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萍 陳入畫
摘 要:加強學生思政的培養(yǎng),將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形成合力,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是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有利于大部分課程發(fā)揮育人的根本任務,本文通過《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進行思政元素的挖掘,并將之與專業(yè)知識點進行結合,豐富的教學形式、持續(xù)改進的教學設計,實現學生知識能力提高和品德提升的雙進步。
關鍵詞:課程思政;思政元素;《國際貿易實務》
1 《國際貿易實務》中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要做好課程的思政教育工作,首先需要對課程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掌握,在此基礎上結合思政元素,進行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為例,筆者結合該課程的內容,認為該課程的思政元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于貿易對象地域性的不同,在交易的過程中買賣雙方更愿意采用銀行信用的信用證作為結算方式,而“單單一致、單證一致”是信用證下銀行付款的條件,信用要求單據的一致性,外貿工作者就必須在繕制外貿單據的時候做到正確、認真、簡潔、完整、及時,單據上一個多寫一個單詞、少寫一個單詞甚至是一個字母都有可能造成單據不符,遭到銀行的拒付。這就要求將來要從事外貿業(yè)務的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養(yǎng)成精益求精,字斟句酌的工匠精神。由于該部分內容在理論學習中的難度不是很大關鍵是細節(jié)的把握,因此老師在授課中,可以將國際貿易實務該部分內容給學生列個提綱,通過翻轉課堂的形式,讓同學之間相互講解-發(fā)現錯誤-不斷完善-形成工匠精神。
(2)誠實守信的精神。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誠實守信貫穿于進出口交易的全過程,如商品的品質是否符合雙方的合同要求、產品的等級是否符合國際標準、商品的數量方面是否存在缺斤短兩、產品的包裝是否符合環(huán)保的要求、出口商有沒有和議付行勾結進行詐騙、有沒有和船公司合伙開具虛假提單、在合同簽訂的時候有沒有設置陷阱條框等方面。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授課中,可以通過不誠信帶來的負面影響典型案例,來教育學生做人、做事要誠信,不誠信可以一時獲利但不久遠,從業(yè)務發(fā)展的長遠來看是不取的。
(3)愛國主義精神。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一件產品有多個國家共同完成的情況越來越多,中國作為國際分工鏈條上的重要一環(huán),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中國向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qū)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不斷增多,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學生在學習國際貿易知識的同時,了解我國對外貿易的地區(qū)和范圍、中國出口產品的種類、中國在進出口貿易中的份額,通過參加國際性的博覽會、增強學生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4)頑強拼搏的理想信念。國際貿易相對國內貿易而言,具有更大的風險性和復雜性,外貿人員在從事此項工作的時候既要面對從了解熟悉產品、開發(fā)客戶、合同簽訂、訂艙、發(fā)貨、交單、到結匯等煩瑣流程,又要認真、細心的保證每一環(huán)節(jié)不出錯,在學生培養(yǎng)時需要鍛煉學生抗壓、耐挫的能力。
2 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的融合
在立德樹人的理念下,課程在增強學生專業(yè)技能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通過案例的引入,以對外貿易進出口操作的典型案例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團結協作、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挖掘思政元素的基礎上,將教學大綱中的教學內容與相對應的思政元素充分對應,將知識講授和學生思政的培養(yǎng)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為例,部分專業(yè)知識點和思政元素的融合點如表1所示。
國際貿易發(fā)展概況愛國主義通過講解中國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變化,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chuàng)造”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fā)愛國情懷。
交易的主體-商品誠實守信通過講解在對外交貿易中嚴格按照合同保證商品質量,數量和包裝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誠信意識。
交易磋商理想信念在國際貿易中多輪煩瑣的談判,培養(yǎng)學生的抗壓、耐挫的能力,以及堅韌不拔信念與理想。
進出口合同的履行遵紀守法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協調一項交易的完成需要多個部門的配合,在配合中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報檢報關與出口退稅等環(huán)節(jié)中培養(yǎng)學生遵紀守法意識。
外貿單據的制作工匠精神單單一致,單證一致的原則要求單證過程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 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
引人入勝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是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的關鍵,在授課的過程中,可以將授課形式豐富化,既可以通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也可以翻轉課堂、體驗式、沉浸式、專題講座等多種教學形式進行,通過多種教學形式的轉換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教學內容的參與度,另一方面可以及時地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改正-完善課程建設。在多種形式中以專題為例,將每個專題授課教學過程分解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教學情景創(chuàng)設引學;第二階段為課內學習、互動、實踐;第三階段為研討提升再學習,具體操作如下:
第一階段教學情景創(chuàng)設導學:通過提前向學生發(fā)送短視頻、動畫、圖片、文字資料等學習資源讓學生對專業(yè)教學知識目標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通過明示暗示的方式將思政元素和知識點進行融合,并讓學生試圖提煉教學資源蘊含思政元素點。
第二階段課內學習、應用與實踐:在此階段主要圍繞專業(yè)課程理論知識難點、技能形成要點展開教學互動,在學生對專業(yè)知識充分掌握的基礎上,可以通過讓學生講解著知識點中蘊含哪些思政元素,將這些知識點進行融合,在技能操作的講解與應用總結思政元素。在此階段還可以發(fā)動學生錄制思政元素與專業(yè)課程相結合的網絡課程資源,建設優(yōu)秀網絡資源庫,讓他們成為學習者和踐行者,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同時也為愛好者和學習者提供學習的途徑和平臺,滿足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和需求。
第三階段討論總結再提升:此階段主要是反饋完善階段,在專業(yè)理論、實踐講授完后再次通過一個蘊含思政元素的課程案例進行重點剖析、學生集體進行專題討論完成專業(yè)知識總結與思政功能加強。
此外,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教學中,注重中西文化的對比,通過對比讓學習者清楚兩種文化各自的優(yōu)勢,學會更加全面客觀地觀察問題,進而具備多元的文化意識和平等的文化交流意識。在提高外貿人的文化修養(yǎng)的同時,樹立其尊重不同文化的觀念,使其真正做到“和而不同”。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外貿類思政文化建設的實踐活動,通過組織該類的一些的實踐活動,增強外貿人多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用外語進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讓外國人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向世界。中國傳統(tǒng)文化雙語的自媒體傳播,結合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點,鼓勵和協助學生進行雙語傳統(tǒng)文化小故事等系列活動的作品的推出,增強學生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
對課程思政的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潤物細無聲地在每門課程中都進行育人的培養(yǎng),在環(huán)境中熏染,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培養(yǎng)質量,這也是當前教學改革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然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最好武器,廣大教育工作者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也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者和實踐者,本文筆者在日常的教學中探索出該條課程思政的方案,希望對在課程思政探索中同行提供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尹建平.課程思政,強化價值觀引領[N].山西日報,2021-02-23(011).
[2]何菊,戴彩艷.計算機類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J].福建電腦,2021,37(02):158-160.
[3]郭煥煥.高校思政課課程資源有效開發(fā)的兩重維度及路徑探析[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21,41(01):129-134.
[4]李仕春,華燈鑫,邵偉,等.工科專業(yè)實施課程思政的路徑探析[J].教育評論,2021,(02):94-98.
[5]王桂林,裴清清,陳曦,等.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探析[J].教育評論,2021,(02):106-112.
[6]齊再前,林妍梅.以課程思政推動高水平本科人才培養(yǎng)體系建設[J].北京教育(高教),2021,(02):30-32.
[7]耿思嘉.紅色文化資源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路徑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1,(02):37-39.
[8]楊強,陳動,鄭加柱,等.課程思政在教學中的實施與探索——以“遙感原理與應用”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1,(06):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