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玲 蔣宇
摘要: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將偉大抗疫精神有效融入大學生思政課,有助于在高校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賡續(xù)精神血脈,構筑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鞍藗€統(tǒng)一”是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根本遵循。文章以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八個統(tǒng)一”為指導框架,探討將偉大抗疫精神有效融入大學生思政課的路徑方法。
關鍵詞:“八個統(tǒng)一”;抗疫精神;大學生;思政課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將偉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政課,發(fā)揮抗疫精神的教學價值,對于在高校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賡續(xù)民族精神血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1]本文立足于大思政課實際,以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八個統(tǒng)一”為指導框架,努力探索將偉大抗疫精神有效融入大學生思政課的路徑方法。
一、“八個統(tǒng)一”的意涵及指導意義
2019年3月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要堅持“八個統(tǒng)一”,即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tǒng)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相統(tǒng)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tǒng)一、灌輸性和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這“八個統(tǒng)一”構成一個緊密聯(lián)系、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是新時代思政課彰顯教育本質、回歸教育初心、實現教育目標、指導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理論依據和實踐遵循。[2]
“八個統(tǒng)一”體現了思政課教育的整體協(xié)同與辯證統(tǒng)一。一是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tǒng)一。教師講好思政課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要用科學的學理性話語、系統(tǒng)的知識理論架構,增強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理論性與說服力。二是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tǒng)一。價值引導是思政課的目標,要與思政課理論知識融會貫通,以知識傳導塑造大學生價值觀。三是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tǒng)一。思政課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堅持正面引導,善于、敢于對錯誤觀點進行辨別、分析和批判。四是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課堂教學要以知識理論的學習理解為第一要務,第二課堂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使思政小課堂對接社會大課堂。五是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相統(tǒng)一。思政課教學具有很多統(tǒng)一性的規(guī)范和要求,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實現教學載體、方法的多樣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六是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tǒng)一。教師在課程目標實現、課程計劃制定、課程方法設計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單向的教學模式轉變?yōu)槎嘞虻臏贤ń涣鳌F呤枪噍斝耘c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直接、顯性的課堂教學是思政課的重要教學方式。同時要善于啟發(fā)學生發(fā)現、研究和解決問題。八是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統(tǒng)一。思政課要充分發(fā)揮顯性課程的育人作用。將專業(yè)課程中蘊含著愛國主義情感、增加民族情懷、堅定理想信念的思政元素,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融入專業(yè)課教學中,與顯性課程形成合力。
二、偉大抗疫精神的思想教育價值及融入
思政課教學的可行性
(一)偉大抗疫精神的思想教育價值
我國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勝利,與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以及人民群眾眾志成城的團結力量密不可分。在疫情防控過程中,醫(yī)務工作者勇敢逆行,千千萬萬奔走在社區(qū)、街道的共產黨員、群眾、志愿者以及青年大學生主動投入到疫情防控中,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頑強拼搏、舍生忘死、求真務實、無私奉獻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道德品質。[3]在偉大抗疫斗爭中凝結和升華的偉大抗疫精神,是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譜系的偉大傳承?!吧辽?、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是對偉大抗疫精神內涵的高度濃縮與提煉,其中每一層含義都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價值,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塑造、精神家園構筑都具有重要的意義。[4]站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點,錯綜復雜的時代背景和疫情防控過程又賦予了抗疫精神豐富的時代內涵和偉大的意義。偉大抗疫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fā)展,影響著人們對現實世界和自我的情感體驗[5],是新時代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思政必修課。
(二)偉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政課教學的可行性
1.內容耦合:促進大學生深入理解思政課理論
