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通
摘 要:我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詩歌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之一。詩歌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我國高中語文教學中,詩歌所占教學篇幅極大,然而研究資料顯示,學生學習詩歌的效果往往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是詩歌的語言相較于現(xiàn)代文較為晦澀難懂,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較少。鑒于此,本文簡要介紹了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的現(xiàn)狀,并對優(yōu)化詩歌鑒賞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4-0036-02
引 言
詩歌作為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表達了作者豐富的情感,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之一[1]。然而,在學習詩歌時,部分學生感覺很吃力,并由此產生了厭煩心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對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找出原因,并找到解決策略,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一、高中語文古典詩歌鑒賞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一)學生學習興趣偏低
高中階段的學生面臨著高考,學習壓力相較于初中、小學明顯增加,加上所學科目較多,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進行詩歌鑒賞,部分學生甚至認為語文詩歌鑒賞學習并不重要,這樣的思想偏差造成了學生詩歌鑒賞能力低下。然而,語文詩歌鑒賞是高考中的重要部分,占據(jù)很大分值比例,學生如果不重視詩歌鑒賞的學習就無法取得好的成績。但實際的情況是,學生對詩歌的學習興趣較低,難以全身心投入詩歌學習中。
(二)鑒賞教學方式單一
在高中語文學習階段,大部分教師比較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對學生語文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樣唯分數(shù)論的教學方式嚴制約肘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同時,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在詩歌鑒賞教學中,為了應付考試僅僅傳授給學生解答題目的技巧,忽視了引導學生對詩歌文化背景和其背后蘊含的思想主題進行深入思考。這樣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不僅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使學生對詩歌鑒賞產生厭煩心理。
(三)忽略了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從教學現(xiàn)狀來看,教師在教學詩歌的過程中過于重視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甚至將詩歌鑒賞拆分成一個個題型,讓詩歌成為提升學生成績的工具。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不能感悟到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也無法領略到詩歌文字的美,這不利于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在教學詩歌的過程中并未引領學生沉浸到詩歌所營造的氛圍中,難以讓學生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自然也就無法使學生感受到詩歌中所蘊含的濃厚情感。同時,高中生學習壓力大,內心浮躁,并不能沉下心來感受詩歌的美??傊?,教師和學生對詩歌鑒賞不重視導致了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效果不佳。
(四)過分重視考試技巧的訓練
受高考這個指揮棒的影響,教師的詩歌鑒賞教學變得極為功利,在教學過程中過分重視對考試技巧的訓練,將詩歌鑒賞拆分成若干個題型,通過大量的相似題型來對學生解答詩歌鑒賞類問題的能力進行強化訓練,讓學生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詩歌鑒賞。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下,學生難以感悟到詩歌中的文化魅力。研究資料顯示,在學習詩歌鑒賞這部分內容時,只有部分學生可以根據(jù)詩歌體裁與題目類型進行解答,另一部分學生則只能勉強讀懂詩歌卻不能有效地完成對問題的解答,只有極少部分學生具備獨立鑒賞詩歌的能力。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表明,如若教師僅僅是功利性地對詩歌鑒賞進行題型上的訓練,學生在沒有足夠詩歌鑒賞能力的情況下并不能提高成績。
二、高中語文古典詩歌鑒賞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
(一)注重積累,完善學生知識網(wǎng)絡
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2]。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對詩歌文化知識進行積累,讓學生充分了解詩歌的文化背景,增加詩歌知識的儲備量。學生只有積累了一定的詩歌知識,才能在詩歌鑒賞上有所建樹。教師在詩歌教學環(huán)節(jié),應引導學生大量欣賞不同風格的詩歌,幫助學生積累基礎知識,讓學生在完成詩歌鑒賞的同時,建立系統(tǒng)的學習框架,完善自身的知識網(wǎng)絡,從而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督促學生做好詩歌鑒賞筆記,讓學生對各種詩歌的題材了然于心,充分了解詩歌作者當時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和社會背景,為詩歌鑒賞教學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做筆記能夠讓學生加深對常用的典故和通假字的記憶,為其詩歌鑒賞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明確目標,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教師在開展教學前需要明確教學目標,針對教學內容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工作。同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理解能力來設置難度適中的問題,如若鑒賞詩歌的難度偏大,學生學習詩歌鑒賞的自信心容易受挫;如若難度偏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得到有效的鍛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重視對學生欣賞詩歌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對詩歌中心思想的把握,使學生能夠正確分析出作者在詩歌中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3]。
(三)開展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詩歌教學難度偏大,學生學習興趣普遍較低。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這一現(xiàn)象,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這一情況。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在班級內舉辦詩歌鑒賞比賽、詩歌朗誦比賽、詩歌寫作比賽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在學習之余創(chuàng)作詩歌,并運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來指導學生,通過不斷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詩歌讓學生對詩歌學習樹立信心,消除對詩歌鑒賞的畏懼感。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還有助于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對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也有著很大的幫助。學生也可以通過班級內舉辦的詩詞鑒賞大會接觸到來自課本以外的優(yōu)秀詩歌,從而豐富詩歌知識儲備,提升鑒賞詩歌的能力。教師在學生創(chuàng)作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指導,指出學生作品中的不足之處,促使學生不斷完善詩歌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