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志
摘要:高中生語文作文素材的積累直接影響著高中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和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為更好地迎接高考,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文章從作文素材的積累及運用角度談作文指導的措施與方法,旨在提升學生的積累、梳理、整合的能力,擴大其思維的深度與廣度,使其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引導他們關注時政,學會用語言體現自我精神品質。
關鍵詞:高考作文;素材積累;策略研究
根據新課標的相關要求,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理論知識的增長,還需要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而作文教學是提高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途徑?!墩Z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高中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重視素材積累,并在寫作過程中對積累的寫作素材加以運用?!痹诋斍案呖甲魑膫戎貙懽h論文的背景下,這一要求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因此,選擇作文素材,思考素材整理與應用的方法,就成為寫好作文的關鍵。
一、積累語文作文素材的重要性
1. 扎實寫作基礎
高中階段的寫作相比初中階段在難度上有所提升,初中階段的作文大多數為記敘文,而高中階段的作文卻多是議論文。議論文的寫作需要有明確的論點、豐富的論據以及合乎邏輯的論證,通常是作者針對某一事件進行觀點的表達,并且在表達的過程中借助各種各樣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這些事例往往來源于學生日常的積累。因此,注重作文素材的積累,能夠為寫作奠定扎實的素材基礎。
2.提升文學素養(yǎng)
在積累寫作素材的過程中,中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能夠得到提升。這是因為學生需要通過閱讀大量課外書籍的方式來積累寫作素材,而在課外閱讀過程中所收獲的知識往往是在語文課堂上所不曾涉及的,它有利于學生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也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此外,閱讀的過程是學生鍛煉創(chuàng)造思維的過程,因為當學生的閱讀量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他們就能自動將所積累的素材轉化為自己文章中的內容,最終完成寫作。
3.提升融會貫通的能力
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對素材的使用并非簡單地照搬照抄,而是要根據自身的理解對素材進行一定的加工和提煉,而后再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唯有這樣才能夠賦予素材新的價值。由此可知,作文素材的積累和應用能夠提高學生對信息的提取、加工能力,能夠讓學生形成知識遷移與融貫通的能力。
二、積累語文作文素材的策略
1.鼓勵閱讀,建立個性化的素材庫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痹谌藗兦髮W過程中,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耙蛐远毑拧本褪且龑覀冎匾曁煨?、個性、興趣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一開始就鼓勵學生依據自己的愛好構建符合自我個性的素材庫。例如從高一起,在閱讀課中我允許學生按照各自喜好的領域挑選書籍,我發(fā)現男生一般會偏向時政、體育、軍事裝備、名車等,女生會偏向文學著作、時裝、娛樂新聞、美食、旅游等。我引導大家邊看邊做記錄,記錄其中的要點趣事或者前后的發(fā)展變化,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做成一個專題,學會從淺顯的外在表象往深層的緣由去探究,這樣就可以整理形成類似于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體育集錦、影視文化等專題化素材。抓住他們個人所愛,更好調動學生積極性;專題整理,方便他們能深入話題中心思考鉆研;個性化素材的運用,能增強文章的新意。
2.用心搜集,勤于歸類整合
個性化素材的整理讓學生在寫作中體驗到了“趣”,在接下來的寫作引導中,我著重培養(yǎng)學生在寫作準備期時用“心”。素材在哪里?素材在教材里,素材在閱讀里,素材在生活中……然而僅僅是簡單的搜羅與記憶,握在手中的素材再有意義僅如散落的珍珠很難形成連綴的魅力。因此學會將素材歸類整合,深入到每一個集合的中心,延長每一個素材的外延,才能讓我們每一分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所悟更為深入。首先是橫向積累。以一個人物或事件為起點,整理相類似的人物和事件,區(qū)分其相似及相異之處,探究其存在的原因及意義。例如在對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的探討中,在對車上乘客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行為的批駁中,有的同學提出了現實中還存在老人摔跤無人愿扶的現象,還有同學回顧了過去的“小悅悅”事件等,通過歸類整合,我們發(fā)現了當今的部分人在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上存在的缺憾和危害,從而更具有警醒意義。以點帶面的拓展讓素材的整理變得豐富而不雜亂。
其次是縱向積累。對一個人物的了解可隨時間的變化、經歷的改變做到全方位了解挖掘;對于事件的產生也可根據事件的進程譜列時序,關注每一個時間段的變化,從而從發(fā)展變化中找到規(guī)律,從而做到更深入的把握??v向積累使探討不流于表面,不泯于眾人。在對素材的梳理整合中,學生的辨識、分析、比較、歸納、概括能力得到了發(fā)展,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橫向與縱向的積累,也讓學生意識到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進而學會融會貫通。
3.素材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如何能夠增強素材的力度?一材多用,挖掘同一素材的深度。發(fā)現素材的多元而豐富的意蘊,形成“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辨析效果。就一篇《陳情表》來說,排除掉常用“忠孝”的立意外,從李密幼年的經歷,我們可以挖掘逆境成才、勤奮刻苦的話題;從祖母痛失親人,依然悉心撫養(yǎng)李密的經歷,我們能看到一個老人的責任與胸懷;從李密后來的為官施政上,我們又能看出李密的正直愛民。多材一用,借助多樣素材提升論辯的強度?!肮伦C不立”,若文章觀點只有一個論據支撐,這樣的觀點缺乏說服力。因此圍繞中心,可從不同的角度展開評述,選擇本質相近或存在關聯的幾則素材,相互補充,形成合力,以豐富內容,表明中心論點的普適性,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結語:
高中生在積累寫作素材時,要注意素材的來源、整理方法、應用技巧等幾個關鍵點,也就是說,在新課標背景之下,學生既要有豐富的素材來源,也要有科學的整理素材的方法,同時還需要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融自我觀點。
參考文獻:
[1]郭茂春. 高中語文“宿構”作文及教學對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20.
[2]江來明.探究提升高考作文教學效果的對策[J].高考,2018(26):148.
[3]劉昕. 高考作文命題影響下的高中作文教學研究[D].渤海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