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瑋煒
摘要:作為高職院校,其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發(fā)展下慢慢積累的一種價值觀念和精神文明,學生黨員作為高職院校學生中具備高尚、積極思想的群體,其也是推動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高職院校實現(xiàn)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黨員素質教育之間有效互動,對新時期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以及推動高職院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就高職院校實現(xiàn)學生黨員素質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互動展開探究,文章中首先介紹了高校學生素質教育相關概念,然后介紹了高職院校學生黨員素質建設與校園文化互動路徑,最后對全文做了總結。
關鍵詞:高職院校 學生黨員 校園文化 素質教育
一、高校學生素質教育相關概念
(一)素質教育的含義
根據人員理解及認識的不同,對于素質教育的定義也不同,總之,素質教育是一項包含于德智體美等綜合教育的系統(tǒng)性教育工程。其中,德育主要體現(xiàn)在道德、政治等思想內容的教育方面,而智育則主要體現(xiàn)于業(yè)務技能、人文知識等學科知識教育方面,體育主要體現(xiàn)于心理、生理等方面健康教育上。高職院校素質教育工作,主體對象是學生,加強對學生群體素質教育即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素養(yǎng)水平提高,并對社會文化進步起到促進作用,并將“授業(yè)”和“傳道”二者相結合,并使學生不斷加強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水平。素質教育環(huán)節(jié)并不僅僅局限于技能和知識傳授,更側重于對學生的開發(fā)性教育,并根據學生個體發(fā)展情況予以相應的培養(yǎng)方式,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通過從學生心理、審美、道德及情感等多個角度出發(fā),使學生個人整體水平獲得提高,并促使其全面發(fā)展。
(二)高職院校學生黨員素質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通過采取面向全體學生黨員素質教育工作,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達到育人的目的。高職院校學生黨員作為全體學生中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基本上都是一些素質層次較高的群體,是其他學生學習的“模范”,同時也是學校的代表。通過對高職院校學生黨員開展素質教育工作,不僅有利于其自身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而且也能使他們?yōu)槠渌麑W生起到更好的“模范”作用,并能夠將這些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價值觀、思想觀等更好的傳遞給高職院校每位學生,使得全體學生素質水平均得到提高。高職院校學生黨員也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社會主義理論的維護者和踐行者,通過提高其素質水平,有助于學生黨員發(fā)揮帶頭作用,帶動所有高職院校學生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履行社會主義偉大使命,堅決擁護黨和國家政府,促進祖國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xiàn)。
二、高職院校學生黨員素質建設與校園文化互動路徑
(一)校園文化在黨員素質建設方面發(fā)揮導向作用
校園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校園文化導向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是實現(xiàn)高職院校黨建工作的重要措施及理論前提,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不僅具備傳播性和先進性,而且具有包容性及開放性特點,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穩(wěn)定發(fā)展的前提保障則是社會持續(xù)發(fā)展,其外部條件是社會繁榮發(fā)展。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在吸收優(yōu)秀的社會文化的同時,還要不斷摒棄一些落后、低俗的文化。因此,作為高職院校在加強先進校園文化發(fā)展的基礎上,積極支持一些健康、有益的文化思想,并努力糾正落后的文化思想,嚴格抵制低俗、腐朽的文化。在與時代相融合下,由校園文化所構建的文化氛圍,會對當代學生生活方式及思想行為產生重要影響。校園文化主要從這兩個渠道來實現(xiàn)其導向作用:第一,黨的方針、政策以及路線等對學生所產生的引導作用,一旦與黨的基本路線相背離后,社會主義教學方向就無從談起。第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以新的內容進行充實,所形成的群眾路線認識論具有新的思想形式,即是指當群眾路線思想方法論在實際工作指導中應用進來后,便會向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轉化。故在當前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下,高職院校在開展黨建工作時,需將一些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成果應用進來,并為校園文化構建提供指導作用,使得校園先進文化的引導作用和輻射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促使新一代年輕人建立起良好的社會主義信念,并努力成為為社會產生積極貢獻的優(yōu)秀新青年。
(二)樹立黨建寓于校園先進文化建設理念提高黨員素質
