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夢雪
【摘要】古往今來,中國關于“玉”的歷史源遠流長。隨著朝代的變更,玉不僅見證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歷史,時代也賦予了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文以“玉”的語義場分析為主要切入點,《說文解字·玉部》中的字進行詳盡的語義分析,共分為類屬義場、同義義場、反義義場等,針對同一語義場的共性和義素并且充分結合玉文化給予分析,通過玉部字進一步探究玉文化的深刻寓意。
【關鍵詞】《說文解字》;玉部字;玉文化
【中圖分類號】H13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3-0106-02
“玉”經(jīng)歷過無數(shù)能工巧匠的雕琢,無數(shù)人的欣賞和詮釋,在藝術和時代的道路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融合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無可替代,所以至今為止,“玉”仍被世人視為珍物。“玉石之美”的說法起源于班固的《白虎通德倫·考黜》:“玉者,德之至也?!笔聦嵣希P于“玉”所代表的不僅有他自身的財富價值,其內(nèi)涵更是對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展現(xiàn)。
一、辭書中“玉”的釋義
從“玉”的起源,最早出現(xiàn)的甲骨文來看,“玉”是象形字。甲骨文“玉”的中間是一根長長的繩子串連著上下中三片玉,兩端繩子均有些外露。但隨著沿襲和發(fā)展,金文和小篆“玉”的兩端繩子不再外露。到了隸書時,因為中央的繩子不外露,從而導致“玉”字與“王”字寫法相同,故為了區(qū)分則在“王”字右側(cè)加了一點,變成了通用至今的“玉”字。所以現(xiàn)在大部分有“王”做偏旁的字,實則是為變形前“玉”,所以大多“王”做偏旁的字和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漢語大字典》中有關玉部字的收集數(shù)量共有600個,除第一個為“王”字外,其他大部分皆與玉有著密切的關系,流傳至今仍繼續(xù)沿用?!稘h語大字典》中對于“玉”本義的解釋為:“溫潤而有光澤的美石”,部首中所屬的字皆為玉石或玉做的飾品,或者代指玉的顏色和聲音以及與玉的制造工藝和雕刻技藝的動作有關內(nèi)容等,這些玉部字代指玉制品的同時,也象征著美好的事物。玉部字的大量存在彰顯了它從古至今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和美好寓意,它的現(xiàn)存也昭示著玉制品對于當時社會生活的影響,以至于在當今時代都有著極大的作用。
同時,在《說文解字》中,也有對于玉部字更為詳盡的內(nèi)容和注解,對于字形和字源的考究十分詳盡。許慎的《說文解字》中關于“玉”部共收集了126個,也對“玉”部做了極其明確的分類與解釋?!坝瘛币鉃樽蠲赖氖^,并且許慎在書中提到,玉有五品:仁,義,智,勇,廉,賦予了“玉”美好的昭示和含義。同時,對于玉部字的主要講解也以此書《說文解字·玉部》為基礎進行具體分析。
二、“玉”部的語義場分析
語義場理論是對語言學分析若干個共性和異性義素的重要研究理論方法,最早是由德國的特里爾在20世紀30年代首次提出。語義場是指義位形成的系統(tǒng),由若干不表示彼此共性的義素和相應的表示彼此差異的義素連接在一起,讓它們相互規(guī)定,相互制約又相互作用,那么這些義位就構成了一個語義場。接下來,試以《玉部》為例,談談《說文解字》的語義場意識,運用語義場理論對《玉部》進行分析。
