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祎 宋仙芝
【摘要】目的:觀察疏肝利濕解毒湯聯(lián)合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06例入選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3例。對照組單純采用恩替卡韋及一般保肝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疏肝利濕解毒湯治療,兩組在藥物治療基礎上配合心理干預,總療程為6個月。結果:兩組治療后,肝功能指標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治療3個月、6個月后,相較于對照組,治療組各項指標的改善明顯更優(yōu)(P<0.05)。與治療前比較,肝纖維化指標,兩組均出現(xiàn)明顯的降低趨勢(P<0.05);兩組治療后比較,治療組肝纖維化指標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患者在治療3個月、6個月后HBV-DNA轉陰率分別為39.6%、77.4%,均高于對照組35.8%、58.5%;治療3個月后兩組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6個月后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疏肝利濕解毒湯聯(lián)合恩替卡韋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進行治療,臨床效果較好。.
【關鍵詞】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疏肝利濕解毒湯;恩替卡韋;中西醫(yī)治療
【中圖分類號】R51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12-0019-0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指因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超過半年,以肝臟組織炎性病變?yōu)橹饕R床表現(xiàn)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1]。部分慢性肝炎可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對于本病的治療至今尚缺乏滿意的藥物?,F(xiàn)代醫(yī)學對于乙肝疾病的研究,從流行病學及分子生物學等方面進行,尤其是乙肝疫苗應用,對于本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義,但僅限于預防,而治療上目前尚無重大突破,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徹底治愈仍未能實現(xiàn)。筆者經(jīng)過長期的臨床實踐,以中醫(yī)藥理論為基礎,就乙肝的發(fā)病機理,并以疏肝解郁、清熱利濕為組方原則,結合臨床經(jīng)驗總結的自擬方疏肝利濕解毒湯,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該次研究全部病例均來源于天水市第一人民醫(yī)院(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選取符合肝膽濕熱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患者106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3例。治療組男性27例,女性26例;年齡24~58(40.3±10.6)歲;病程2~10(7.3±1.8)年。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 24 例;年齡23~60(41.2±11.4)歲;病程1~11(7.9±1.6)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和病程等一般資料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辨證“肝膽濕熱型”患者[2-3],且符合恩替卡韋抗病毒指征者;性別不限,年齡在18~60歲之間者;病程大于6個月,HBsAg、HBeAg、HBVDNA陽性;未使用過抗病毒藥物或6個月內(nèi)未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者;肝功能指標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膽紅素(TBIL)、肝纖維化指標高于正常上限值;患者在知情同意及簽訂知情同意書的情況下,自愿作為參試對象且依從性良好者。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病毒感染及甲、丙、丁、戊等其他各型肝炎者;HBV所致重型肝炎、失代償期肝硬化、肝癌及合并有嚴重并發(fā)癥如肝腎綜合征、肝性腦病、消化道大出血等;長期酗酒、精神病患者及孕婦;選擇免疫治療或抗病毒治療患者;嚴重臟器損傷;年齡小于18歲或大于60歲者。
1.2 方法
對照組為單純西藥抗病毒、保肝治療:恩替卡韋膠囊(福建廣生堂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172,規(guī)格:0.5 mg×28粒/瓶),用法:口服,0.5 mg/次,1次/d。肌苷片:(宜昌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03687,規(guī)格:0.2 g×100片/瓶),用法:口服,0.4 g/次,3次/d。
治療組在予以口服西藥抗病毒、保肝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加服疏肝利濕解毒湯劑口服治療:恩替卡韋膠囊與肌苷片同對照組,疏肝利濕解毒湯配方:薏苡仁30 g、炒白術15 g、茯苓15 g、柴胡15 g、芍藥10 g、枳殼10 g、郁金10 g、虎杖6 g、白花蛇舌草30 g、黃芩10 g。隨證加減治療。濕熱重者加茵陳30 g、梔子15 g;濕重者去虎杖加佩蘭10 g、白蔻仁10 g;納呆加谷芽12 g、炒麥芽12 g;脾虛加黨參15 g、山藥25 g;腹脹滿加厚樸10 g;肝區(qū)脹痛加川楝子10 g;刺痛加元胡10 g、丹參30 g;肝脾腫大加三棱15 g、莪術15 g、鱉甲15 g;惡心、嘔吐加砂仁10 g、藿香或竹茹15 g;便秘加檳榔15 g,去炒白術15 g;牙齦出血加女貞子15 g、旱蓮草15 g;雙下肢無力、腰酸加續(xù)斷10 g、桑寄生15 g;失眠加夜交藤15 g;形肥、痰多加萊菔子10 g、芥子10 g、炒紫蘇子10 g。將上述藥材充分浸泡2 h,先煮沸后文火水煎30 min,濾出藥液約500 mL,分兩次溫服,每日一劑。
