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婷
摘 要:在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法治建設進入了完善期,小學生也應成為法律的學習者和踐行者。法律知識專業(yè)性強,對于小學生而言難度較大,因此,抓好學校這個教育主陣地,采用適切的教學方法,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課第二課時“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的教學為例,對小學法治教學的方法進行探析。
關鍵詞:法治知識;教學方法;道德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4-0058-02
引 言
法治知識具有數(shù)量多、專業(yè)性和規(guī)范性強等特點,對于小學生而言,法律知識更是晦澀難懂、枯燥無味。因此,在進行法律知識教學時,教師必須注重與學生的生活相關聯(lián),以豐富的活動激發(fā)學生持續(xù)探索的欲望,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教會學生遷移應用,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從傳授法律知識到培育法治意識和觀念的轉變,使學生自覺遵守法律、運用法律、維護法律,真正達成法治教育的目的[1]。
一、提升法治課堂教學實效的必要性
(一)全面依法治國的本質要求
2020年11月,習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中強調,普法工作要在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下功夫,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yǎng)。他在會議中還特別強調了要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2016年6月,國家頒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中指出,要形成較為全面的法治教育體系。同年9月,道德與法治課程替代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在中小學開設,把六年級上冊教材設置成《法治教育專冊》,其他冊次教材也在根據(jù)實際內容滲透相關法律知識。至此,法治教育正式納入我國國民教育體系。
(二)法律知識特點的必然要求
法學門類廣泛,知識量極大,僅小學教材中就涉及30多部法律法規(guī),且法律知識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和規(guī)范性,其中涵蓋了大量專業(yè)名詞和術語,理解起來有相當大的難度。所以,學習法律知識需要一些相對專業(yè)的人士進行指點。學校作為青少年兒童接受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可以較為系統(tǒng)、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法律知識,促進法律素養(yǎng)真正落地[2]。
以“權利”與“權力”為例,兩者的讀音雖然完全相同,但其內涵卻大相徑庭。(1)行使主體不同:權利行使的是一般主體,而權力主要是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2)處分方式不同:權利一般可以放棄和轉讓,而權力必須依法行使,不得放棄和轉讓。(3)推定規(guī)則不同:權利的推定規(guī)則為“法無明文禁止及可為”,而權力只以明文規(guī)定為限,否則為越權。(4)社會功能不同:權利一般體現(xiàn)私人利益,權力一般體現(xiàn)公共利益。
兩個詞只有一字之差,含義卻大相徑庭,因此不能混為一談。如果沒有相對專業(yè)的解釋,那么學習效果將大打折扣。尤其是對于學生而言,要將專業(yè)性、規(guī)范性強的眾多法律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理念,是離不開專業(yè)系統(tǒng)的指導的。
(三)學生成長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學法懂法守法,要從娃娃抓起。”法律看似離我們遙遠,實則滲透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是小學生,也享有基本的權利,也應履行基本的義務,不應損害他人、集體乃至國家的合法權益。
《兒童權利公約》中明確提出每個兒童有固有的生命權。當合法權利受到不法侵害時,他們應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吨腥A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明確的法律條文不僅保障了少年兒童的受教育權,也明確規(guī)定了受教育的義務。所以,在享有各種權利保障的同時,小學生也必須自覺去履行自身的職責,認真完成學業(yè)任務。
二、提升法治課堂教學實效的教學方法
(一)生活化教學:法治學習生活化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強調教育要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才能使小學生真正適應眼前的生活。小學生年齡小,普遍缺乏生活經驗,很難理解抽象的法律知識。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將法治教學生活化。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不僅能拉近小學生與法律之間的距離,使專業(yè)的法律知識不再令小學生望而生畏,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也便于學生將生活經驗與法律知識聯(lián)系起來。
選擇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資源,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公民的基本義務。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列舉新聞案例:“兩名旅客乘坐動車途中,在動車廁所內吸煙,不料兩人當場被抓。派出所民警依法對成年旅客處行政罰款500元,對未成年旅客也進行了批評教育?!苯處熆梢栽儐枌W生這兩名旅客沒有履行何種義務?沒有履行這項義務為什么要被罰款?結合自身乘坐動車的經歷,學生了解到在動車上吸煙很可能會觸發(fā)設置在動車各處的煙霧報警器,給列車運行和旅客安全造成極大的隱患。由此,學生不僅理解了在公共場合尤其是禁煙區(qū)吸煙的危害,也明確了即使是未成年人也應履行這項義務。
“湖北武漢一名一年級學生在鹵菜店的案板下堅持上了一個多月的網課。案板上是生活,案板下是未來。”這則新聞案例中,這名小學生沒有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只能在陰暗狹小的空間里學習。學生看了這則實例之后,和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對比,以這名小學生為榜樣認真履行受教育的義務。這樣更能激發(fā)學生堅定履行受教育義務的信念。
列舉生活中具體的事例進行教學,一方面能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另一方面能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二)體驗式教學:法治學習活動化
杜威提出轉變傳統(tǒng)灌輸式教育模式,讓兒童在“活動中學”。兒童天性活潑,喜歡玩游戲。教師開展體驗式教學,能使學生更透徹地理解法律條文,使法治知識、意識和信仰真正深入學生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