語的交際能力。
(三)引入“微課”教學
引入“微課”教學不僅節(jié)約課堂時間,提高教學效率,而且增強學生學習日語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筆者2020年參加的第六屆中國外語微課大賽為例,參賽作品是《表示變化的“なる”和“する”的區(qū)別》,通過8分鐘的微課程,選取出具有代表性的示例,一步步引導學生理解、掌握、思考該知識點的用法,并逐步梳理出引申句型的含義及用法,以減少學生在日語表達上的歧義,從而提高學生日語表達與運用的能力,這樣就可以順利地進入課文的學習。
(四)積極開展“第二課堂”
為了給學生營造學習日語的語言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授課教師應該積極組織開展如戲劇表演、日語角、假名書法比賽、日語演講比賽、日本節(jié)日展示等一系列的課外活動,從而使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通過這種課外活動的形式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五)引導鼓勵學生課外閱讀
通過線上與線下等形式,大量的閱讀與日本相關的文學作品、報刊、雜志,特別是閱讀日本原著,進一步了解和積累日本文化知識。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閱讀一些日本文學名著,通過閱讀可以了解一個民族的性格、內(nèi)心世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資料。另外,網(wǎng)絡及新媒體(如:嗶哩嗶哩)也是了解日本文化、社會動態(tài)、社會問題以及日語熱詞等最直接、最便捷的方法。這些方法使課堂知識得到較大的延伸,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六)建立校內(nèi)日語情景實訓中心
日語情景實訓中心由和室、事務所和餐廳三個部分組成,其和室體現(xiàn)了日本家庭文化,事務所體現(xiàn)日本的企業(yè)文化,餐廳體現(xiàn)日本的飲食文化。將部分讀寫課和實訓課安排在實訓中心來上,使其真正成為學生日語實習和體驗日本文化的基地。
結語
語言與文化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在高職高專日語教學過程中,在教授詞匯、語法、句型等語言基礎知識,注重“聽、說、讀、寫、譯”并重的同時,教師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充分整合教學資源、優(yōu)化教學方法,通過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去不斷豐富授課內(nèi)容,有意識地加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日本文化差異的滲透與導入,并教授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日語學習者準確而熟練地運用日語的目的,才能使學生成為真正的跨文化交際和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孫滿緒.日語和日本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2] 金田一春彥.日語概說[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 苑崇利.日本概觀[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4] 苑崇利.日本文化概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5] 近藤大介.中國缺什么,日本缺什么[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王婷(1983—),女,漢族,山西陽泉人,山西華澳商貿(mào)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日語語言與文化。
(責任編輯: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