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化學屬于自然科學的一種,主要在分子、原子層面研究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變化規(guī)律與用途.初中化學教學則為化學教育的初級階段,主要由理論與實驗兩大板塊構成,其中實驗是對理論知識很好的補充與驗證,教師需通過優(yōu)化實驗設計建構魅力化學課堂.
關鍵詞:實驗設計;課堂教學;初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1)26-0104-02
收稿日期:2021-06-15
作者簡介:何鐵勇(1970.11-),男,江蘇省如皋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初中化學教學研究.[FQ)]
實驗不僅是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重要構成部分,還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研究化學現(xiàn)象、探究化學規(guī)律與奧秘的有效方式,教師要給予高度重視,精心優(yōu)化實驗設計,帶領他們高效率地學習化學課程.尤其是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初中化學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進實驗設計,極力發(fā)揮實驗應有的作用與價值,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化學的魅力,改善他們的學習成效.
一、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在初中化學課程教學中,為通過優(yōu)化實驗設計建構魅力課堂,教師首先需明確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要從他們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確保實驗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特點與知識儲備,以免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同時,初中化學教師應當認真分析與研究教材內容,合理修改或改進教材中的實驗部分,促使學生能夠接受實驗方式與內容,提高教材中實驗資源的利用效率.
在開展“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學時,教師需事先分析學情:學生已擁有實驗室制取氧氣的知識基礎和相應的實驗操作技能,對于氣體制備應考慮的幾個主要問題,像反應原理、實驗裝置、氣體收集等也較為熟悉,表明他們已具備研究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先決條件.課堂上,教師先帶領學生回顧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基本方法,使其回答出所需藥品、裝置、操作流程、觀察重點和注意事項等內容,讓他們總結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即為:選擇原料——設計裝置——收集驗滿.接著,教師簡單講述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和原料選擇,使其結合制取氧氣的經(jīng)驗完成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讓他們順利操作實驗.
如此,教師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優(yōu)化實驗設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實驗資源,使其結合已有知識自主思考與研究,讓他們初步形成實驗室制取氣體的選擇思路,增強學習能力.
二、善于引用生活素材,增強學生實驗興趣
初中化學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不僅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的生活化元素,化學現(xiàn)象在生活中也有著廣泛存在,要想通過優(yōu)化實驗設計建構魅力化學課堂,教師需善于引用生活素材,帶領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化環(huán)境中觀察或操作實驗,增強他們的實驗興趣.不過初中化學教師需圍繞教學目標運用生活物品,增進課堂與生活間的關系,優(yōu)化實驗教學效果.
例如,在實施“物質的變化和性質”教學時,教師先要求學生拿出一張紙,極力發(fā)揮個人想象與動手能力讓紙快速變身,可能出現(xiàn)以下三種情況:把紙折成各種形狀,將紙撕成碎片,將紙點燃,討論實驗中紙有什么變化?變化前后物質是否一樣?他們發(fā)現(xiàn)前面兩種紙的形狀與大小發(fā)生改變,但仍然是紙,是物理變化;后面一種為紙變成灰燼,是化學變化.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取盛熱水的集氣瓶,把玻璃片蓋在集氣瓶上;把膽礬研碎,分別往研碎前后的膽礬中加水、氫氧化鈉溶液;往石灰石中加入稀鹽酸;觀察與記錄現(xiàn)象,使其找出前面兩個、后面兩個實驗各自的共同特征,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不同.
上述案例,教師把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帶到課堂上,循循漸進的引出化學藥品,顯得過渡自然,不僅學生易于接受新知識,還有助于他們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認識與區(qū)別.
三、設計開放實驗活動,發(fā)展學生探究能力
當前,隨著新一輪教育改革的持續(xù)推進,初中化學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探究能力則為綜合素質中一項相當重要的學習能力,而且他們是初次接觸化學課程,好奇心較為強烈.對此,初中化學教師需充分把握好這一特征,科學設計開放性實驗活動,把學生引入到化學探索情境當中,使其成為化學知識的探究者與發(fā)現(xiàn)者,發(fā)展他們的化學探究能力.