偉大抗疫精神具有豐富的時代意蘊與教學價值,思政課理論與偉大抗疫精神的內容存在較強的耦合機制。偉大抗疫精神不僅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也體現了中國人民愛國、團結、奉獻、務實等一系列流淌在血液中的寶貴品質,學習偉大抗疫精神,講好抗疫故事,重要的目的在于價值觀的引導和樹立。以理論學習促進正能量價值引導,不僅有助于對思政課理論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2.改革創(chuàng)新:增強思政課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新時代推動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著力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要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遵循大學生成長規(guī)律。一方面,偉大抗疫精神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發(fā)展和生動詮釋,將其融入思政課,有助于提高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時代性。另一方面,通過講述真實富有感染力的抗疫人物、抗疫事跡,可以把思政課中高度凝練、抽象的理論內容運用貼合學生喜好的話語形式教授給他們,實現話語轉換[6],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與針對性,適應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要求。
3.現實體驗:有效拓寬思政課教育的新途徑
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與傳統(tǒng)課堂相同,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對思政課教師和大學生來說,在實踐中感悟真理、升華思想、提高素質、凝聚力量,這不僅僅是對偉大抗疫精神和思政課的有效融合,也是對思政課教育新途徑、新載體的探索和拓寬。善的理念需要我們不斷地維護。[7]思政課教師需要充分運用抗疫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在大學生積極投身疫情防控過程中,鼓勵他們以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創(chuàng)造的精神主動融入到多種形式的實踐中,提升大學生對偉大抗疫精神的現實體驗,達到豐富載體、明理啟思的目標。
三、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的路徑方法
(一)將偉大抗疫精神有機嵌入思政課,增強教育的理論性與實踐性
思政課教師要善用學理性話語,精準定位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tǒng)一的“嵌入點”。“生命至上”體現黨和國家的人民立場,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教學中,講述我們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不惜任何代價控制疫情蔓延的典型案例,講授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等知識點;“舉國同心”體現中國的制度優(yōu)勢和團結偉力,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教學中,列舉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指揮,各地各部門齊心協(xié)力,醫(yī)務工作者白衣執(zhí)甲、逆行出征,社區(qū)志愿者和普通群眾積極投身戰(zhàn)疫等豐富的案例素材,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舍生忘死”體現了無私奉獻、舍小家為大義的精神,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教學中,通過回顧中國近代的英勇斗爭史,列舉英雄人物事跡,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歷史文化素養(yǎng);“尊重科學”彰顯的求真務實、刻苦鉆研的精神,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教學中,圍繞科學防控和實事求是精神,向大學生傳授相關知識點;“命運與共”展現的大國擔當與國際胸懷,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課程的教學中要加以體現。[8]
在思政實踐課中還需尋找偉大抗疫精神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的嵌入點,圍繞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設計“志愿服務類”“英雄訪談類”教學實踐,發(fā)揮社會大課堂的作用。如設計“青年志愿者在行動”“戰(zhàn)疫前行,醫(yī)路有你”等社區(qū)服務活動,組織大學生志愿者開展社區(qū)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調研,參與疫情防控監(jiān)測、健康碼掃描、健康宣講等工作;利用數碼終端產品記錄志愿服務過程,制作成微紀錄片或微電影,通過網絡平臺宣傳弘揚偉大抗疫精神[9],積極參加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紅色專項等各類競賽;創(chuàng)造大學生與抗疫一線醫(yī)務人員和社會各界抗疫先鋒互動交流的機會,開展“我與英雄面對面”“戰(zhàn)疫先鋒在身邊”等互動交流活動,通過采訪、交流等形式提升對抗疫工作的實際認知,加深對偉大抗疫精神的直接感觸。思政課教師要制訂詳細完整的實踐課計劃,強化反饋管理,在實踐過程中進行理論講解,安排學生撰寫實踐報告、制作攝影作品等,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相互點評,促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機融合。
(二)挖掘偉大抗疫精神的課程思政元素,增強教育的主體性與拓展性
要充分利用各類課程思政元素,增強教育拓展性,實現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統(tǒng)一。上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必修課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要注重挖掘隱性的專業(yè)教學資源,廣泛運用可觸可感的抗疫事跡開展“課程思政”。圍繞醫(yī)學專業(yè)課進行醫(yī)學“課程思政”設計,例如在微生物學、傳染病學中講述人類與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關系,在免疫學中講解新冠肺炎流行和疫苗研發(fā)所引發(fā)的思考,圍繞人類與病毒抗爭的歷史、疫苗研發(fā)志愿者的奉獻精神等話題展開討論。在英語“課程思政”設計中,通過翻譯抗疫金句強化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在體育“課程思政”設計中,圍繞“競技協(xié)作,強健體魄”主題培養(yǎng)大學生集體意識、團結意識、競爭精神以及強身健體意識;在公共基礎課“課程思政”設計中,圍繞“公共安全,從我做起”主題,培養(yǎng)大學生公共安全觀念,有條不紊地與疫情作常態(tài)化斗爭。[10]
