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慧琴
摘? 要:語文教學不僅是對語言文字的認識與學習,更是對語言藝術、語言文化的培養(yǎng)與傳承。古詩詞的數(shù)量、篇幅、題材等方面在當代小學語文教材選編上占據(jù)重要位置。古詩詞是具有中國特色主義文化色彩的產(chǎn)物,學好古詩詞是促進當代小學生提升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提升高尚的品德、提高審美的標準以及開拓思維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古詩詞;小學語文教學;品德;思維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生要在學習中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認識中國文化的博大精神,吸收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古詩詞篇章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日漸明顯,無可替代。小學生通過學習古詩詞能認識和了解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進而吸收和傳承民族文化的智慧。
一、以古詩詞教學促進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
從狹義角度來看,語文可以理解為“語言文字”,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是學習語文的基本要求和目標。古詩詞語言具有簡單明了、用詞精確得當?shù)奶攸c,即使其與現(xiàn)代語言文字、語法等的運用有所差別,但通過語文教學與指導之后,學生依舊可以將其很好地運用到現(xiàn)代語言與生活中來。與此同時,不同朝代不同背景的詩詞作者,其語言風格也豐富多樣,但無論是簡單的、華麗的、積極向上的、悲觀消極的、云淡風輕的亦或是慷慨就義的,學生都能從中獲益。學習古詩詞,既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與知識,更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例如,在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上冊《山居秋暝》一詩中,詩人王維運用簡樸清麗的文字,既質(zhì)樸又生動地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心曠神怡的田園生活。“空山新雨后”中的“空”字就運用得恰到好處,渲染出天高云淡、萬物空靈之美;“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中的“照”與“流”,一上一下,一動一靜,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與脈動;最后“王孫自可留”點題為自己這難能可貴的隱居生活畫上圓滿的句號,這樣的生活何樂而不為,何人而不為之心動?回歸而留下何嘗不是對這樣的田園風光最好的報答!全詩沒有激昂壯麗的詞句,詩人以樸素而簡單的語言就描繪出了隱居生活的豐富和靈動。古詩詞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就在于入心入情,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能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以古詩詞教學提升學生高尚品德
好詩好詞之所以能成為經(jīng)典,除了語言字詞上具有突出的表達技巧和朗朗上口的韻律節(jié)奏之外,更重要的是作者透露在字里行間的為人處世之道、高尚品德、雄心壯志、遠大抱負、家國情懷等,這些才是詩詞能夠成為經(jīng)典流傳至今之根本。古人?!耙栽娫~言志”,把自己對事物的豐富情感、深沉情懷通過古詩詞表達、吟詠出來:或是不得志的宣泄、或是對辛勞付出的贊賞、或是對民族與國家興衰的感嘆;或是對虛度光陰的懊惱、或是對友誼的歌頌,等等。
例如,在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上冊選編了王昌齡的《出塞》一詩中,詩人表達了對敵人的藐視,對國家的忠誠,沙場征戰(zhàn)上的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再如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下冊范仲淹的《江上漁者》一詩,是詩人在飲酒品魚時看到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斗的危境與艱辛頓生不忍與同情而作,希望能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關注,表達的是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也告知當下的學生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通過古詩詞教學,學生既能了解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化,培養(yǎng)愛國情操,還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這個角度來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是向?qū)W生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播正能量、幫助學生提升高尚的品德與情懷的有效途徑。
三、以古詩詞教學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開拓學生思維
古代詩詞中有許多是對祖國壯麗河山的描寫與歌頌。如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中詩人用“中斷”和“開”兩個詞寫出了天門山的氣勢雄偉,詩人遠眺過去,“孤帆一片”更加突顯出長江遠景的浩瀚迷茫,再通過“日邊”給人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和學生共同置于詩中所描述的美景之中,一起品鑒詩詞與詩意的優(yōu)美,從詩詞中獲得審美情感,在感嘆祖國河山的壯麗風光之余,逐漸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力是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的前提,核心素養(yǎng)教育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 還要注重通過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來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古詩詞雖然語言簡短,卻往往給人以生動的畫面感和藝術美。學生在誦讀優(yōu)秀的詩詞語句中,會自覺不自覺地調(diào)動聽覺、視覺、觸覺等感官系統(tǒng),自主發(fā)揮想象力,結(jié)合作者所處的歷史情境,自動腦補一個個生動的畫面,仿佛與作者共處一個時空,仿若自己也身臨其境地領略著當時的美麗景色與風土人情。這樣的語文教學,更加有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提升他們的審美水平與創(chuàng)造能力。為他們?nèi)蘸髮懽髂芰Φ奶岣吲c思維方式的轉(zhuǎn)變都奠定了基礎。
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鑄就成偉大的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是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通過對古詩詞的品鑒與學習,讓學生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民族精神,有助于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其民族文化自信與自豪感,心生傳承民族文化的遠大志向。
結(jié)語
綜上所述,古詩詞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屬于中華民族智慧的結(jié)晶。開展古詩詞教學對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有著深遠的影響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加強引領學生品讀優(yōu)美詩詞,幫助學生學習和領會詩詞中所深藏的語言文化、人文藝術、品德情操等內(nèi)容,致力于為未來國家和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具有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底蘊和崇高民族精神傳承意識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徐雯.淺談小學語文中的古詩詞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1(06).
[2]李曜宏.小學階段的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J].北方文學,2019(20).
[3]高華.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古詩詞教學[J].漢字文化;2019(04).
[4]楊會蘭.小學古詩詞教學初探[C].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十二).2017.
(作者單位:惠州市第十五小學,廣東? ?惠州? ?5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