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鄉(xiāng)村學校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的方法:進行班級文化建設,讓學生確立理想信念;引導學生制作心語卡,養(yǎng)成感恩的美德;加強勞動意識教育,讓學生熱愛勞動。
【關鍵詞】鄉(xiāng)村小學 班主任 德育工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5-0011-02
現階段鄉(xiāng)村小學大多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的道德教育。鄉(xiāng)村小學大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家中老人一般只關注留守兒童的物質生活,而忽略了對留守兒童進行思想道德引導。因此,鄉(xiāng)村小學班主任要扮演領路人的角色,通過開展班級德育工作彌補小學生思想品德培養(yǎng)方面的不足,幫助他們在小學階段形成積極向上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一、進行班級文化建設,讓學生確立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教育既是小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又是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關鍵要素。童年是播種理想的最佳時期,孩子們充滿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向往,這種理想將推動他們奮斗不息。教師在學生的心田播種什么樣的種子,學生未來多半就會結什么樣的果。因此鄉(xiāng)村小學班主任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擺在德育的首位。學生確立了理想,就有了人生目標,在學習中就會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
學生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互動中逐漸成長起來的,班級是學生最重要的集體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班級德育氛圍,對學生優(yōu)良品質的形成起著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這種作用往往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為了使理想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動力,讓這種動力變得更持久,筆者用厚紙板手工制作了一棵“大樹干”,并將其貼在教室后面的墻壁上,然后買來一些綠色卡紙,把卡紙剪成一張張小樹葉形狀,給每名學生發(fā)一張“小樹葉”卡片,讓每名學生把自己的理想寫在“小樹葉”上,再把寫好理想的“小樹葉”貼在“樹干”上,一棵漂亮的“理想樹”就粘好了。班級文化墻的設置不僅美化了教室,而且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筆者積極營造良好的班級德育氛圍,努力讓班級文化富有集體性、啟發(fā)性,感染性,讓學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二、引導學生制作心語卡,養(yǎng)成感恩的美德
感恩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高尚的情感。學生懷揣著一顆感恩的心,會使自身的精神生活大放異彩。當今社會,由于許多鄉(xiāng)村學生的父母外出務工,學生受祖輩的溺愛,大多數學校又側重于學生智育,再加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與侵蝕,許多鄉(xiāng)村小學生變得只會接受愛,不會愛別人,只要求別人照顧,而不懂得關心、體諒別人。一次,學校開展慶?!傲弧蔽乃嚤硌?,原定上午七點三十分開始,但就在學生化好妝之后,天公不作美,下起中雨來了,由于學校使用的是露天劇臺,所以演出開始時間不得不推遲。一個多小時之后,雨停了,演出開始,學生開始表演,可是到了中午,節(jié)目才剛表演到一半,有些家長擔心孩子肚子餓,于是買了一些東西給孩子吃。筆者班級就有一位家長買了一大袋面包給她的女兒吃,還讓她的女兒分一些給同學們吃。此時學生都餓了,這無疑是雪中送炭,學生狼吞虎咽地吃起來,卻連一句感謝的話都沒有,可見學生多么缺乏感恩教育。鄉(xiāng)村小學班主任有責任和義務讓學生多想想父母、教師、朋友等人的付出,養(yǎng)成感恩的意識。
感恩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不是說告訴學生要懂得感恩,學生就會感恩。小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認識,如果不能把感恩的意義和價值告訴他們,并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感恩,那么感恩教育就不會成功。感恩教育不是理論教育,而是要在實際行動中彰顯和施行。為了加強孩子的感恩教育,筆者利用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感恩節(jié)、國慶節(jié)等節(jié)日讓學生幫助長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還讓學生在這些特殊的節(jié)日里自己動手制作心語賀卡,讓學生把想說的感激的心里話寫在這些賀卡里,并將賀卡送給他們要感激的人。有些學生的父母不在家,筆者還幫學生把他們親手制作好的賀卡拍照,并把照片發(fā)給家長看,讓家長切身感受到孩子對父母的關愛。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筆者還讓學生為那些支援武漢的“白衣天使”制作心語卡,以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感恩之情。筆者通過制作心語卡教育,使學生在生活中也能考慮到他人,懂得感恩,學會報恩,使他們的心胸更豁達開闊,對周圍的人和事充滿感激之情。小學班主任要有的放矢地進行感恩教育,教育小學生懂是非、明事理、敬長輩、尊師長,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愛國、愛家。
三、加強勞動意識教育,讓學生熱愛勞動
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勞動觀念的培養(yǎng)、勞動技能的掌握、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是學生今后成才的必要條件。鄉(xiāng)村小學班主任要教育學生從小熱愛勞動和創(chuàng)造,通過勞動和創(chuàng)造播種希望、收獲果實,也通過勞動和創(chuàng)造磨煉意志、提高自己。
目前許多家長溺愛孩子,只看重分數,認為讓孩子勞動就是不疼愛孩子、只有學習成績差的孩子才需要參加勞動,不把勞動當教育,勞動教育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導致很多鄉(xiāng)村的孩子不會勞動。一天早上,筆者看到本班所管轄的學?;ㄆ岳镫s草叢生,于是筆者便叫學生來拔花圃里的草,被叫到的學生非常不情愿地慢慢地走過來,過來了也是不想干,站在那里,又怕被老師批評教育,于是用手隨便扯一下那些草尖上的葉子。筆者著實被這一幕震驚到了,以前的孩子只要是勞動都搶著干,現在的孩子卻是這樣蔑視勞動。于是,筆者掏出手機把學生勞動的視頻拍了下來。筆者還特意跑去拍了一些短視頻,如建筑工人在工地干活干得汗流浹背的視頻、年邁的爺爺奶奶在田里干活的視頻等。筆者把這些視頻都播放給學生看,學生看后很受觸動,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為了加強學生勞動意識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筆者還向學校申請了一塊荒地,讓學生把這塊荒地開辟成菜園,并將菜園命名為“四季田園”。到了勞動課,筆者教學生翻地、播種、鋤草、施肥等,讓他們親自動手栽培農作物并對農作物進行管理和養(yǎng)護,讓他們增長了見識,提高了勞動技能,還享受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自豪感,體會到了整個過程的艱辛與快樂,對“勞動”二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強的情感體驗,從而樹立“勞動最光榮”的思想,也懂得了要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平時筆者要求學生認真地做值日衛(wèi)生工作,經常組織學生參加校園、班級的清掃、整理等有益勞動。為了提高學生勞動的自覺性,筆者還通過多種方式對他們進行評價,如每周都會評出班里的“勞動小能手”。此外,筆者讓學生進行勞動比賽,或是用手機把學生勞動時最積極的情景拍下來,播放給學生觀看。這樣一來,學生有了競爭意識,勞動的熱情就進一步提高。筆者通過以上方式激發(fā)學生參與勞動的興趣和動力,使他們從小養(yǎng)成講衛(wèi)生、愛清潔、愛勞動的好習慣。
全面提高鄉(xiāng)村小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班主任要從多個方面持之以恒地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使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作者簡介】姚明森(1980— ),男,漢族,廣西桂平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廣西特級教師,廣西基礎教育鄉(xiāng)村名師培養(yǎng)對象,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