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微
摘要:時代更迭,但經(jīng)典不變。古詩詞是中國文化的結晶,滋養(yǎng)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社會不斷進步,我國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發(fā)揚也更為重視。《中國詩詞大會》作為推廣詩詞的電視節(jié)目,不但引起了社會廣泛熱議,也引發(fā)語文教師們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新思考。分析《中國詩詞大會》在古詩詞教學中的作用,可以為教師如何更好地進行古詩詞教學,更有效地提高古詩詞教學,提供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中國詩詞大會;詩詞教學;傳統(tǒng)文化
引言
《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自主研發(fā),國家語言工作委員會和共青團聯(lián)合主辦的節(jié)目,節(jié)目由王立群、康震、蒙曼、酈波等文化名人擔任嘉賓,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邀請全國各個年齡段、各個領域的詩詞愛好者共同參與詩詞知識比拼。節(jié)目在社會上引起了一陣學習古詩詞、背誦古詩詞的熱潮,在古詩詞中,人們學習到了詩詞蘊含的家國情懷、文化內(nèi)涵和人生真諦。古詩詞更是高中語文教學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能與時代接軌,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在同學們熱情不減時,讓學生們深入理解詩詞,并提高詩詞課堂的有效性。
一、傳統(tǒng)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以《中國詩詞大會》為視角,探討古詩詞的教學方法,以此助推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承,首先應該明確傳統(tǒng)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改革古詩詞教學方式。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一是不夠重視詩詞背景的分析,知人論世是詩詞理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明確作者的資料、時代背景等,才能更好探析古詩詞的思想內(nèi)涵,感悟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但是很多教師對此不夠重視,只是簡單一說;二是教學情境不夠生動,學生的生活比較單一枯燥,很難對詩歌的意境進行想象還原,教師應該努力為學生營造氛圍與教學環(huán)境,把學生帶入詩歌意境,進而體會詩歌情感;三是朗讀教學不到位,詩歌的語言是文字的結晶,也是最易于吟誦的語言,教師若能且歌且教,那么詩歌教學必然趣味盎然;四是學習方式單一,很少運用游戲和競爭式的教學方式。
二、由《中國詩詞大會》引發(fā)的詩詞教學設想
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在中學語文的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雖然無法做到“中國詩詞大會”中光影效果,但是作為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相關設備,通過聲音、圖畫等媒介將詩詞的氛圍烘托出來,為古典詩詞教學服務。例如,教師可以借鑒康震老師“你畫我猜”的形式,增加考察形式的趣味性;借鑒“飛花令”的環(huán)節(jié),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主體地位,自覺地閱讀相關的書籍,增加學習古典詩詞的趣味性;語文教研組可以發(fā)揮集體的力量,開展校園詩詞大會,增加學習的趣味性,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一)強化學生主體地位
很多教師在教學時,只是照本宣科,沒有自己獨到的體悟,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是獨立、能動的人,我們應該尊重學生,欣賞學生,不僅與活潑開朗的學生,而且還要注重與沉穩(wěn)嚴謹?shù)膶W生開展交流。傳統(tǒng)的課堂,就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解釋詩意,分析情感,都是教師一個人在主導和完成。結果是學生所得的知識是機械又刻板的,是教師自己認為的知識,并不是學生自己學習和體會得到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學生們思想便不再靈活了,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這明顯是與素質(zhì)教育的目標背道而馳。
在古詩詞教學中,學生若能主動的理解詩意,在把握了知識點之后,能夠將生活中的場景,自己的成長體驗,與詩詞結合起來,這樣詩詞才能留在學生的心里,刻在學生的成長過程里。例如,每當春節(jié)來臨時,家家戶戶辭舊迎新,燈火通明燃放煙花,不禁想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看到春天桃花盛開的時候,學生頭腦中可以閃現(xiàn)“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春景;在夏天傍晚的小鄉(xiāng)村中,田野里微風徐徐,可以嘆一句“稻花鄉(xiāng)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自在心情;當你去滕王閣時,便會聯(lián)想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美景色。
(二)改變課堂提問方式
課堂是一個有效生成的產(chǎn)物,課堂能否得到學生的認可,能否成為一個活潑有趣的課堂,在于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師如果按照著教案,按部就班地進行,課堂是毫無生成性的,我們應該改變這種死板的教學觀念,改變課堂的提問方式。
第一,課堂提問應該由淺入深。在古典詩詞教學中,需要顧忌學生的現(xiàn)有能力和潛在水平,使學生得到長足發(fā)展,這樣的教學才能事半功倍。導語的設計環(huán)節(jié)應該與學生互動起來,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參與,可以迅速地讓學生進入到課堂中來,但是導語設置的問題不應該太有難度,應遵循由易到難,螺旋式上升的原則,否則便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二,課堂提問應具有啟發(fā)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古典詩詞教學更是如此,陶淵明的詩中“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講的就是注重啟發(fā)性。我們學習古典詩詞,應該關注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學生表達不同的意見。在對古典詩詞賞析時,對言不盡意的詩句,我們需要發(fā)揮語言的啟示性,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去體會平淡的物象描寫下詩人濃郁的感情。例如,詩句“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三)拓寬詩詞評價標準