以上兩組口服藥3個月為一個療程,兩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肝功能(ALT、AST、TBIL)、肝纖維化(HA、PCⅢ、IV-C、LN)結果;比較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6個月HBV-DNA轉陰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當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檢測結果比較
兩組治療后肝功能指標均較治療前下降,數(shù)據(jù)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治療3個月、6個月后,相較于對照組,治療組各項指標的改善明顯更優(yōu)(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纖維化結果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肝纖維化指標均出現(xiàn)明顯的降低趨勢,數(shù)據(jù)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相較于對照組,治療組肝纖維化指標的改善明顯更優(yōu)(P<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后HBV-DNA轉陰率比較
治療組患者在治療3個月、6個月后HBV-DNA轉陰率分別為39.6%、77.4%,均高于對照組35.8%、58.5%;治療3個月后兩組比較,數(shù)據(jù)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6個月后兩組比較,數(shù)據(jù)之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3。
3 討論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中醫(yī)學中多歸屬為“黃疸”“脅痛”“郁證”等范疇,其發(fā)病與飲食失節(jié)、勞倦過度、感受外邪、臟腑功能失調、情志失調、機體抗病能力下降有關[4]。現(xiàn)代醫(yī)家認為黃疸的病理關鍵為濕、熱、毒、瘀,發(fā)病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病位在肝膽脾胃,發(fā)病的病機為濕熱疫毒之邪蘊結肝膽,肝膽濕熱,膽汁外溢所致。本研究選擇的患者均為中醫(yī)辨證屬肝膽濕熱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6]。
自擬疏肝利濕解毒湯,該方具有清熱利濕、疏肝解郁、解毒等功效[7]。方中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寧心安神;炒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作用;共奏健脾利濕、扶助正氣之效。柴胡解表退熱、疏肝解郁。郁金活血止痛,行氣解郁,利膽退黃的功效。芍藥散瘀通絡、柔肝止痛。枳殼理氣寬中、行氣消脹;虎杖活血散瘀,祛風通絡,清熱利濕,解毒。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利濕,抗癌。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疏肝解郁、解毒之功。
恩替卡膠囊是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常用藥物,其為鳥嘌呤類似物,能夠降低患者機體炎癥病毒DNA,促進炎癥病毒DNA轉陰,用藥安全[8]。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疏肝利濕解毒湯聯(lián)合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能夠促進患者肝功能的恢復,降低肝纖維化指標,提高HBV-DNA轉 陰率。
綜上所述,疏肝利濕解毒湯聯(lián)合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效果明顯,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并有助于肝功能恢復、促進患者HBeAg轉陰、抑制病毒、抗纖維化。
參考文獻
[1] 嚴麗波,唐紅.慢性乙型肝炎診治進展和展望[J] .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J] .2016,13(2):5-9.
[2] 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J].胃腸病學,2016,21(4):219.
[3] 鄭筱萸.中藥新藥指導原則,第1版[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43-151.
[4] 于洪濤,蔡虹.從“疫郁”理論探討慢性乙肝四時的診治[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7(24):108-110.
[5] 唐曉琦.舒肝解毒湯聯(lián)合恩替卡韋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血清HA,LN水平的影響[J].現(xiàn)代醫(y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版),2020,4(23):68-70.
[6] 甘苑入.舒肝解毒湯配合恩替卡韋治療慢乙肝的臨床觀察[J].雙足與保健,2018(11):182.
[7] 王棟平.茵芪三黃解毒湯聯(lián)合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8.
[8] 印曉飛.疏肝解毒湯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臨床作用研究[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20,36(30):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