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
摘? 要:培養(yǎng)初中時期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是一項十分關鍵的教育活動,增強初中生道德思維也是教師需要擔負的責任。因此,本文主要從道德思維概述和主要形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里培養(yǎng)道德思維的意義、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思維導向策略以及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思維導向保障措施四個方面,展開了切實分析。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道德思維;導向
《新課程標準(思想政治)》中已經(jīng)指出,應該要加強培育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讓學生可以懂得如何分清善惡,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要讓學生能夠成為得才兼?zhèn)湫乱淮嗌倌?。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就需要以道德思維為導向展開教育。
一、道德思維概述和主要形式
(一)概述
道德思維是形成道德意識、道德行為的根本,能夠讓人們對某一行為或現(xiàn)象進行善惡評價,推斷什么是善,什么是惡,懲惡揚善,不斷發(fā)掘、追求社會中的善,以此構建和諧美好的社會。
(二)主要形式
道德思維的主要形式主要有如下四種:其一,道德感知。能夠對道德事件做出真實判斷,激發(fā)適當?shù)牡赖虑楦?,能夠公平、公正的產(chǎn)生一定的道德行為;其二,道德判斷。根據(jù)自身已有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認識來進行判斷,不是判斷事件本身的對錯,而是判斷其善惡,要根據(jù)一定的判斷標準;其三,道德情感。在內心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情感,是一種主觀的情感表達形式;其四,道德行為。它是道德主體的外在道德表現(xiàn),是實現(xiàn)道德動機的手段。它可以是一時性的,也可以是經(jīng)常性的。
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里培養(yǎng)道德思維的意義
初中道德與法治科目和生活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同時由于初中生是祖國的未來,在初中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里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是培育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條件和保證,有助于幫助學生認知社會道德生活的規(guī)律和原則,幫助他們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規(guī)范其自身行為,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亦是實現(xiàn)我國偉大復興的支撐力。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思維導向策略
(一)開展學生主體參與式學習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要讓學生們作為授課活動的主導者。所以在初中道德與發(fā)展教育活動之中,教師應該革新自身固有的觀念,創(chuàng)建出以初中生為主導者的授課課堂,開展學生主體參與式學習。絕對不可以再去采取“灌輸式”的授課方式,需要在上課時設置出一些活動,讓學生們展開互相之間的討論或者辯論,從而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初中生的道德思維能力。例如:在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愛在家人間》這一章節(jié)中,教師可以隨機抽取幾位學生,來扮演家中的孩子、母親、父親、爺爺、奶奶這些角色,來展現(xiàn)生活中的小事件,根據(jù)家庭中的真實事件,如:飯桌吃飯,體現(xiàn)家人之間的愛無處不在。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可以直觀的讓學生感覺到家庭中愛的存在。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們根據(jù)這一生活場景,進行討論、發(fā)表見解,對于見解清晰、正確,體現(xiàn)道德素質的學生,教師可以予以一定的獎勵。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生活中發(fā)現(xiàn)“愛”的能力,還能有助于學生樹立尊老愛幼、愛隨處可見的道德觀念,最終促使同學們產(chǎn)生道德思維,提升道德素養(yǎng)。
(二)積極運用體驗式教育教學
讓學生對課程內容做出深入的體驗,也是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培育初中生道德思維的有效策略。故此,教師需要設置出一些與課程內容相符,并且有著較強情感要素的情景,從而促使同學的道德思維能力得到培養(yǎng),最終推動他們總體素質的全方位提升。例如:在七年級上冊《師生交往》這一章節(jié)中,教師可以向同學們播放一些師生之間共同互動的影響或者圖片,也可以向同學們朗讀一些關于師生之間的詩句,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讓初中生做出直接地體悟,感受到教師一直在自己身邊,幫助學生學習、成長,培養(yǎng)學生尊重教師、熱愛教師,理解教師的道德觀念,樹立起主動關心教師、跟教師好好溝通的道德情感。
(三)堅持推進生活化教育教學
由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和生活有著較為緊密的關系,所以教師在以道德思維為導向展開教學期間,還應該要堅持推進生活化教育教學。詳細來說,需要將初中生作為出發(fā)點,從他們的實際生活著手,尋找到他們在生活中熟悉的,并且也與生活有關聯(lián)的事物,然后將這些事物引入到課堂之中,點燃初中生的學習興致,培育他們的道德思維能力。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節(jié)奏與旋律》這部分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采取生活授課模式,以校園生活中可以經(jīng)常見到的“小團體事件”作為出發(fā)點,讓學生們做出探討,研究小群體的形成誘因和積極、消極影響,讓學生在道德感知、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情感升華的驅動下做出正確的道德行為,由此可見,在生活化教育教學中,可以有效培育同學們的道德素養(yǎng)。
四、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思維導向策略
教師是學生的指明燈,是學生樹立正確思維導向的指路人。只有樹立了正確的道德思維能力,才能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構建和諧社會。作為初中道德與法制的學科教師,要善于運用課本上的知識點,聯(lián)系生活中的實際道德事件來滲透道德素質,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思維導向,培養(yǎng)學生對道德事件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規(guī)范學生的道德行為。例如:在《交友的智慧》這一章節(jié)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友道德思維走向,朋友貴乎知心,貴乎包容,貴乎誠實,而不在于權利、金錢。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引領學生們在學習期間主動展現(xiàn)內心想法,對道德與法治課堂產(chǎn)生濃厚的興致。與此同時,在與他人分享過程中,提高道德認知和判斷能力,形成積極的道德情感,最終做出正確的道德行為,如此一來,初中生的道德思維也會隨之出現(xiàn),道德素養(yǎng)自然就會變得愈來愈高。
參考文獻:
[1]朱李玲.“道德思維”研究的成就與問題[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37(02):32-35.
[2]唐萍,仲偉松.立足核心素養(yǎng)? 達成三維目標——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為例反思三維目標融生[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9(04):112-116.
[3]王玉紅.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19(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