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風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能有效激發(fā)學生自身的科學意識、幫助學生建立探索思維、提升學生自身思維能力。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將“做與思”充分融合。對此,本文首先分析“做與思”的教育理念,然后詳細說明“做與思”融合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科學;做與思;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2-0174-02
How to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Doing and Thinking" in PrimarySchool Science Teaching
(Xiangyang Experimental School, Xinta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 LI Yunfeng
【Abstract】Primary school science curriculum can effectively stimulate students' own scientific consciousness,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exploratory thinking, and improve their own thinking ability.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should fully integrate "doing and thinking" in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is regard,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doing and thinking", and then explains in detail the integration method of "doing and thinking".
【Keywords】Primary school science; Doing and thinking; Integration
在以往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都是借助講解理論知識的模式進行教學,通過在黑板上書寫等形式講解科學理論知識,沒有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如果想學好科學,那么就需要學生獨立思考、探究、獨立操作科學實驗等。傳統(tǒng)教學無法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這些能力。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將“做與思”充分融合,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以及操作能力,提升小學科學教學效果。
一、“做與思”教育理念分析
小學科學這門課程已經(jīng)有很多年的發(fā)展歷史,根據(jù)教學效果來看,以往教學實踐發(fā)展十分不樂觀,歸根結底在于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充足的機會和空間讓學生獨立完成學習。在新課程改革不斷發(fā)展的影響下,很多教師明白借助實驗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價值,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依舊沒有正確認識“做與思”的教學理念,無法將兩者充分融合?!白雠c思”中,“做”指的是動手操作,主要體現(xiàn)學生自身的動手實踐能力,引導學生自己動作操作各種科學實驗;“思”指的是學生積極動腦,它主要體現(xiàn)科學的思維能力,其中包括學生在參與各種學習活動中自身的想象、思維等能力和操作前制訂實驗計劃、實際操作后對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的思考及總結。將“做與思”充分結合,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實際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針對小學科學學科來說,如果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中把“做與思”充分結合,能對科學教學產(chǎn)生積極影響。
二、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融合的方法分析
(一)借助多媒體設備,調動學生自身“做與思”意識
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受教學時間少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大多數(shù)教師都會直接為學生講解知識點和展示結論,通過這種方法開展教學,造成學生的思維漸漸出現(xiàn)惰性。因此,教師要積極進行改變,借助多媒體設備,創(chuàng)設和科學教學內容相符的情境,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指導學生進行各種操作。教師在提前設計多媒體課件的過程中,要按照教材中案例等內容,收集和設計相關圖片等資料,將收集的資料融入多媒體課件中。在課堂教學時,使用這些課件進行教學,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yǎng)學生“做與思”的意識。例如,在人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教材“播種發(fā)芽”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按照教材中的內容設計多媒體課件。課件中包括幾項內容:第一項,提前準備各種花開花的圖片,比如,鳳仙花等;第二項,將鳳仙花這種植物由播種到開花的過程制作成視頻;第三項,為學生提供花種、量杯、土壤等材料,要求學生積極思考如何運用這些材料種植鳳仙花。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借助制作好的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第一步為學生展示第一項內容,當學生觀看各種花開花的圖片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問題:“花朵開花時非常漂亮,我們觀看了很多漂亮的花,根據(jù)這些花你們可以提出哪些有價值的問題?”一些學生會針對圖片提出:“如果想要花朵開花,那么需要什么條件?”等問題;第二步,教師為學生展示由播種到開花的過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且提出相應問題,一些學生很好奇:“為什么種子那么小,卻可以一點點長大,直至變成漂亮的花?”教師按照學生提出的問題為學生展示一些其他植物開花的過程,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想讓植物開花,需要保證哪些條件?”當學生聽完教師的問題后,會產(chǎn)生較大的疑惑;第三步,在這個基礎上,教師為學生展示提前準備的材料和工具,引導學生根據(jù)這些工具進行思考,一些學生會提出問題:“如何運用這些材料和工具讓種子開花?”;第四步,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空間開展實際操作實驗。在教學中,正確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積極思考并提出各種問題,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自身“做與思”意識的目的。
(二)借助教學工具,培養(yǎng)學生積極提問和良好的動作操作能力
如果教師想不斷提升科學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建立思維意識、調動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那么可以借助各種教學工具進行教學??茖W學科擁有較多理論知識,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解這些理論知識,講解結束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教學工具,引導學生根據(jù)教師提供的教學工具進行思考,進而提出各種問題。當學生提完問題后,教師可以給學生進行操作展示,重點講解這些教學工具使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等,這樣一方面能讓學生更好地開展實際操作,另一方面能保證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自身的安全性。比如,在學習“燃燒與滅火”這節(jié)課時,教師在開始教學前,首先可以先講解物品燃燒的燃點、滅火的措施等知識。然后給學生布置一個問題:“到了秋季后,各個地區(qū)都會采取各種防火措施。發(fā)生燃燒需要一些條件,那么一個物品燃燒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這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酒精燈、酒精、棉花等實驗工具。第一步為學生展示用鑷子夾取棉花,蘸酒精、水,放到酒精燈上的規(guī)則以及各種注意事項;第二步要求學生分組操作燃燒條件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分析以及解決問題,一些學生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蘸水的棉花不會被點燃,蘸酒精的棉花會被點燃。根據(jù)這一現(xiàn)象,學生提出:“為什么酒精可以點燃棉花,水不可以點燃棉花?”等問題;第三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問題、分析問題,再由教師總結最終答案,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做與思”能力的目的。
(三)借助生活實例,培養(yǎng)學生“做與思”的意識
科學這門學科和日常生活聯(lián)系十分密切。在開展教學時,教師要按照教學內容加入一些生活實例。如果想做好這項工作,那么一方面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具體情況,另一方面還要了解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讓學生在“做與思”融合中掌握各種知識。例如,在學習“選擇最快的交通工具”這課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思考古代以及現(xiàn)代都有哪些交通工具,讓學生對各種交通工具有大致了解。然后,讓學生分別說出天上、地上以及水中的交通工具,思考這些交通工具有哪些優(yōu)點。最后由教師總結每種交通工具的優(yōu)點,并給學生提出一些情景,讓學生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交通工具。這種教學方式能使學生以后遇到各種問題時,學會積極思考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培養(yǎng)學生的總結能力。
三、結語
小學科學這門學科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在開展教學時,教師要圍繞教學內容,借助實驗工具、多媒體技術等手段,豐富教學內容,組織各種實驗操作活動,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建立一定的思維意識,使其在今后的學習中積極思考和解決問題,最大化發(fā)揮“做與思”結合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梁天純.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02).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