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佳慧
摘 要:高校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篩查工作一直以基礎自評量表或部分調查問卷的心理評測作為主要篩查工具,將評測的單一標準化分數(shù)進行分析,作為心理健康篩查工作的方向依據(jù),放棄具體了解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實際狀況,嚴重干擾了高校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篩查工作應發(fā)揮的作用,造成一定的后果出現(xiàn)嚴重隱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將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篩查工作進行完善,使其發(fā)揮真正作用,幫助我們判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篩選中重度心理問題學生,防范出現(xiàn)威脅校園安全的相關事件。
關鍵詞: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
中圖分類號:F24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6.034
1 高校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篩查得出的總體現(xiàn)狀
大學新生進入高校求學,必將會面臨離家獨立生活、集體宿舍住宿等一系列環(huán)境和生活習慣的巨變,部分學生還會面臨跨地域之后亟待適應地方氣候及飲食文化、風俗習慣等問題。據(jù)某地區(qū)6所高校以2019級新生為研究對象,應用90項癥狀清單(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又名癥狀自評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為測評工具對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水平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2019級大學新生的強迫癥狀、焦慮、恐怖、精神病性這幾個因子明顯高于全國常模,總均分比全國常模略高。這些觸目驚心的數(shù)據(jù),激起了整個社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的同時,無不提醒我們,學生有出現(xiàn)個體化現(xiàn)象的可能性,分數(shù)與實際情況是否存在完全一致性,需要進一步思考而不能一刀切。
2 高校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常用篩查方法
2.1 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篩查形式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我們往往會將新生入學時的心理健康水平調查作為重點關注,通過一定的心理狀況的測評手段,將人群心理健康程度大致劃分,判斷出所需重點關注的新生人群,并借用此數(shù)據(jù)為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檔案建檔,為這一群體在之后可能出現(xiàn)的行為表現(xiàn)做一大致預判。由于新生入校時需要在不影響其日常大學生活的狀況下,快速篩查,勾勒出一個大致的心理健康狀況群像。所以大多數(shù)情況下會采用自評量表或調查問卷測評作為首選。使用最多的量表為癥狀自評量表(SCL-90)、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生活事件量表(LES),最后將心理亞健康或可能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的高危人群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量表(MMPI)、卡特爾16項個性因素量表16PF,以及艾森克個性問卷(EPQ)進行篩選甄別,對重度危險無法正常進行求學的人群,以上述測試結果為依據(jù),綜合評定學生實際表現(xiàn),決定心理狀態(tài)劃分。
2.2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常用篩查方法的弊端
新入學的大學生,應用基礎自評量表或部分調查問卷的心理評測作為主要篩查工具。雖然可以給到我們一個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或中重度心理問題的群體名單,但量表結果大都以分數(shù)高低來表達其可能的實際心理狀態(tài),通過這些單一的標準化分數(shù)我們只能淺顯了解到他可能的外在表象,盲目去推測其可能存在的問題。實際上不能否認學生個體化情況的存在,如其測試結果焦慮抑郁得分比較高,這一結果表明學生可能會有抑郁,或者焦慮傾向,實際上,通過對同班、同宿舍同學了解及本人溝通后,綜合評判發(fā)現(xiàn)學生可能并未出現(xiàn)上述我們猜想的這些癥狀或少部分出現(xiàn)了比猜想癥狀更為嚴重的狀況或出現(xiàn)結果分數(shù)一切正常,但屢屢出現(xiàn)偏差的行為方式,造成了教學秩序混亂,對部分學生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極大困擾。
這一分數(shù)與實際表現(xiàn)出現(xiàn)的非一致性,可能是學生對問卷調查及心理測評的方式抵觸,沒有認真對待隨機填入選項,造成結果偏差。也不排除新生對測評結果莫名恐慌,在問卷中選擇偏向心理健康選項的內容,美化結果。
心理測評的標準化分數(shù)結果本意是我們判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的參考,但在學生工作的實際操作中,往往會僅依靠標準化分數(shù),放棄調取該生的學籍檔案了解其基礎信息,加之學生的外在表現(xiàn)與測評結果的不一致,作為校方也往往難以進行貼身觀察,對學生怎樣出現(xiàn)的各種表現(xiàn)的和根本性原因,無從知曉。為實際需要進一步面談或量表評估學生的關注工作,產生了巨大的阻力。學生往往可能會因迫于其他同學議論的壓力,自我心理狀態(tài)的恐慌而抵觸心理健康幫助。如此校方無法全面了解該生的實際心理情況,更無從談起為其提供針對性的精準化幫助。
3 高校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篩查改善方法
3.1 構建社會-學校-家庭三級網絡
中國國土遼闊,高校眾多,高校大學新生往往會面臨跨地域、跨文化的求學窘境,不僅要承受環(huán)境改變帶來的壓力還要面臨人際文化等各方面的適應壓力。這樣的雙重壓力下,高校大學新生的抗壓程度造成了前期心理情緒的不良波動。傳統(tǒng)的高校大學新生“一把抓”篩查不能滿足及時區(qū)分短期應激反應和長期心理健康問題的,這為后期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的監(jiān)管非常不利,容易造成誤解和關注偏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應以學校為中心,構建社會-學校-家庭的三級網絡,充分運用此網絡進行進一步的篩查。
(1)首先應以學校為中心。高校大學生的日常活動范圍大部分在于學校,而入學時的心理健康初步篩查雖然存在弊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進一步的篩查方向。校方可以根據(jù)篩查方向,建立由班級心理委員、輔導員及同寢室同學共同作用的觀察網絡。
輔導員起主導作用,在獲得心理初步篩查結果后,第一時間調取可能出現(xiàn)潛在心理健康問題學生的學籍檔案,了解該生的家庭基本結構、生源地等基礎信息,排除其是否因為重大災害事件或家庭成員缺失等各種原因存在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可能性。因為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患者常在夢中反復經歷之前的創(chuàng)傷事件,夢到與既往創(chuàng)傷事件相關的人或事物,故失眠是PTSD患者最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患者常為此感到痛苦,從夢中驚醒。睡眠障礙若得不到及時治療,將明顯降低針對PTSD癥狀的藥物及心理治療效果,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這些可能出現(xiàn)的后果對高校這種集體生活的環(huán)境影響巨大,如果放任不管的話,輕則影響該生的學業(yè)生活,重則可能會出現(xiàn)嚴重的惡性事件。故應首先重點篩查出此類人群,做好此類人群的疏導工作,幫助他們放棄對心理健康相關幫助手段的抵觸的心理,正確認識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的作用,幫助自己更好地面對大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