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含琴
摘 要:當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離不開網(wǎng)絡信息技術,隨著課程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網(wǎng)絡信息技術也逐漸地被運用到課堂教學當中,時至今日已經成為了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從當前教學現(xiàn)狀出發(fā),教師又該如何把握好信息技術使用與課堂教學之間的平衡,實現(xiàn)二者的有機融合,可以說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本文從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實際出發(fā),聯(lián)系相關教學案例粗談幾點有益的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信息技術;運用
對于信息技術在課程教育領域中的融入,作為教師首先應該熟練掌握使用方法,真正使其成為輔助課堂的得力工具。在熟練使用的前提下才能夠對課堂教學中何時該用,何時不該用做出準確判斷。具體地仍需要圍繞實際學情和具體教學內容來進行綜合考量,確保實現(xiàn)教學目標、方法、過程以及學生等多方面的有機融合。
一、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導入
信息技術無論是在課堂教學中哪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應用,都應當是為了提高教學的效率,避免課堂時間的浪費,為學習者創(chuàng)設出直觀有效的教學情境。所以從該原則角度出發(fā),教師應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特點,充分考慮其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選定合適的情境來進行創(chuàng)設。例如,在“混合運算”相關教學中,基于之前所學過的“連加”與“連減”,混合運算中又加入了多個表示不同運算關系的符號,而這些符號的加入也使得算式變得更加連貫和順暢。從實際學情角度出發(fā),教師應當先引導學生去找出算式中存在的不同運算關系,然后理清運算順序,進而逐一進行計算。在確定基本的教學流程之后就需要考慮情境的創(chuàng)設,如果選擇生活情境導入,就要考慮與學生認知經驗的契合度。比如,出示一幅圖,圖中有4只天鵝,教師通過點擊鼠標,天空中又飛來了3只天鵝,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此時的畫面中一共有幾只天鵝?接著再次點擊屏幕,天鵝飛走了2只,在前一個問題答案基礎上再進行運算,使學生的運算思維逐漸變得連貫。
二、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新知教學
信息技術的使用有效性最直接的驗證方法就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學生的參與度、參與積極性以及整堂課中的學習狀態(tài)直接決定著一堂課的最終質量。無論從何種角度出發(fā),一堂有效的數(shù)學課都應該關注到學生本身,做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優(yōu)化。例如,在“負數(shù)的初步認識”中,通過簡單的游戲來進行導入,教師可以讓學生和自己說反話,感受正反的意義。接著,讓學生觀察投影屏幕中的溫度計,思考一個溫度計的用途和其構造,從而衍生出溫度分界點、常態(tài)下水會結冰時的溫度條件、水達到沸騰時的溫度等等。通過直觀地調動生活經驗,引出本課的核心內容——正負數(shù)的概念,隨后在舉例說明中加深對概念的認識,如太平洋最深處的海拔高度是-11034米,祁連山的海拔高度是4000米等等。
三、信息技術支持下的鞏固練習
一般來說,小學階段數(shù)學課堂中常用的練習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即學即練,既新知教學結束便立即出示例題供學生進行練習,一般來說,此類練習需要選擇較為典型的習題,而且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另一種則是課下練習,教師為學生挑選適當數(shù)量的題目,要保證分別對應教學中出現(xiàn)過的知識點與數(shù)學思想方法,也可以理解為是專項練習。這種練習的目的多為幫助學生加深印象,實現(xiàn)對知識的內化,而且練習在內容設計上需要遵循系統(tǒng)性,起初可以查漏補缺為目的,但最終還是要為學生鞏固強化所學而服務。期間,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來進行習題呈現(xiàn),尤其對于一些教材等資源中沒有的習題類型,可以很好地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便捷性作用,讓學生當堂就可以完成,或是課下回到家后自己下載文件來完成作業(yè)。
綜上,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設計,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思維特點,結合具體教學內容來設計相應的教學目標,同時也要在明確信息技術在課堂中輔助地位的認識下,思考如何適時恰當?shù)貜闹羞\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確保導入、新知教學、鞏固強化等環(huán)節(jié)得到有效的銜接和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樹昌.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建構[J].天津教育,2019(33):88-89.
[2]蘇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shù)學融合的教學應用[J].家長,2019(3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