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彩珍
摘要:責任擔當意識是素質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也是學生從小學階段就應去培養(yǎng)的意識。學生具有責任意識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同時也能夠為學生社會生活奠定基礎。隨著新課程改革在小學教育的逐漸深入,《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也逐漸突顯,為班級管理、學生責任意識地培養(yǎng)都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本文是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為主,分析通過革新教學方式,注重發(fā)展學生責任意識,促使其成為新時代有責任、有擔當的小學生。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責任意識;擔當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26-140
一、培養(yǎng)小學生責任擔當意識的必要性
為什么要培養(yǎng)小學生責任擔當意識呢?其原因可以分為兩部分。首先是符合素質教育對小學道德與法制課堂提出的要求。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小學教育作為基礎階段的教育,文化課是一部分內容,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品性、習慣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這些良好品質的形成離不開學生責任擔當意識的發(fā)展。要想將素質教育落實到實際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責任擔當意識不可或缺。
其次,教育最終是為了服務于學生,是讓學生自身得到成長。因此,第二部分內容是為了學生自身健康發(fā)展,同時也為了國家、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動力。學生具有責任意識,能夠提升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并逐漸成為文明有禮、誠實可信、具有較強的規(guī)則和法制意識的新時代青年??梢钥闯觯囵B(yǎng)學生責任擔當意識,對于學生自身以及國家未來都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應當在教育中發(fā)展學生責任擔當意識,讓學生通過自身的行為意識來凈化社會風氣,構建出責任型的社會,實現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二、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責任擔當意識的方式
(一)教師革新教學理念
不同的教師有著自己特有的教學方式,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應不斷革新教學理念和方式,以適合學生以及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開展課程教學。針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應當重視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并積極拓展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運用新思路來引導教學活動,將培養(yǎng)學生責任擔當意識作為課程重點,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
比如,教師應積極參加有關新課程改革的討論會,并在課程開始之前,與校內教師一起協(xié)商革新課程教學的方式,結合課程要求和學生性格特點等,設計課程教學目標和方法。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結合學生課堂學習反應,適當的調整教學方法,從而實現培養(yǎng)學生責任擔當意識的目的,也提升教學效率。
(二)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教師要明確課程主體是學生,給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提升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班級是學生一天中所處時間較長的環(huán)境,教師為使教學與班級管理工作能夠順利展開,就應當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愿意與教師溝通,才能使課堂教學發(fā)揮出更大的效用。
比如,學生在學習“學會反思”這部分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構建教學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從而活躍班級氛圍的同時,也能讓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內容。教師提出相應的情境:假如你和小明一組參加“兩人三足”的比賽活動,期間你非常緊張,發(fā)揮并不好,臨近終點的時候,小明卻突然踩到鞋帶絆倒,你們也失去了進入決賽的資格,這時你會怎么做?教師的設計情境之后,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有的學生說:小明應該道歉,因為這是他的錯誤;有的學生說:小明應該在比賽之前就綁好鞋帶,這樣才不會失誤;有的學生說……這時,教師引入本節(jié)課程重點內容“學會反思自己”,時常反思自己的錯誤,去找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才能使自己成為更加優(yōu)秀的人,這是反思的重要性,同時也是一個人有責任擔當的體現。教師講解課程內容之后,再引導學生思考課前導入環(huán)境的情境,學生一致認為:我和小明都沒有發(fā)揮好,應該總結失敗的經驗,下次再努力。通過融入情境,來活躍課堂氛圍,也在無形中培養(yǎng)學生責任擔當意識。
(三)多媒體豐富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也給教學帶來了更多可能性,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只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以及一張嘴就構成了課堂,單一的講解,也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并不高。為加強培養(yǎng)學生責任擔當意識的效率,也讓學生能夠明白何為“責任擔當”,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展開《道德與法治》課堂,提升教學有效性。
比如,學生在學習“公民的基本義務和權利”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之前讓學生分析不同職業(yè)、角色的責任和義務有哪些?之后,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消防員救火、醫(yī)生搶救病人、警察捉拿罪犯等視頻,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活躍課堂氛圍。教師可以讓學生談一談處于社會中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是什么?最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總結,深化學生對于“責任擔當”一詞的理解,同時也提升學生道德修養(yǎng),樹立正確價值觀念。
(四)通過實踐活動具象責任擔當意識
實踐活動是學生較為感興趣的教學形式,而教師培養(yǎng)學生責任擔當意識以及傳授道德與法制知識的最終目的,在于讓學生實踐于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實踐活動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責任擔當意識。
比如,學生在學習“探訪古代文明”這一課時,教師在授課結束之后布置實踐任務——搜集早期文明對當今社會的貢獻。學生在課下可以通過查找書本資料、詢問家長、運用網絡查找等方式去完成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古代文明,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對于發(fā)展學生責任擔當意識非常有效。
結束語
責任擔當意識是核心素養(yǎng)中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視。身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有效整合教材中的資源,并合理利用書本中的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來培養(yǎng)小學生責任擔當意識。讓學生能夠在優(yōu)良的氛圍中成長,并逐漸形成社會責任意識和道德理念,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豆玉紅.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J].學周刊,2021(13):141-142.
[2]陳彥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感恩與責任意識的策略[J].新課程,2020(40):237.
[3]陸萍紅.《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實踐策略[J].內蒙古教育,2020(1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