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鈺
摘 要:國際理解不僅是語文學科要著力培養(yǎng)的高品質思維,也是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高中語文教學必須與國際理解核心素養(yǎng)進行密切整合,以人文性為發(fā)展基礎,構建具有學科特征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目標。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國際理解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一節(jié)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該引導學生自覺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華,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吨袊鴮W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框架體系中,明確將“國際理解”列為“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求”的關鍵能力之一。因此,我們有必要思考語文課程中如何體現人文性對學生發(fā)展價值的理念問題。筆者以語文的人文性,以文化人為基礎,以發(fā)展學生的國際理解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進行了高中語文素養(yǎng)的教學探究。
一、基于學科特征構建國際理解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目標
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框架中對“國際理解”這一基本要點的描述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發(fā)展目標:(1)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意識與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對人類文明及世界發(fā)展有基本了解;(2)主動開展跨文化交流,理解并尊重世界多元文化;(3)關注人類發(fā)展所面臨的難題,認識命運共同體的合作發(fā)展價值。這是從學生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需求的層面所確立的目標,落實到具體的學科中,要考慮到不同學科的素養(yǎng)發(fā)展功能。
基于語文學科的性質,筆者認為國際理解是高品質思維的發(fā)展素養(yǎng)。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科要建構更加適合未來多元發(fā)展的學科素養(yǎng)目標:(1)在鑒賞中外文學作品的時候,了解文學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2)傳承中華文化,通過體會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加文化自信;(3)理解多樣文化,初步理解和借鑒不同民族、不同區(qū)域、不同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吸收人類文化的精華;(4)關注、參與當代文化,關注并積極參與當代文化傳播與交流,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使命感,強化跨文化交流與傳播的能力。
二、人文性是國際理解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基礎
國際理解核心素養(yǎng)是一種全球素養(yǎng),也是一種全球意識,不僅需要學生了解人類歷史和世界文明發(fā)展的進程,更需要學生了解各種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并且能夠自信、自主地在跨文化交流中高效率表達自我與民族主體文化。而要達成這些素養(yǎng)發(fā)展目標,就要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也就是《標準》所表述的人文性。作為高中階段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的文化傳承與理解,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和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qū)的文化,拓寬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由此可見,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作用,是發(fā)展學生國際理解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點。但是,從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現狀來看,課堂活動更多的是語文知識的掌握,對世界各國、各民族不同文化甚至是本民族文化、文學的理解還停留在碎片式、經驗式的淺表認知階段,還沒有深入到不同文化的精神內核。學生在語文學科學習中不僅缺乏對傳統文化的當代詮釋能力,更缺乏對自身文化立場的強勢輸出。
為了提高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進而借助人文性提升學生的國際素養(yǎng)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著手。
1.注重文本細讀
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過程中要直接面對傳承文化精華內核的文本,注重文本細讀。之前很多老師在教學時傾向于精心設計教學方案,但設計的痕跡比較明顯,要么是隨意拔高文章的立意,要么就是生搬硬套,沒有抓住文本中的情感邏輯、審美邏輯,更沒有抓住文本的精髓。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文本細讀不是把文學作品拆成碎片放置于顯微鏡下進行仔細推敲,不是把文本進行割裂,而是充分閱讀文本,從細節(jié)入手,分析文本中的張力、悖論、創(chuàng)新點等,最終達到一種審美的和諧。比如,毛澤東同志寫的《沁園春·長沙》,明明寫的是秋景,但讀者讀來卻沒有絲毫的蕭瑟肅殺之感,反而充滿了春天般的生機與活力:“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大紅大綠,一掃秋天的凋敝,這是色彩上的張力;“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不再是“萬里悲秋常作客”,是充滿搏擊的力量之美,這是詞中意象的張力;“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寄寓了詩人宏偉的抱負,更是充滿懷古的張力。文本的這種巨大張力產生了巨大的魅力,從對文本的充分閱讀中可以充分體會到作者的情感脈絡與情感導向,也可以深刻體察作者的寫作創(chuàng)新。
2.重視意象品讀
意象在各國文學作品中具有重要地位。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對意象的主題教學,要對意象進行剖析,從而實現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特別是通過對中西詩歌意象的梳理與闡釋來達到一種跨文化的理解與交流、傳播。但多數教師在講解意象時點到為止,沒有深入挖掘。如講中國文學傳統,就說“月亮”象征相思、“楊柳”象征理解等。在中國傳統詩歌中,我們能看到直接呈現出來的“象”。可以說,“象”是詩歌的基本形式元素?!跋蟆本哂腥龑雍x:一是通常所說的形象;二是人依據自然之物的感性再造;三是“象”的功用在于盡意。韋勒克、沃倫在《文學理論》一書中指出,“象”不是單純的“象”,而是負載著“意”,是為“意象”。比如,《中外短詩五首》中龐德的《在一個地鐵車站》這首短詩,短短三行字,勾勒出一個色彩鮮明的東方式巴黎地鐵站。詩歌雖然篇幅短小,但修辭很有特色,語言高度錘煉,一詞一景頗有“一花一世界”的效果:“在一個地鐵車站,人群見花容,黑枝濕瓊片。”這些意象的疊加產生了新的意義。雨天在巴黎地鐵站看到的面龐,瞬間就讓詩人產生聯想——濕漉漉黑色枝丫上的花瓣。既有情境又有意象的交疊,讓詩人內心產生了錯覺,營造出朦朧的審美意境。詩人龐德深受中國古詩傳統的影響,這首詩是具有深刻東方美的一首英文小詩。龐德受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影響,對詩歌的主張是對英美傳統詩歌的顛覆。中國古詩中的意象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觀物之后,在內心產生相關的意象,從具象到抽象;二是通過審美活動直觀呈現審美客體。龐德借鑒并發(fā)展了中國古詩中的意象,他的“意”不光是一種情感體驗,還包括了理性認知,而他的“象”則是融合了理性認知與情感體驗之后呈現出來的具體事物。這其實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問學”與“尊德性”的一種詩意融合?!暗绬枌W”與“尊德性”源于儒家經典《中庸》中的一段話:“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笨梢哉f,“道問學”與“尊德性”是“修德凝道”的兩大方法,缺一不可。在南宋朱熹看來,“道問學”就是“格物致知”,而陸九淵則強調“尊德性”,要“發(fā)明本心”。格物致知更貼近西方求“智”的文化傳統,而儒家則是一貫重視“仁”(“尊德性”)。龐德對中國古詩意象用法的改造就具有西方文化傳統中的求“智”,強調理性認知?!对谝粋€地鐵車站》一詩篇幅短小,意境悠遠,好似一幅國畫小品,留白的地方有淡淡的余味。詩人在看到美麗面龐(像)之后,為表達心中所想的“意”,腦海中就浮現出“黑色枝條上的花瓣”(象)。意象的瞬間交匯,讓人覺得總有一種余情,超越了中國美學思維中的物我合一、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