(一)“玉”的類屬義場
類屬義場中的義位代表著同類事物的各種對象,或者代表同類的現(xiàn)象和性質(zhì)等。類屬義場中的義位不必按照固定順序排列,但卻完整明確地概括事物的類型。對于玉部來說,玉的語義場以玉石為起點,發(fā)散出玉器、玉佩、玉飾等下屬義場。下屬義場具有上一層的義素,卻也擁有著其特殊的義素。
在《玉部》中,“璙、瓘、璥、琠、巎、玒”等24個字均是由于玉的質(zhì)地、顏色等多方面鑒賞分析的品質(zhì)不同,也對它們有了不同的名稱分類以便區(qū)分。如“璠、璵”則代表寶玉,最為珍貴的玉石,“瑾、瑜、璿、琳”則意為質(zhì)量上乘的美玉,而“瓚、璑”等表示的則是對于一般品質(zhì)沒那么高,較次品質(zhì)的玉石。此類字的出現(xiàn)也更有利于展現(xiàn)出古代人對于玉石鑒賞和最純粹玉石的精細分類,也讓玉石揭下它的神秘面紗,清晰明了其種類和品質(zhì)。
“玉”部字不僅對于玉石的詳盡分類,還對于玉器、玉佩等下屬義場的部分有明確與精細的歸類。因為玉石的美感,古人經(jīng)常將它作為隨身佩戴的事物或者裝飾?!队癫俊分?,以玉為原材料所制作的玉佩則是“璬、珩、玦、琫、珌、璏、璗”。其中“珩”意為玉佩中的核心玉器,一般會處于玉佩的最上端,走起路時會限制行走。這也要求古代人戴上玉佩時會更加注意規(guī)矩和體態(tài),恭敬而行,有效的約束和驚醒人們的走姿和禮儀。其次,玉石也經(jīng)常會用在其他方面的裝飾品和工藝品,如《玉部》中“珥、瑱、琫、珌、璏、瑵、璂、瑬”則是關于此類的漢字。由于社會階層的逐漸形成,象征著財富和價值的玉石也漸漸被壟斷,其工藝制作也更加精美,深受高位者的喜愛,也只有位高權重者才能鑲嵌在武器和冠帽上飾玉。例如“琫”,《玉部》:“琫,天子以玉,諸侯以金”,指的就是佩刀上的玉飾,也昭示了玉在當時人們心中的象征與地位。另外,在古代玉石也被寓意著高尚、平安健康,象征著美好順意,在祭祀、朝圣、宴會等隆重而莊嚴的儀式上常常會用到?!队癫俊罚骸氨?、瑗、環(huán)、璜、琮、琥、瓏、琬、璋、琰、玠、瑒、瓛、珽、瑁、瑞”就是將瑞玉和禮玉進行了分類,繁瑣而莊重的禮儀文化與玉文化相互交融,不同等級的玉也象征著主人的身份與地位。
除了玉石本身外,關于“玉”部還有很多關于玉的品質(zhì)、聲音、顏色等相關屬性的字。首先,《玉部》中的表示玉聲的有:“球、玲、瑲、玎、琤、瑣、瑝”,特指玉器撞擊時發(fā)出清脆悅耳的聲音?!队癫俊罚骸艾b,玉聲也,從玉爭聲?!痹诠糯宕饔耧椀娜藗冋峭ㄟ^避免這種玉石撞擊的聲音,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和行為舉止。其次,《玉部》中,“瑛、琰、瑳、玼、瑩、璊、瑕、璀、璨”則是代表玉的色澤與質(zhì)感。玉石在早期被用于工藝技術生產(chǎn)中,隨著技術逐漸精湛和改良,不同方式與程度打磨玉石,其成色和品質(zhì)也會變得截然不同。除此之外,隨著玉制品的制作工藝逐漸精良,雕刻技藝逐漸精細化,玉石的花紋也有著明確的分類,《玉部》中,“瑑、珇、璱、瑮”則是關于此類的漢字。如《說文》中:“圭璧上起兆瑑也?!爆兇傅膭t是玉器雕刻而凸起的花紋。
(二)“玉”的同義義場
同義義場具備和基本義相同或相近的義素,但義場又有其他不用附加義的義位構成,與原基本義存在較小的差別和不同,但卻使語言表達更加明確嚴謹,能夠準確無誤地表達出具體的深意與指向,《玉部》中有很大篇幅,以下對其簡要分析。