測評與考試是語文課程評價的重要內(nèi)容,應真實地反映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高中語文必修課程的古典詩詞評價部分應該立足于學生的共同基礎,考察學生的基本詩詞鑒賞能力。選修課程的詩詞評價應該在共同基礎上,突出學生的差異性,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在第四季“中國詩詞大會”中,節(jié)目就設置了選手自救環(huán)節(jié),選手可以通過“橫掃千軍”“出口成詩”“你說我猜”三個隨機任意環(huán)節(jié)為自己爭取再次作答的機會。因此,在古典詩詞教學中,如果學生對測驗結果不滿意,則可以鼓勵學生申請并允許他們再次回答;當學生努力后糾正原始答題中的錯誤時,老師可以評價第二個試卷答案。對于有學習障礙的學生來說,這種評價可以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激起學習的興趣從而享受成功的喜悅。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反應,而且還要支持肯定學生在小組中分組協(xié)作能力。每一位學生從屬于一個大的班集體中,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對解決問題的貢獻也應該是評價的內(nèi)容。傳統(tǒng)的評價把學生擱置在個人的環(huán)境中,不允許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這不僅是違背了合作學習的精神,更是不符合當代社會對人的要求。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無論采用何種評價方式,評價學習內(nèi)容,還是評價學習習慣,學習方法,都要注意每個學生的動機和感受,并給予他們及時的認可和反饋。通過調(diào)動所有的學生去關注評價的重要性,在評價中進行交流學習和取得共同進步。
三、教師古詩詞專業(yè)素養(yǎng)的啟示
(一)學習創(chuàng)新能力
雖然古詩詞的內(nèi)容不會改變,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古詩詞的理解會不斷深入透徹。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教學習慣進行總結和反思,對教學內(nèi)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態(tài)度進行分析,要勤于獨立思考,敢于創(chuàng)新,要始終保持古詩詞教學水平和觀念的時效性和先進性。做到教師要給學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江河。
(二)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傳播知識和影響學生的重要手段,教師的語言要簡練、準確,字字句句條理嚴密,并且有很強的邏輯性,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好每一分鐘。教師的語言表達還要富有感情,有感染力,這樣才能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不僅要善于獨白,還要掌握對話藝術,在對話中鼓勵學生發(fā)表意見,表達思想。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普通話的發(fā)音更要準確,力求消除方言的干擾。
(三)教學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是對未知事物情感投入的過程。而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也是師生共同體會原文本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重視文本的研讀,不照本宣科,在教學過程中要貫穿思想感情。
四、以詩詞暈染詩意人生
《中國詩詞大會》以“人生自有詩意”為主題,提倡的正是一種詩意生活的態(tài)度?!懊髟滤砷g照,清泉石上流”是一幅恬淡自然的山居圖,流露出詩人寄情山水的高潔品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審美觀,也告訴我們今天的學生應該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詩意的生活不是豐厚的物質(zhì)生活,也不是貪婪地享受,而是學習中感受到的點點滴滴的酸甜苦辣。詩意的生活是陶淵明的清凈與自由,是“采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詩意的生活是李白的樂觀與自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詩意的生活也是蘇軾的灑脫與不羈,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在那個由歷代文人用其生命的磨難和敏銳的感受力孕育出的詩意人生所構建的桃花源里,同學們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的精神安慰,也一定能收獲知識的力量。這同樣給我們教師一種啟示,古詩詞學習能促進審美情趣的養(yǎng)成和提高,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美,感受到快樂。生活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我們更要追求詩意的生活,享受寧靜,品味詩詞之美。集諸美于一身的詩詞,永遠是華夏大地中華文化星空中一顆璀璨的星星。
參考文獻:
[1]朱明珍.以古詩詞促進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J].中學語文,2018,000(002):133-134.
[2]余軍平.古詩詞教學中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策略[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9.
[3]馬宏姝.古詩詞課堂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J].教育藝術,2019,000(008):13.
[4]何小云. 淺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C].2019 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9.
[5]王剛. 古詩文教學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難點及對策[J].語文建設,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