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重過程與方法,而其方法指導滲透在學生活動的全過程中。如何有效提高方法指導課的價值呢?筆者認為,教師要對活動中涉及的研究、實踐、體驗等基本方法進行具體、系統(tǒng)的指導,以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實踐活動,而系統(tǒng)建構綜合實踐活動方法指導課型就是體現(xiàn)指導價值的關鍵。基于此,本文針對綜合實踐活動方法指導課的課型重構與實踐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方法指導;課型重構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14-0043-02
引 ?言
綜合實踐活動通過探究、服務、體驗等方式讓學生深入社會、走進自然展開研究、解決問題,進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使其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而素養(yǎng)和能力的提升最終應聚焦到“課堂”“教學”上來,那么如何真正發(fā)揮綜合實踐活動課堂的教育教學價值呢?實踐發(fā)現(xiàn),根據(jù)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和開展步驟建構課型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一、固化的方法指導課型現(xiàn)狀
方法指導課的價值在于體現(xiàn)方法指導的有效性,包括激活學生學習方法的內在需求,組織學生解讀方法案例、指導學生內化和運用方法、幫助學生總結提煉方法的使用等策略[1]。這對教師正確理解和規(guī)范實施方法指導有著積極、有效的現(xiàn)實意義。很長一段時間內,教師都是以此結構為準則,進行方法指導課的教學。但通過對各級研討活動中方法指導實際課例的分析,我們逐漸發(fā)現(xiàn),以上建構的方法指導課型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如方法指導的課時任務不具體、學生對方法的體驗活動經(jīng)驗不足、教師的指導活動開展得不充分,課堂上普遍存在走過場的形式,學生甚至連囫圇吞棗的感覺都無法體會到,方法指導課的實效性較差。
二、重構方法指導課型體系
(一)細化方法指導的課型結構
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我們根據(jù)方法與實踐的辯證關系,試圖進一步細化綜合實踐活動方法指導的任務,分解方法指導課的課型范式。通過研究,我們將方法指導課具體細分為“方法解讀課”“方法實踐課”“方法整理課”,通過三種課型的共同作用體現(xiàn)方法指導的序列化價值。
(二)構建方法指導的三種課型體系
在細化課型的基礎上,我們嘗試架構了各類細分課型的基本教學模式,讓各種類型的方法指導課找到著力點,提高指導的操作性,真正落實學生在方法指導課中獲益的實效與價值。
1.案例導航式的方法解讀課型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案例
方法屬于程序性知識,不可直接“告訴”,要引導學生習得。對于首次接觸某種方法的學生而言,解讀案例不失為一種良策,可以讓學生獲得對某種方法比較全面的認識。因此,教師在介入方法前要精心創(chuàng)設和呈現(xiàn)真實或接近真實的實踐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會活動任務的特點,使學生產生學習活動方法的需求。只有當學生覺得某種方法能幫助其解決實際問題時,方法指導才有教學價值。此時,教師介入某種方法的案例樣本,就能順理成章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使其主動感知活動方法的作用。方法的價值就在于解決實際問題,在具體活動中滲透方法學習,是習得學習方法的最佳形式。
(2)解讀案例,形成認識
教師要組織學生有指向性地研讀案例,充分發(fā)揮案例的學習價值。為此,教師可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推進學生的學習過程,具體可從案例的整體到部分,通過觀察、比較等方式,使學生獲得對方法的感性認識。借助任務驅動的模式解讀案例,學生將他人的直接經(jīng)驗轉化成了自己感性的間接經(jīng)驗,全面感知了問卷調查法,實現(xiàn)了對方法的認識。
(3)交流認識,概括要點