在新時期下,高職院校校園黨建工作必須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并促使黨建文化內涵不斷獲得提高,將校園先進文化與黨建工作充分結合到一起。主要體現(xiàn)于以下幾方面:第一,對學生黨建思想文化加強建設,并著力為入黨成員提供科學、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增強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信心和信念。第二,提高學生黨員的整體文化水平,使得這部分人成為先進校園文化的傳播者和踐行者。第三,在學生平時所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將黨建工作積極融入進來,以提高校園文化活動的有效性,通過開展各種類型的素質教育工作,促使學生綜合能力獲得提升,并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通過實現(xiàn)校園文化完美結合,發(fā)揮黨建載體作用,能夠使得高職院校黨建工作特色思路得到充分體現(xiàn)。
(三)高職院校黨建為校園文化建設塑造靈魂和確定方向
在開展高職院校黨建工作過程中,一定要嚴格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并對一些主流文化加強調控,做好政治思想引導工作,面對社會上各種各樣思想觀念的沖擊,高職院校應指導學生黨員學會對是非正確辨別,提高其思想意識水平,并使其辨識能力及政治敏感性不斷得到提高。作為校園文化的生命線,需對思想建設工作予以高度重視,并使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充分體現(xiàn)出來,一邊積極借鑒外來文化,一邊將本國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充分發(fā)揮出來,實現(xiàn)中外文化融合、交流的基礎上,加強愛國教育,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強對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揚,并對其他一些外來思想文化對校園文化可能造成的沖擊和不利影響和沖突性進行嚴格抵制,從而使校園文化的社會主義特性得到充分保障,并保證其能夠健康、穩(wěn)定的發(fā)展下來。做好對高校學生黨員的鍛煉工作,既能夠滿足學生黨員主觀世界改造需要,而且也能夠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作為高職院校黨員素質教育主要辦法,通過加強文化傳播以及學術研究,有利于構建良好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輿論環(huán)境,并努力營造健康積極的文化和正確的社會價值理念,使學生的人格不斷趨于完善。
(四)發(fā)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培育高職院校文明風尚
高職院校應積極發(fā)揮黨員先鋒作用,并不斷提高其人才培育水平、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高職院校鼓勵黨員干部將更多重心和精力投放到學校內涵建設工作上,以推動高職院校教育水平為重心,實現(xiàn)高職院校和諧發(fā)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水平。學生黨員屬于高職院校學生中中堅力量,在學生群體中普遍樹立較高的威信,同時其政治素養(yǎng)和理論水平處于較高層次。通過學生黨員,可將一些學校重要的精神、方針以及政策等傳遞給每位學生,同時也能夠向校方及時反饋學生的意見,在高職院校學生和黨組織連接中起到“紐帶”作用。通過對基層組織加強建設,有利于促進和諧校園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往往需要創(chuàng)新教育觀念及建立相應保障制度。同時,高職院校在辦學、育人方面也要建立起完善的機制,并使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所遇到的問題都能得到切實解決,從而使高職學生學會更好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及自我發(fā)展。并在教育教學評估體系中,將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納入進來,實現(xiàn)以評促管、以評促建。高職院校通過建立長效化管理機制,以保證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有效開展。將理論與實際相聯(lián)系,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于校園文化建設中。校園文化建設應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促進學校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作為著重點。對一些客觀性規(guī)律進行嚴格把控,并對高等院校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及辦學特點等深入研究,以長遠發(fā)展為立足點,并努力鞏固基礎。找準重點方向,并對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及影響因素等深入研究并把握,并從中尋找矛盾點,并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深深扎根在每位學生 心理。
三、總結
對于高職院校學生黨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所起的作用固然值得肯定,但我們也應清楚知道,大學生對社會的認知水平尚淺,行為及思想方面存在諸多不足。對此,高職院校黨建工作者除了要對大學生進行入黨前的教育、培訓之外,還需進一步推動大學生黨員工程建設,提高大學生黨性修養(yǎng)水平,以提高大學生綜合素養(yǎng)為宗旨,努力培養(yǎng)一批高素質的優(yōu)秀黨員隊伍人才。另外,高職院校提高大學生黨員對于校園文化內涵的認識,并能夠正確把握校園文化建設原則,使每位黨員都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和傳播工作中,促進校園文化更好的發(fā)展。因此,高職院校在創(chuàng)建校園文化時,需做到將校園文化與學生黨員素質教育之間充分結合,在促進校園學術氛圍、校園精神、校園文化等培養(yǎng)和建設方面起到激勵、約束、導向作用,并充分利用好學生黨員與高職院校院校文化建設之間的互動關系。
參考文獻:
[1]王暉.當代中國高等學校學生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實踐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8.
[2]楊吉棣,王麗清.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M].中國文史出版社:高校德育成果文庫,.201501.361.
[3]姚蘭.高職院校學生黨員素質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互動關系[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1):8-9.