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秀媚
摘要:小學就是抓基礎的階段,就如同大廈的地基只有把底下的地基打牢固,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建造華美的房子是一個道理。在小學低年級學習階段,要重視對于基礎的訓練,低年級段的學習內容相對于高年級段還比較簡單輕松,但學習目標要讓學生的思維從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關鍵詞:基礎訓練;小學數(shù)學;學習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14-059
育人價值的深度開發(fā),首先,提出要從育知、育識、育方法向全面育人提升。其次,育人學科教育的內在關聯(lián)不可割裂。所以要有針對性的研究、開發(fā)每個學科的獨特育人價值。再次,由學校轉型向學科教育轉型推進,“全、實、深”的落實學科育人。新基礎課程的改革作為新時期的教育先驅引領著基礎教育的價值導向,“新基礎教育”帶來的新觀念、新動力、新思想,不斷地推動著我國的基礎教育從應試教育向著素質教育轉變。而這種育人為主的價值觀念貫穿于各個學科中,同時根據(jù)不同學科的學科特點,展現(xiàn)著各學科的教學魅力,和學科價值。
一、利用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小學低段的學生存在難以集中注意力聽課的問題,這樣就難以避免對老師課堂所講知識模糊,從而導致課下作業(yè)效率低,學生都是愛玩的,進行教學時如果能把相應游戲引用進來必然能有很好的效果。比如,在學習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時,可以植入植物大戰(zhàn)僵尸來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回答3個100是300,300÷3=100,3÷3=1,所以300÷3=100,教室一下子活躍起來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才能不遺落老師所講知識點。
二、因錯利導促進有效學習
每一節(jié)的課后習題都是對這一內容最簡單也是最基礎的訓練,重視對這一內容的訓練,因為以往老師都會要求學生完成后并不去檢查,也就無法從中了解學生情況,這一內容往往是涵蓋這章主要的基礎內容,甚至也有對知識的延伸。老師要求學生把課后習題的題目寫在練習本上,再進行解答,當成作業(yè)給老師批改,老師從中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給予及時解答。在“新基礎教育”中,師生角色與教學任務的重新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課堂教學互動生成過程在不同層面的展開邏輯進行了深化研究。從學科共同層面,各學科具有相對的展開邏輯的共通性,主要由“有向開放——交互反饋——集聚生成”相聯(lián)系由相區(qū)別的步驟組成。
“有向開放”是指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開放,所以教師在落實開放前應明確教學目標,提出開放性問題,激活學生思維。落實“有向開放”有兩個要點(1)教學知識形式要多樣化,如自主學習、同桌互動、小組互動、全班互動、師生互動、展演等多種形式。這樣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僅通過個別好學生分正確答案或“拼湊”得到需要的答案。每個學生都能表達自己觀點,分層次的學生結論呈現(xiàn),落實重心下移,充分的診斷學生的真是起點和狀態(tài),捕捉每個學生的價值資源,促進每個學生的真實展現(xiàn)。(2)要把權力還給學生,其中包括提問權、質疑權、評價權、總結權、選擇權等。教學過程的形成不是單向的互動,而是師生選購想積極有效高質量互動。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應迷失,教師應積極的回應學生“動”,才能形成新的連續(xù)性的興奮點和教學步驟,形成真正的課堂生成。提煉學生的資源,首先是在“互動深化”中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會生成出新問題、新認識、新方案。所以教師在提出問題時要具有開放性,在問題提出時不要局限了學生思維,以發(fā)散性問題為主,所以針對數(shù)學學科每節(jié)課最多設計6個大問題,切記問題不能太小,太碎。同時教師對學生資源的有效反饋也是至關重要的,常常學生反饋會出現(xiàn)三種狀態(tài)。第一,資源對全班學生有價值,這時要積極引導全班同學經(jīng)歷思考;第二,個別學生具有個性化和創(chuàng)造性的答案,教師需要及時進行梳理;第三,學生用自己語言表述,但存在思維混淆的情況,此時教師應及時幫助學生梳理思路。這種師生交互性的資源收集,教師既要有預設又要有高度的敏感度,同時要對搜集的資源及時進行分類處理。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幾分之一》一課中,學生通過自己所學創(chuàng)造表示方法,應給學生機會表達,為什么創(chuàng)造出2,為什么寫1,為什么寫1/2。學生匯報,教師小結“幾個小朋友說的都言之有理,但2和1表示都是局部含義,只有1/2更完整”。經(jīng)歷這樣過程后資源都呈現(xiàn)出來的時候,再去講解,會加深學生的印象,也做到的資源收集的有效互動,做到課堂生成。
三、通過測驗鞏固基礎知識
對于一個掌握知識點最好的檢查方法就是測驗,老師可以安排一周進行一次小測試,學完一單元進行一場考試,以此來掌握學生情況。試卷的設計以基礎為前提,可以多設置基礎部分,以此來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在老師進行試卷分析之前,要求學生先自行訂正,進行分析之后,要求學生學會糾錯,用醒目的紅筆重點標示出來那些因為粗心而導致的錯誤,記錄在一個本子上方便日后復習觀看,以此避免日后學習中再犯。資源的補充是當教師需要收集到的資源,沒有通過互動生成,教學目標需要去掌握的知識部分,教師可以靈活的采用預設的資源。例如,在二年級上《乘加乘減》一課中,從看圖列式學生呈現(xiàn)的方法如下:先算3×3=9,再算9+2=11;3×3+2=11。但沒有出現(xiàn)3×4-1=11的方法時,教師可把預設好的方案呈現(xiàn)出來“別的班的小朋友是這樣列式的,對嗎?”引發(fā)學生思考,做到了預設與生成的有效結合。所以教師的預設并沒有因為強調生成而埋沒,也就是說教師的預設必不可少,而且要符合一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要求。日益強調教育變革的今天需要新的教育理論的支撐,新基礎教育的教學理念符合當今教育的要求。新基礎教育更注重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和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個人發(fā)展,并能把教育價值觀落到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fā)展中,師生在新基礎教育環(huán)境下賦予了更多的角色與使命。
低年級段的學習為之后高年級段學習打下堅固基礎,要重視基礎訓練。
參考文獻
唐楠.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探討[J].教育科研,2009(18).
永嘉縣甌北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