思政課教師要挖掘各類課程思政元素,增強教育主體性和主導性相統(tǒng)一。一方面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展“情景再現類”“思辨討論類”等教學設計。開展“人人講戰(zhàn)疫”系列演講活動,由大學生自主準備素材,講述和還原抗疫故事,如“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院士的戰(zhàn)疫事跡,以及千千萬萬平凡人的抗疫故事等;開展以“辨疫明思”等為主題的討論類活動,圍繞全民戴口罩、全民核酸檢測、大數據追蹤、患者隱私保護等問題進行思考、辯論和討論;以“青春的力量”“奔涌的后浪”“青春逆行”等主題進行小組討論設計,討論戰(zhàn)疫中大學生的責任擔當和勇氣力量;以“家國同心、頑強逆行”等主題開展抗疫情景劇演出,還原醫(yī)務工作者等抗疫先鋒的英勇事跡,提升大學生的直觀感觸。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基于書本理論,對大學生所講述的案例素材、激烈辯論的焦點問題以及情景話劇進行深度剖析和總結提升,通過與大學生的互動交流,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加深大學生對知識理論的理解記憶。
(三)以抗疫案例促進價值引領,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拓展思政課程設計,堅持灌輸性與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積極采取“思維拓展類”“精神傳承類”課堂教學,增強思政課教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圍繞“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抗疫精神的時代傳承”等主題進行設計,講述偉大抗疫精神與中國精神的內涵聯(lián)系。面對疫情,中國和西方國家在應對策略、防控效率以及防控成果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部分西方國家漫不經心、不講科學、忽略人民,導致疫情無法控制,而中國的疫情防控則取得了重大戰(zhàn)略成果,通過這樣的對比,大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yōu)勢,不斷增進民族自豪感。結合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黨史學習教育的要求,在思政課程中,以史鑒今、資政育人,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以“學黨史,戰(zhàn)疫情”“黨的盛典、人民的節(jié)日”為主題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傳承和發(fā)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偉大建黨精神。
在講述抗疫故事、英雄楷模時,思政課教師要將這些案例與思政課的知識體系結合起來,促進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tǒng)一。在講述生命至上的含義時,通過對堅定人民立場、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知識傳授,進行生命健康教育。在講述舉國同心的含義時,通過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的知識傳授,培育愛國主義情懷和責任擔當意識。在講述舍生忘死的含義時,通過講授時代楷模和英雄事跡,弘揚無私奉獻和頑強拼搏的品質;在講授尊重科學的含義時,通過科學防控策略和實事求是的知識講解,樹立求真務實的品格;在講授命運與共的含義時,通過全球抗疫命運共同體的知識講解,培養(yǎng)和衷共濟的大國胸懷。
(四)強化網絡新媒體教學,增強教育的多樣性與辯證性
思政課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多種新技術手段和平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實現教學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積極運用新媒體做到思政課的“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1],通過新媒體平臺設計“戰(zhàn)疫云課堂”,開展線上討論會,進行學習討論,推送學習資源,增加線上交流。緊扣疫情防控實踐,在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線上研討交流中,關注大學生喜愛的網絡語言,開展“網言網語入課堂”設計,如疫情防控期間關于“最美逆行者”“隔離病毒,不隔離愛”等詞匯,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時代感與吸引力。打造一批“善用新媒體,巧用新語言”的教師隊伍,提高線上教學能力,利用互聯(lián)網平臺在教學方法、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多樣化探索。同時,利用網絡平臺有針對性地開展“疫情心理咨詢”等活動,以點對點的溝通方式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應辯證地分析問題,增強教育的說服力,堅持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tǒng)一。針對典型的網絡謠言和不良信息,設計“明辨是非類”“個性自選類”專題課堂。借助學習和弘揚偉大抗疫精神,促進大學生分析典型的網絡謠言和不良信息,對各種錯誤思潮進行辨別、分析和批判,掌握意識形態(tài)主動權,著力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王露.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三維探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21,(1):52-57,69.
[2]劉呂紅.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八個統(tǒng)一”[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6):91-97.
[3]馮剛,朱宏強.抗疫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113-117.
[4]王慶云.論抗疫精神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6):113-118.
[5]戚濤,朱妤雙.情感、認知與身份:懷舊的圖式化重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60-70.
[6]彭正德,邵似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9):45-50.
[7]王建軍.論康德對人類“希望”的理性奠基[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8-24.
[8]寇清杰,孫來斌,秦宣等.疫情防控進思政課教學建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8):4-14.
[9]由丹丹.微視頻實踐教學創(chuàng)新形式探究[J].大學教育,2020,(5):26-29.
[10]劉娟音,于子敬.疫情防控期間公共基礎課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探索[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20,(23):114-115.
[11]蒲佳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新媒體應用的實踐路徑探賾[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12):75-77.
(責任編輯 吳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