間接經(jīng)驗的真正建立應在對方法有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教師在引導學生深度解讀問卷調查案例時,應幫助學生習得問卷調查法的要素,構建方法間接經(jīng)驗的體系,即涵蓋主題,語言凝練——標題;調查目的、意義,答題指導等——導語;被調查者身份、年齡、文化等——個人信息;圍繞調查目的,答題由易到難——題型;表達謝意與祝?!Y束語。
(4)聯(lián)系活動,導向實踐
在初步認識方法、了解方法運用基本要求的基礎上,教師應緊密結合學生活動實際,引導學生把方法運用到具體的活動中。學生在充分解讀某種方法后,形成了一定的間接經(jīng)驗,但是這些間接經(jīng)驗要轉化成個人直接經(jīng)驗還需要一定的鋪墊。因此,教師應組織有針對性的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的練習中獲得體會與感悟,從而提升方法案例的解讀成果。
2.實踐體驗式的方法實踐課型
方法實踐課是學生運用方法進行操作體驗的一種課型,它是方法解讀課的延續(xù)。學生在明確某種方法的基本特點、主要作用和操作步驟后,可以借助具體的項目,嘗試運用方法開展活動;最后通過對實踐活動的整體回顧與反思,總結提煉運用方法的要點和具體經(jīng)驗。
(1)結合具體活動,明確實踐項目
教師應揭示本課主題,明確布置運用方法進行實踐的任務,引導學生運用習得的方法開展具體的研究。
(2)根據(jù)研究實際,嘗試運用方法
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jù)問卷調查法和具體活動主題的特點,設計和組織具體的實踐體驗項目,幫助學生嘗試運用方法解決問題,使其獲得運用方法的實際體驗。
通過層層推進的合作活動,學生體驗了方法使用的過程,獲得了第一手資料,為下一步的交流、質疑提供了依據(jù)。
(3)反思實踐過程,總結運用經(jīng)驗
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教師應組織學生認真回顧運用方法開展活動的全過程,如讓學生具體說一說操作流程、獲得了哪些收獲、反思成功與不足。教師可先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記錄要點,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分享交流。
(4)依托學生體驗,小結運用要點
小組在反思實踐過程、總結運用經(jīng)驗、分享活動感受的基礎上,對方法的一些基本要素及操作要領進行了研討和歸納。教師在組織學生小結交流時,既要對靜態(tài)的問卷調查要素和設計操作流程的系統(tǒng)梳理進行回顧,也要善于引導學生表達出自己在活動中的個性化的體會和獨特的發(fā)現(xiàn),以及學生在活動中親歷的成功與失敗的體驗。兩者結合,學生能在發(fā)現(xiàn)中加深認識,在反思中找到方向,在分享中獲得快樂,在小結中形成共識。
3.反思建構式的整理課型
方法整理課是方法指導課中的一種重要課型,但常常被人忽略。教師要引導學生全面、有針對性地反思與總結,這樣才能總結出運用方法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教師要通過總結提煉,幫助學生抽離出某種方法的基本流程、步驟和要點,使學生形成對某種方法較為完整和系統(tǒng)的認知。
方法整理必須根據(jù)學生實踐方法的能力、水平及具體學情展開,要體現(xiàn)能級性差異。方法整理課一般可按以下步驟開展:引出話題,明確任務;合作研討,總結經(jīng)驗;系統(tǒng)歸納,整體建構。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對活動方法認識的一次質的飛躍。教師作為活動的合作者,要幫助學生系統(tǒng)把握某種方法的作用、特點、操作流程。
結 ?語
從方法解讀到實踐,再從實踐到方法的梳理,學生完成了從他人間接經(jīng)驗到個體間接經(jīng)驗,再到個體直接經(jīng)驗的兩次飛躍。以方法指導過程中不同的活動任務為依據(jù)進行方法指導的課型規(guī)劃與教學策略的探索,將籠統(tǒng)的方法指導課進一步細化為方法解讀課、方法實踐課、方法整理課,有利于教師在方法指導中組織細化的教學,避免囫圇吞棗的現(xiàn)象發(fā)生,從而提升教師方法指導課的能力。
[參考文獻]
錢新建.提升綜合實踐活動方法指導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02):39-42.
作者簡介:孫紅霞(1976.12-),女,江蘇常州人, 副校長,中小學高級教師,常州市特級教師后備人才,常州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師德模范,常州市龍城十佳鄉(xiāng)村教師,獲常州市突出貢獻人才獎、常州市教師華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