“玉”由于其出眾的品質(zhì)與美好的外觀,往往成為審美的標桿,《玉部》中有“瑀、珢、璅、琎、瓚、璁、琂、璶、琟、瑦、瑂、璒、玗”等《玉部》的解釋皆為“石之似玉者”,都是表示像美玉一樣擁有高品質(zhì)和美好外觀的石頭,因其出眾的品質(zhì)皆‘似玉’般,都具有一定的藝術和審美價值,廣受收藏家的喜愛。除此之外,《玉部》中“玤、玪、璓、玖、玽”則是代表“石之次玉者”,顯然價值如次玉般略輸美玉,但也具有一定的市場價值和鑒賞價值。
同時,因為“玉”的財富價值,部分貴重的珍寶也為玉部,《玉部》中“珍、珠、玭、玟、瑰、璣、瑯、玕、珊、瑚”皆是意為珍寶。如關于“珠”字,《玉部》中解釋:“珠,蚌之陰精,從玉朱聲,《春秋國語》曰:珠,以御火災是也?!笨梢钥闯觯湃藢χ橐灿枰粤撕陀裣嗤拿篮迷⒁?,雖然它們并非玉石類,但卻都有著與寶玉相同的主流地位和審美意蘊,深受人們的尊崇和喜愛。
除此之外,隨著工藝技術的提升,對于治玉和賞玉也有了更加準確嚴謹?shù)恼f辭。治玉方面,在《玉部》中,“琢、琱、理”則是對于治玉的明確說明?!队癫俊分薪忉專骸袄恚斡褚??!泵鞔_是初步對于玉石剖離的工序,但對于玉石更深層次的加工則是“琱、理”。《玉部》:“琱,治玉也。一曰石似玉?!薄艾h”是對于剝離的玉石進行再次加工,更細節(jié)的雕刻。這些玉部字的出現(xiàn)也彰顯著古代對于治玉的過程更加精細化和工程化,形成了一個較為明確的治玉系統(tǒng)。賞玉方面,《玉部》:“玩,弄也?!币鉃橥尜p,后衍生意義為玩耍。但無論古代還是至今,玉石仍深受人們的喜愛,巧奪天工的雕刻和紋理極具審美價值與意蘊。
(三)“玉”的反義義場
反義義場是指意思相反或相對義位構成的義場,其中基本義場有著共同的義素,但其中不同的義素則與基本義場相反或相對,突出表現(xiàn)其相反義素的內(nèi)容。反義義場的存在與原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更為突出原義相反的義素,更能突出其語義特色,活靈活現(xiàn)。在《玉部》中關于玉的品質(zhì)中,則有美玉和朽玉的區(qū)別。《玉部》:“珛,朽玉也?!薄矮嫛贝感鄶〉挠袷?,有疵點或瑕疵的玉石,這類字的出現(xiàn)也是源于古人對于玉石的鑒賞和喜愛。
三、總結
通過對于《玉部》中“玉”部字義場的明確與分類,可以看出玉在古人心中的重要地位。縱觀古今,隨著不斷地發(fā)展與演變,玉也被賦予了更深的文化內(nèi)涵,完美地融入了傳統(tǒng)文化與思想之中,承載了古人的精神層面和文化層面的寓意,其共同點皆象征著美好的人與事,也彰顯著人們對玉的欣賞與喜愛。也正是賦予玉的品質(zhì)契合中華民族的主流審美觀與價值觀,因此玉文化也是對我國文明與發(fā)展的展現(xiàn),隨著對其不斷地探秘與深究,玉文化也漸漸完美融入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成就更優(yōu)秀而不可或缺的文化價值底蘊。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趙術宏.《說文解字》“玉”部字與古代佩玉習俗研究[J].漢字文化,2020,(15):73-74.
[3]侯月明.淺談《說文解字》中的玉文化[J].蘭臺世界,2013,(36):21-22.
[4]張麗. 《說文解字》玉部字顯示的古代玉文化意識[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113-117.
[5]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6]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