以“金屬的物理性質和某些化學性質”教學為例,教師談話導入:鍋、水壺、菜刀等都是金屬制品,那么金屬有哪些性質呢?要求學生完成以下實驗:觀察且描述鎂、鋁、鐵、銅的顏色和光澤;采取相互刻畫的方法,比較銅片和鋁片、銅片和黃銅片的硬度;自行設計實驗證明金屬具有導電性,使其總結金屬的物理性質.接著,教師布置實驗任務:用坩堝鉗夾取一塊銅片,放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觀察銅片表面的變化;向5支試管中分別放入少量鎂條、鋅粒、鋁片、鐵片、銅片,然后分別加入稀鹽酸或稀硫酸,觀察現(xiàn)象,假如有氣體生成,判斷生成的氣體,同時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研究金屬的其它化學性質.
針對上述案例,教師圍繞課本知識與教學目標精心設計開放性實驗活動,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與個人能力自主設計實驗,使其完成對金屬各種性質的探究,繼而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
四、創(chuàng)造更多動手機會,鍛煉學生實踐能力
上文已經(jīng)提到,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一切教學計劃與方法均要圍繞著他們進行.在這一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化學課程教學中,實驗教學較為特殊,以往大多實驗都由教師演示,學生鮮有親自動手操作實驗的機會,所以在新時期背景下,初中化學教師需要更新實驗教學觀念,為其創(chuàng)造更多自主動手設計、操作與完成實驗的機會,從而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
比如,在教學“溶液的形成”過程中,教師先指導學生操作實驗:在20mL的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攪拌,觀察現(xiàn)象,他們看到蔗糖會慢慢消失,形成無色溶液,使其得出實驗結論:蔗糖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以分子的形式向水中擴散,最終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間,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混合物——蔗糖溶液.接著,教師設置問題:到底什么是溶液?引導學生歸納溶液的定義,了解什么是溶質與溶劑,指出在蔗糖溶液中的溶質與溶劑,并要求他們自己動手操作配置氯化鈉溶液,同樣指出溶質與溶劑,使其發(fā)現(xiàn)溶液是均一、穩(wěn)定的混合物.隨后教師指導學生繼續(xù)操作實驗,研究不同物質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性.
這樣教師在為學生創(chuàng)造與提供更多動手操作實驗的機會,使其親身參與溶液的形成過程,認識相關概念,學習科學探究和實驗的方法,讓他們學會操作、觀察、記錄、分析實驗.
五、積極開展課外實驗,維系學生探究興趣
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為進一步通過實驗設計建構魅力課堂,實驗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教學空間也不能只局限于課堂,而是要走出教室,來到校園、社會與家庭當中,實現(xiàn)課堂上下的有機聯(lián)系.因此,初中化學教師應圍繞課內主題積極開展課外實驗活動,適當拓展和演示實驗教學的范圍,維系學生的探究興趣,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化學實驗的魅力.
在“溶液酸堿性的檢驗”教學中,課內環(huán)節(jié),教師先提出問題:酸堿溶液能否使植物的花瓣或果實的色素發(fā)生顏色變化?引領學生結合生活實例討論,指導他們取幾種植物的花瓣或果實,如:牽?;?、月季花、紫羅蘭等,分別在研缽中搗爛,加入酒精浸泡,用紗布將浸泡出的汁液過濾或擠出,得到指示劑,滴入常見的實驗室溶液中,觀察顏色的變化情況,使其學會使用自制的指示劑檢驗溶液的酸堿性.課外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求學生采取一些植物的花瓣或者果實,按照課堂所學自主制作酸堿指示劑,檢驗白醋、食鹽水、草木灰、橘汁、肥皂水、可樂、橙汁、牙膏、洗面奶等物品的酸堿性,由此適當擴大實驗范圍.
對于上述案例,教師積極開展課外活動拓展實驗教學渠道,讓學生進一步掌握自制酸堿指示劑的方法,且用制得的指示劑檢驗一些生活用品的酸堿性,使他們認識到化學的價值.
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實踐中,通過優(yōu)化實驗設計建構魅力課堂,是對新課程標準的真正落實,教師需根據(jù)初中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精心設計實驗內容與形式,使其在實驗中切實體會到化學的魅力與精彩,讓他們樂于探索化學的奧秘.
參考文獻:
[1]孫曉飛.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究[J].數(shù)理化學習(教研版),2020(07):57-58.
[2]孫娟燕.原生態(tài)教學:提升初中化學實驗綠色化指數(shù)[J].名師在線,2020(24):38-39.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