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李珍
摘要: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掌握聲樂知識,比喻法成為聲樂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它將抽象難懂的聲樂知識具體化、形象化,還經(jīng)常使用學生身邊所接觸到的事物來進行比喻,使學生在學習聲樂時豁然開朗,達到“頓悟”的效果。致使他們學習聲樂的興趣也越發(fā)濃厚,掌握的知識也更加牢固。
關鍵詞:比喻法;聲樂教學;策略分析
引言:
比喻法在聲樂界早已出現(xiàn),且十分適用于音樂教學中比較抽象難懂的聲樂教學。想要讓年齡較小的中職學生學懂聲樂知識,不僅需要教師在講解時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法;也需要學生將比喻法運用到自己日常的聲樂練習中去。通過教師如“開嗓”的訓練、氣息的運用等知識體系的講解,再加上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將“比喻法”運用到融會貫通、爐火純青的地步,學生的聲樂學習才能得到提高。
一、比喻法的定義與作用
比喻法通常是借助與本體有相似之處,或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且大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進行比喻。在比喻時,常常運用“好像”,“好比”,“仿佛”等詞語進行“本體”與“喻體”之間的連接。不同種類的歌曲對演唱時的柔和以及清晰程度的要求也不同。而到底需要使聲音柔和到怎樣一個程度?清晰到怎樣的地步?都是很難界定的。但如果教師只用專業(yè)術語,則會顯得晦澀難懂。又或者教師只是對學生一昧的強調(diào)“要柔和一點,要清晰一點”,學生可能會一頭霧水,練習效果也并不好。教師運用比喻法就能使學生更快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演唱歌曲時,對聲樂的要求是清晰的,教師可以對學生說“這個地方的聲音要像風鈴碰撞時一樣輕”。如果根據(jù)歌曲的要求,對聲樂需要的是沉重而緩慢的,教師則可以說“這里的聲音就像敲鐘一樣,慢一點,低沉一點”。除了聲音訓練,還有呼吸訓練同樣也可以運用比喻法。將抽象的聲樂知識形象化,學生就能很好的在課堂中掌握學習的尺度。[1]知道怎樣去模仿,以及模仿到怎樣的程度,極大的提高了課堂的效率,也使枯燥難懂的聲樂知識變得形象有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比喻法運用于聲樂教學的策略
(一)找到合適的喻體
比喻法需要有合適的喻體,才能在比喻時將聲樂知識生動形象的傳授給學生。而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喻體,只是將有些相似但道理卻完全相反的事物作為喻體,則會出現(xiàn)誤導學生的情況發(fā)生。這也對以后學生的聲樂學習產(chǎn)生很大的誤解,從而使學生在聲樂方面得不到突破。因此在進行聲樂知識的講解時,盡量找一些與本體相貼合的語體,或者是學生生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事物進行比喻,使復雜的聲樂知識簡單化。[2]如,在唱歌時需要進行“開嗓”訓練,“開嗓”訓練能使鼻腔處于開放狀態(tài)。打開喉嚨,有利于疏通呼吸道,建立起發(fā)生通道,這是唱好歌的基礎。然而許多學生不知道怎樣才能將嗓子完全打開,因此會發(fā)出諸如:到底什么是開嗓?怎樣才能完全開嗓的疑問。這時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運用“比喻法”努力張大嘴打哈欠,就感覺像有一個蘋果塞在嘴里一樣,這樣簡單的一個比喻可以使晦澀難懂的專業(yè)名詞變得簡單,也可以使訓練更高效。
(二)多學習、多思考、多訓練
除了比喻時所運用的喻體要形象,還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多學習,多思考,多訓練。音樂的題材多種多樣,而所涉及到的聲樂知識更是多種多樣。但不管是哪一種音樂類型,它們都具有動人的情節(jié),充沛的情感。[3]而這些音樂中的聲樂技巧更是巧妙多樣,但大部分中職的學生年齡較小,對于音樂的情感因為條件限制或歷史原因還有很多沒有體驗過。例如,在演唱歌曲《天藍藍》時,結尾的“哎”字要弱唱。如果對聲音的控制把握不好,則會使歌曲“變味”。因此,我們要求學生把高音比作一根頭發(fā)絲,聲音細長連綿,把高位置的弱音比作是針眼。要想準確的唱出“哎”,則需要想象頭發(fā)絲穿過針眼,這樣才能在演唱時,控制住自己的聲音。使學生們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感情。通過比喻法讓學生學著去比喻,在比喻中思考,認真感受當中所蘊含的感情,并加以練習,領會聲樂知識。
(三)建立學習運用“比喻法”的意識
比喻法除了需要老師講解,更多的是需要學生運用,只有學生在唱歌時主動的運用比喻法,才能突破遇到的困難,真正理解到聲樂知識的精華所在。例如,用鼻腔發(fā)出m音來進行“哼鳴練習”。學生就要自主地運用比喻法想象自己的聲音是在“過橋”,且到達橋拱的頂部的感覺。訓練時將自己的聲音集中在眉心部位,就像一個人站在最高點,身體各部分會有輕微震顫。“哼鳴訓練”也要找到眉心部位的震動感,即頭腔共鳴焦點。用心感受鼻、齒、唇、輕微的震顫。就像在橋拱最高點的人要保持平衡一樣,極力使自己的氣息保持勻、慢、穩(wěn)。只有這樣,才能在扎實的音樂技巧上,通過控制聲音高低、長短、強弱的變化,再結合優(yōu)美的旋律。使聲音呈現(xiàn)出流暢、圓潤、集中的狀態(tài),唱出婉轉(zhuǎn)動人的歌曲。
三、結語
由此可見,在運用比喻時,可以將一些抽象的聲樂知識以具體生動的比喻展示給學生。如:怎樣保持氣息的穩(wěn)定?怎樣更好地形成共鳴腔?使抽象的問題變得簡單,使難以觸摸的知識變得具體可感。加上學生的勤奮學習,多加思考,努力訓練。在日常的聲樂練習時,有意識地運用比喻法不斷地進行摸索,尋找到聲樂知識與喻體相似之處,就會使學生在聲樂學習方面突破自己之前的瓶頸期,產(chǎn)生質(zhì)的飛躍,提高聲樂教學效率,從而使聲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孝敬.淺析高校聲樂教學的演唱教學策略[J].科教導刊,2020,000(002):134-135.
[2]王琳.聲樂教學中多元化教學策略探討[J].江西化工,2017,000(005):215-216.
[3]李思思.高職聲樂教學中的因材施教策略探討[J].藝術品鑒,2014,000(012):14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